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11 月上旬中國政府起草反壟斷指南,加強監管當地的科技大廠。北京為什麼會忌憚自己一手培植的科技巨獸?原因或許是阿里巴巴和騰訊成了人工智慧(AI)專家,掌控了消費金融產業的龐大數據,影響力非同小可。
南華早報、日經新聞報導,阿里巴巴和騰訊利用數據建立起完整的生態系統,以阿里巴巴而言,該公司的電商平台淘寶,會依據消費者喜好建議購買品項,用戶能用阿里巴巴的支付寶付款。如果現金不夠,也能用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集團的「花唄」虛擬信用卡付款。
螞蟻集團的「芝麻信用」會以用戶的數位足跡,自動給出信用積分,決策基準包括消費者在阿里巴巴的所有紀錄,如支付寶使用數據等,甚至會追蹤用戶是否準時繳納水電費和電話費。如果消費者願意提供更多個人資料,如購屋和購車紀錄、雇主和年度收入等,能在芝麻信用上獲得更高積分。執行長張勇曾說,阿里巴巴想用數位數據記錄所有的人類行為。
螞蟻從用戶在阿里巴巴的血拚紀錄評定用戶的信用等級,據傳騰訊也對旗下的微信用戶如法炮製。微信即時通的每月活躍用戶高達 12 億人,騰訊也是網路銀行──微眾銀行(WeBank)的大股東,今年 3 月推出「微信分付」的分期消費貸款,讓微信用戶能先購物、後付款。據悉騰訊會分析微信對話紀錄,藉此避開詐欺和犯罪份子。
從另一微型貸款業者樂信集團(Lexin)的做法,可以窺見這些科技大廠如何做出更準確的個人信用側寫。樂信記錄用戶在電商平台的購買紀錄,如果使用者購買 iPhone,代表消費力強大,但是如果用戶購入昂貴商品前,未詳閱商品說明,也未比較類似商品,系統會出現警示。
由於科技業者蒐集的數據遠超過其他產業,讓他們具備優勢。Richard Chen 在成都微型放貸商工作,他說:「如果(科技業)擁數據自重,不願與其他人分享,將會非常有影響力。」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