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衝擊太大,吳恩達呼籲必須端出羅斯福新政

40

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系和電氣工程系副教授,同時也是史丹佛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吳恩達,在一場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舉辦的座談會上談論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的問題,他認為各國政府應該效仿當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提出的新政,才能解決自動化造成的失業率問題,將傷害降到最低。

吳恩達先前任職百度研究院負責百度大腦計畫,以及為 Google 開創深度學習計畫,他深深知道人工智慧將如何影響人類工作,他說他拜訪過客服中心並與員工對話,心裡明白他率領的軟體工程師總有一天會讓這些人失業,且隨著技術發展,現在非常多專業工作都受到威脅。

吳恩達離開百度後,建立新創公司 Deeplearning.ai,培訓人類駕馭深度學習技術,他認為受到自動化威脅的工作種類從客服人員到放射線醫生、卡車司機等橫跨各行各業,必須想個辦法解決失業問題,而且政策規模必須大如 1930 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推出的新政(New Deal)。

1929 至 1933 年間,美國工業產出下降三分之一。價格下降 20%,造成通貨緊縮,使得償還債務更為困難,失業率從 4% 增加到 25%,所有受僱者中的三分之一被調降為支領較低薪資的臨時工作。全國幾乎達 50% 的人力閒置。當時羅斯福政府新政計畫之一,就是投資以讓失業美國人回到就業崗位,並付錢讓勞工學習新技術。

富比士(Forbes)曾討論這個問題,人工智慧是增強還是剝奪人類的工作能力,報導分析,大量的人工智慧將提高員工生產力,在某些情況下,人工智慧會為每個人帶來新的工作,但在某些產業,企業就不需要雇用這麼多人,而能夠理解新技術的人,更有可能在人工智慧系統被採納後,繼續留在崗位上。因此,掌握新技術是關鍵,因為影響範圍太大,因此需要新政。

吳恩達認為,即使人工智慧還無法取代人類的藝術層次,但是已經足夠顛覆許多產業的現狀,光是監督式學習(supervised learning),輸入資料到電腦,譬如人臉的照片,讓電腦學會辨識這張臉的主人,就已足夠取代許多工作。

他說,「即使科學家停止研究工作,光是現在的技術就已經足夠顛覆產業,未來的創新發展會帶來更大的衝擊,人類必須找到適應新科技的方法。」

(首圖來源:Flickr/Jim Bowen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