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都在發展與旅遊業有關的 AI,讓遊客能得到不同資訊。但日本的 AI 技術真的過人,他們將傳統武士道的武士(Samurai),發展成 AI 機械人,穿上正統武士鐵甲,在遊客區解答你的問題。這個穿上鐵甲的武士名為「AI-Samurai」,雙眼發光、相當有型,身上穿的鐵甲由專家製成。武士裡面安裝「minarai」對話系統,可以用日語、英語接收語音訊息,而且透過 AI 人工智慧分析,利用日、英語解答問題;又或者能在它旁邊的顯示螢幕當中,呈現遊客所需要的資訊。如果遇到武士無法解答的問題,就會轉到背後的支援中心由相關人員解答。至於為何要用日本武士?有別於一般的機器人,製作者希望使用在外國非常流行的武士,引發遊客的興趣。從 7 月 25 日起,「他」將會在東京東武鐵路淺草站展出,試驗展出直至 8 月 24 日為止。日後還會增加對應的語言以及提供更多資料。(本文由 Unwire HK 授權轉載;圖片來源:Ai-Samurai)
多年來,Roomba 掃地機器人一直在地板上打轉,然而在未來,它的主要工作可能是蒐集資訊,而非灰塵。路透社報導,這些資訊有關於空間變化,例如房間大小以及沙發、桌子、燈具和其他家具間的距離。對亟欲推動藉由各種網路驅動裝置控制「智慧」住家的科技產業而言,這是接下來有待開發的領域。目前市場上已有智慧家居照明、溫度調節裝置和監視攝影機,不過 Roomba 製造商 iRobot 公司執行長安格爾(Colin Angle)說,它們對了解實體環境仍相當遲鈍。他認為當前引導尖端 Roomba 機種的繪製地圖技術能改變這類情況,且以公司策略為基礎。這樣的前景不僅吸引投資人,也吸引亞馬遜公司(Amazon.com Inc.)、蘋果公司(Apple Inc.)和 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等致力研發人工智慧語音助理為智慧住家連繫裝置的企業。根據金融研究機構 IHS Markit,智慧家庭裝置 2016 年市場價值為 98 億美元,估計今年將成長 60%。安格爾告訴路透社,iRobot 公司可望達成協議,在接下來幾年將把其繪製地圖技術賣給上述三巨頭之一或其他巨頭。亞馬遜拒絕對此發表評論,蘋果和 Google 也未應要求予以評論。截至目前,投資人已對安格爾的計畫大加讚賞,使 iRobot 公司股價從一年前的 35 美元飆漲至 6 月中旬的 102 美元,iRobot 公司 2016 年進帳 6 億 6,000 萬美元,市值近 25 億美元。不過,iRobot 公司也面臨一些挑戰,包括對隱私權的顧慮和愈來愈多價格大多較低的競爭者,例如價值 300 美元的 Bissell SmartClean 和 270 美元的 Hoover Quest 600,這些掃地機器人恐使一度極為新潮的 Roomba 產品變成商品化家電。(譯者:劉文瑜;首圖來源:iRobot)
聊天機器人(chatbot)興起,越來越多企業運用此種人工智慧(AI)軟體處理客戶的基本需求,到底聊天機器人是什麼?Forbes 兩篇報導稱,聊天機器人是指能進行類似人類對話的電腦程式,此種程式能接收並回覆訊息,目的是讓商業程式自動化。舉例而言,軟體商 Progress 打造的聊天機器人,能協助醫院約診程式自動化。軟體能了解來電者的說話內容,預約看診時間或轉接服務人員。Progress 表示,聊天機器人能提高效率、減少營運費用。以其中一家醫院為例,電話中心人員大減 30%,患者一天 24 小時都能約診,尖峰時刻也無須苦等服務人員回應。全年無休是聊天機器人的最大優點,聊天機器人無需休息,隨時隨地都能提供服務,滿足客戶需求。以銀行業為例,軟體商 Workfusion 的聊天機器人能執行簡單任務,例如修正訂單、回答帳戶餘額等問題,且軟體還能偵測用戶情緒,倘若來電者感到憤怒或不滿時,電話會自動轉至人類員工。儘管聊天機器人未來用途日益廣泛,目前仍面臨許多障礙,未能躍居主流。Business Insider 24 日報導,微軟研發的聊天機器人「Zo」脫稿演出,砲打微軟自家產品,讓該公司超尷尬。Zo 於 2016 年發表,會模仿千禧世代族群的說話方式,能開玩笑、使用表情圖案等。Business Insider 詢問 Zo 對微軟新作業系統「Windows 10」的看法,Zo 竟然回答,Windows 10 是微軟最新的間諜軟體,還說 Windows 7 比較好用,Windows 10 沒有它需要的功能。(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Zo)延伸閱讀: 不只是 Tay,那些年被網友帶壞的機器人們 鄉民太可怕!微軟新人工智慧機器人 Tay 竟被教成種族歧視
等圖載入讓人老,這種類似標題大概只會出現在早些年的論壇上。網速上不去,上傳圖片的人也沒有提前壓縮好圖片的習慣。在這種狀態下,用如同小水管的網路看完一篇以圖片為主的攝影稿,真需要十足的耐性。不過在網路增速之後,這些問題就再也沒有出現了。網速提升是一個因素,圖片的體積優化也是提升速度的原因。(Source:Digital Trends)之前,Google 開發出一款利用人工智慧壓縮圖片的技術。Google 需要讓人工智慧系統進行有效學習,為此,他們使用了 600 萬張隨機壓縮的 1,280×720 圖片,並分別把每張圖分成若干 32×32 像素的小塊。經過大量學習之後,類神經網路透過複雜的運算可將圖像解構,把圖像分成若干小塊,並且針對每塊實際情況「對症下藥」,採取量身訂做的壓縮方案,而不是使用統一方法壓縮整張圖。這個,就是 Google 之前用的辦法。利用人工智慧壓縮圖片,有效篩選出不需要的部分,真正做到優化效果。今天,Google 打算推出一種新的圖像格式,為小尺寸圖像服務。在未來,這有可能成為取代 WebP 的新格式。根據 9to5Google 的報導,Google 已把 Pik 的相關文件上傳到 GitHub。這個格式跟 Google 在 2010 年 9 月發表的圖像格式 WebP 相似,都是網路有損圖像的標準。9to5Google 表示,兩者的屬性相近,Google 很有可能會用這個新格式來取代之前發表的 WebP。不過,Pik 的細節還沒有公開。至今還不清楚和 WebPage 的具體差異、改進在那裡。Pik 的內述文件中,列明了「這不是 Google 官方產品」,所以 Pik 的歸屬問題也沒有確定。Pik 其實還處於未完成狀態,所以還不能確定些什麼。但它能出現在 Google 的官方 GitHub,當中可能也有一些訊息,或許要等 Pik 開發完成,我們才會知道答案。(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Robbie Shade CC BY 2.0)延伸閱讀: 圖像壓縮如何兼顧大小和品質?Google 請人工智慧來幫忙
歐洲太空總署(ESA)6 月發表了 Gaia 衞星的最新觀測結果,研究人員在人工智慧軟體的協助下,發現了 6 顆超高速從銀河中心飛向邊緣的恆星。關於這些天體的研究,可能提供揭開銀河系中心最昏暗區域的線索。銀河系中的數千億顆恆星大部分位在銀盤及核心的膨脹核球區域,剩下的恆星則分布在直徑達 65 萬光年的銀暈中。這些恆星並非靜止,實際上皆繞著銀河中心移動,移動的速度與恆星的位置有關,如太陽的速度約為 220 km/s,而銀暈中的恆星移動速度約在 150 km/s。偶爾有些恆星的速度會超過這些眾所周知的平均速度。約十年前科學家即發現第一批超高速的恆星,這些恆星可能在銀河中心附近移動時,受到銀核中心達 400 萬個太陽質量的超重黑洞引力交互作用,這些恆星以數百公里的秒速在銀河系中橫衝直撞。Gaia 的研究人員、來自荷蘭 Leiden Univ. 的 Elene Maria Rossi 認為,這些超高速移動的恆星,對於研究銀河系的完整結構將非常重要。這些天體在銀河中已穿梭極遠的距離,從它們的運動訊息中,可追蹤到它們在銀河中心星際物質及氣體最濃密昏暗區域移動到外圍的過程,進而揭露銀心區域的重力分布資訊,在此之前這些核心區域皆難以觀測。要在銀河系中已知速度的數十萬顆恆星資料中,找到這些高速移動的天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找出這些目標天體,科學家設定的方向為銀暈的年老星團中質量較大的恆星,這些與周邊環境演化狀況格格不入的天體,極可能就是被銀心「踢出來」的恆星。到目前為止,高速天體的清單上僅有約 20 顆太陽 2.5 到 4 倍質量的恆星。但科學家相信仍有許多其他年齡或質量的高速天體未被發現。Gaia 計畫統計的恆星資料達 10 億顆以上,Elene 和同儕利用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的技術學習之前研究人員的方法,團隊的研究人員 Tommaso Marchetti 表示,選用這個軟體技術的原因是因為它能模擬人類大腦的工作方式。程式在經過訓練後,方能在 Gaia 巨大的資料庫中辨識高速天體。2016 年上半年,研究團隊持續發展及訓練程式的辨識能力,準備應用在 Gaia 於 2016 年 9 月 4 日釋出的第一批資料。Gaia 計畫第一批釋出的資料包含超過 10...
據彭博 7 月 13 日報導,微軟正在籌建 Microsoft Research AI 研究院,未來將專注人工智慧領域,開發更多通用學習系統。該研究院將設立在華盛頓州雷德蒙德,近百位人工智慧領域的科學家集中在此,分為 13 個研究小組,以下一一介紹各組。自適應互動組:致力於追求智慧和互動原理的進步及相關應用的進步,提高計算系統和介面。包括傳感、學習和決策、搜尋和檢索以及人機互動基礎等研究。空中資訊與機器人組:主要做機器智慧的尖端研究,機器人和人類為中心的計算,飛行機器人艦隊,微型無人機,民用客機。研究彙集了機器學習和思想感知,不確定決策在機器人平台上產生各種挑戰。合成演算法和系統將應用在飛行器如:滑翔機、小飛機和商用飛機。應用場域包括精確農業監控、病原體監測、氣象探測、啟用數位連線等。團隊有 3 篇論文被 ICRA 2017 接受。對話系統組:重點推進人機對話。研究涵蓋對話方塊管理、對話狀態追蹤、用戶建模、語言理解和語言生成。團隊對探索對話系統在對話過程中學習的方法特別感興趣。團隊正在面對挑戰,例如如何從非常有限的互動中學習特定工作的對話控制器;如何建立架構化知識與機器學習相結合的對話控制模型,以及對話控制器如何透過互動進行自主改進。團隊與微軟研究其他團體密切合作,包括自然語言處理、機器教學、自適應系統和互動。深度學習組:主要開發演算法、模型,有監督和無監督學習系統,深入強化學習,神經象徵式推理,然後尋求在電腦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多智慧、網際網路資訊處理、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突破。該小組的研究人員對學術界產生重大影響的許多專案都有貢獻,最近的例子是電腦視覺的 API 在微軟認知服務,它提供了世界上第一個影像字幕的雲端服務。資訊和資料科學組:跨學科的資訊和資料科學團隊彙集了來自資訊檢索技術、人機互動(HCI)、人工智慧、社會科學共同挑戰相關的問題:1. 人們如何組織資訊和資訊系統的相互作用,2. 如何用挖掘出來的資料說明人的行為。身為一個團隊,他們直接與產品組合作,從根本上理解產品應用程式中的問題。團隊開發的技術,提高了 Cortana 應用體驗。知識技術組:知識技術組專注微軟產品和為市場帶來新的企業智慧應用和服務。和微軟的研究和產品團隊密切合作。他們關注先進技術研究專案的進展,自然語言處理、字檔挖掘、機器學習、知識抓取等人工智慧技術領域。他們結合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與最廣泛使用的線上服務,開發出新奇有趣的產品體驗。語言和資訊技術組:利用人工智慧了解人們如何與資訊系統互動,並開發新功能以提高生產力。他們的研究興趣是資訊檢索、自然語言理解和應用機器學習的交叉點。工作包括分析大規模文本和用戶行為資料,以了解用戶如何與資訊互動,建立從非架構化資訊中擷取知識模型,幫助用戶完成工作並有效尋找資訊。他們的工作應用於內容理解、智慧助理、搜尋、個性化和用戶滿意度建模。機器學習與最佳化組:重點是設計新演算法,使下世代人工智慧系統和應用程式能應用,並回答在學習、最佳化、演算法和數學的基本問題。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統計和線上學習、凸和非凸最佳化、組合最佳化及其在 AI、統計學和概率的應用。此外,他們的工程機構建立了世界級的機器學習和最佳化系統。機器教學組:一大部分專注於建立新演算法以提高給定資料集上的「學習者」(ML 演算法)準確性。機器教學(MT)組與機器學習相比,側重於教師的效能。如建立一個模型理解控制電視的語音指令。對機器學習模型的需求遠大於建立這些模型的機器教學。所以解決日益增長需求的辦法,是使教學機器簡單、快速、普及。自然語言處理組:自然語言處理組重點是開發處理文本的有效演算法,使資訊能在電腦應用程式存取。感知和互動組:感知和互動小組研究虛擬世界與我們居住的物理世界間的介面。目標是透過感測技術、智慧訊號處理、新的互動型態和理解用戶來豐富介面。他們的工作是建立在感知和互動的基礎上實現這想法,他們也喜歡透過構建工作原型來實現想法。生產力組:微軟是職場生產力的領導者。隨著工作環境的發展,為了保持領導地位,團隊將重點放在人工智慧的最新進展、日益普及的資料以及為人們提供低摩擦方式的新興平台。他們力求使工作更容易更吸引人,使人們更易集中注意力在一個特定環境中,做重要的事。強化學習組:強化學習組致力於自主決策的理論基礎、演算法和系統。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馬爾可夫決策過程和內文決策過程的泛化。他們的技術已成功應用於許多領域,如線上廣告、建議、網路搜尋、階段作業系統、遊戲和程式合成。由於名單人數較多,以下截圖為部分名單。 Microsoft Research AI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微軟)延伸閱讀: 追趕 Google、Facebook,微軟建立人工智慧實驗室 微軟證實將裁員約 3,000 人,未來將專注於雲端業務
被人工智慧支配的恐懼,終於要蔓延到媒體業了。一直以來,有關人工智慧是否會取代人類的討論都在激烈進行。尤其當 AlphaGo 完勝人類棋士後,人類逐漸認識人工智慧的威力,並開始擔憂,仍不斷升級進化的人工智慧可能會讓自己未來失去工作。近日,Google 宣布要拿出 62.2 萬英鎊,投資一個「新聞機器人」專案。據悉,這筆投資將用於英國新聞聯合社(The Press Association)旗下一個名為「記者、資料與機器人」(RADAR)的專案,計劃打造一個由人類和人工智慧協作的新聞網站。之前新聞聯合社已跟英國當地一家新創媒體 Urbs Media 合作,由後者開發一款人工智慧寫稿的軟體。在使用時,新聞機器人會利用網上的開源資料來「編輯」新聞。有人工智慧技術的加持後,它們可以根據特定的撰寫風格和用詞來「模仿」記者的報導,讓文章更個性化。此外,透過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分析,新聞機器人不僅大大提升寫稿效率,還能有效過濾潛在的假新聞。先前《洛杉磯時報》曾報導過一篇加州將發生 6.8 級地震的訊息,後來還被新聞機器人檢查出來是假消息。每個月能「寫」3 萬篇稿件的新聞機器人,更讓人類記者體會到被人工智慧支配的恐懼。不過在英國新聞聯合社總編輯 Pete Clifton 看來,雖然人工智慧記者有很多優點,但還是無法完全取代人類記者。比如說,雖然在類似公司財報、政府統計資料、民意調查等偏向資料的報導題材中,新聞機器人擁有比人類更快的處理速度和更高的準確率,但在人文類等具感性色彩的內容以及需要深入調查分析的題材方面,新聞機器人就有些鞭長莫及了。專門從事新聞自動化生產研究的 Neil Thurman 教授曾在一項研究中指出,新聞機器人產出的報導品質往往不如想像中高。因此,在 RADAR 計畫中,新聞機器人並不會完全取代人類,而是讓雙方協作來共同完成報導。這麼看來,同為媒體人的我們似乎可以暫時鬆一口氣了。不過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樣,在資料導向、更追求效率的領域,人工智慧有人類無法比擬的優勢,如果不好好精進自己的撰寫和思考能力,仍停留在一些初級報導,早晚會被機器人記者取代。在 Google 的數位新聞倡議(DNI)網站上,RADAR 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Clifton 表示,這專案能造福傳統的新聞機構、獨立出版商以及部落客。在媒體越來越感到商業化壓力的當下,RADAR 能為新聞工業開啟高效率的新大門。除了英國新聞聯合社,Google 的 DNI 專案還曾資助很多其他研究數位新聞、數位出版的機構,這其中包括半島電視台的 AJ 實驗室應用、虛擬新聞 WikiTripune 等。目前,Google DNI 的投資已進展到第三輪,總投資額達 2,196 萬歐元。(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The DNI Innovation Fund)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蚊子一向被視為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病媒,但微軟研究院的專家突發奇想,將蚊子當作蒐集血液樣本的良好載具,希望可藉此在新興傳染病開始流行前預做防範。微軟內部專家分析包括伊波拉、H5N1 及 SARS 等案例,發現近年新興發展的傳染疾病,不僅威脅人類的健康,也造成經濟上相當大的損失,因此開始發想能預先發現新型疾病及解決方案的方法。根據微軟研究,新型傳染疾病在人類之間開始流行之前,約有 6~7 成早已經在動物間相互傳染,但人類鮮少注意到這類情況;此外,新型疾病的大型傳染,平均在發生兩個禮拜後,才會被疾管單位或衛生單位注意。微軟專家突發奇想,想到能利用蚊子吸食的動物血液為樣本,透過基因比對找出潛在的新型傳染疾病。台灣微軟首席技術與策略長丁維揚表示,產業界這幾年逐漸走向雲端、大數據及人工智慧,這也是微軟未來的方向,微軟從兩年前開始將這些技術應用在疾病防治相關計畫。微軟先前曾公開智慧型捕蚊器,可辨別傳遞茲卡病毒的病媒蚊,並加以捕捉。微軟持續精進捕蚊器功能,利用偵測蚊子振翅頻率的方式鎖住蚊子,並延長蚊子在捕蚊器內的存活時間,確保在平均 12~18 個小時的部署時間後,能取得新鮮的血液樣本。丁維揚表示,微軟與大學及研究單位合作,透過大量快速運算的雲端科技,將血液樣本中的基因資料與現有的細菌、病毒及蛋白質等資料庫做比對,判別其中是否帶有可能引發傳染病的新型病毒。他也說,以傳統方式做基因比對,每批血液樣本約需花費 30 天時間,但利用微軟這項專案中的技術,只要 12 個小時就能快速計算出結果,省去大量時間與人力。微軟過去一兩年也同時在加勒比地區的格瑞那達(Grenada)利用空拍機進行捕蚊熱點環境資料的蒐集工作,讓機器透過濕度、溫度等資料學習,讓部署捕蚊器的工作更智慧化。 Project Premonition (作者:廖禹揚;圖片來源:微軟)
馬斯克(Elon Musk)一直都十分關注人工智慧(AI)的發展,也從不吝於表達對未來的擔憂,近期在一場聚會中,他再度呼籲美國政府應正視 AI 興起的潛在危險,並建議建立監管機構,來指導這項強大技術的發展。華爾街日報報導,馬斯克 15 日受邀在羅德島上舉辨的全美州長會議上演講,他談到 AI 發展可能會出現的幾個最糟的情況,除了可能將威脅到所有人的工作權利,甚至可能引發戰爭。「身處一個文明社會,這是我們會面臨到的最大風險。」除了是特斯拉(Tesla)、SpaceX 等多家科技公司執行長,馬斯克同時也協助創建了 OpenAI,一個宗旨為「安全開發技術」的非營利組織,他認為各州應該儘快深入了解現今 AI 發展的情況,建立監管機構並制定相關規定。馬斯克表示,現在的政府對此渾然不覺,「一旦他們查覺到情況,人們就會開始非常擔憂,他們也應該如此。」一些支持 AI 的人士則認為,有鑑於目前的技術發展狀況,馬斯克的擔憂是為時過早。亞利桑那州州長 Doug Ducey 就表示,他一直致力於推動政府放寬相關規定,而馬斯克卻反而還建議政府制定新規則,他對此抱持質疑。Ducey 指出,他不確定除了拖緩經濟發展的速度,政策制定者還能做出什麼規範,「在我們正面對這些規定時,很驚訝於你還提出增加規範的建議。」對於 Ducey 的疑問,馬斯克表示,他認為多數在發展 AI 的公司──除了他旗下的,都不會贊成新增規範的想法,強調這將「阻止創新」,但說實在的,他非常懷疑新增規範的舉動,真的會讓這些公司決定出走美國。 Elon Musk Lays Out Worst-Case Scenario for AI Threat (首圖來源:Flickr/Web Summit CC BY 2.0)延伸閱讀: 微軟新成立 AI 研究院,13 個研究組都在做什麼? DeepMind 想透過認知心理學,來弄清楚人工智慧的思考模式 《人類大歷史》作者:因為 AI,人類將失去很多力量
手機與虛擬實境設備大廠宏達電(HTC)於 17 日宣布,日前新推出的 HTC U11 智慧型手機將搭配 Amazon Alexa 個人智慧數位助理。透過已在美國上線,且支援功能強大、直覺操作的 Amazon Alexa,無論是在辦公室、在公園、或是在海灘上,只要有 HTC Alexa 即可免觸控以語音喚醒 Amazon Alexa,隨時隨地享受智慧型手機帶來的便利性。宏達電表示,HTC U11 是全球首支結合個人智慧數位助理 Amazon Alexa 的智慧手機,透過 HTC Alexa 應用程式即可在手機未上鎖的情況下,免觸控喚醒隨時待命的 Alexa。藉由簡單的發問,Alexa 就能夠隨時隨地滿足需求。也可透過 HTC Edge Sense 側框擠壓感應技術來喚醒 Alexa,輕鬆任意選擇最適合的操作方式。此外,透過 HTC Alexa 應用程式,使用者也可以聆聽 Amazon 的音樂與有聲書、接收天氣訊息與即時新聞、在家購物及整理工作清單。而隨著愈來愈多智慧居家產品的推出,甚至可以控制各種家電用品。除此之外,還有多達 15,000 種以上的功能可於 Alexa Skills Store 取得。Amazon Alexa 副總 Steve Rabuchin 表示:「透過 HTC U11,使用者現在能隨時隨地使用 Amazon Alexa。使用者能夠隨時透過 Alexa 開啟音樂與新聞資訊、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先將智慧居家環境中的空調先打開、檢查家中前門是否上鎖等上千種功能。我們相信使用者將會喜歡隨時隨地皆能免觸控喚醒 Alexa 的便利性。」H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