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 5 月, 2024

科技新知 人工智慧

亞馬遜智慧音箱 Echo 大受歡迎,讓 Google、蘋果也眼紅,爭相推出類似產品。據傳亞馬遜受到 Echo 暢銷激勵,打算再戰智慧手機市場,有意推出名為「Ice」的新手機。PhoneArena、Gadgets 360、Forbes 5 日報導,亞馬遜 2014 年曾發表「Fire」智慧手機(見首圖) ,銷量奇慘,賣不到 3.5 萬支,隔年認敗收山。Fire 買氣冷清,是因為售價昂貴(649 美元),又採用亞馬遜自家作業系統。此種系統為變種的 Android 平台,無法使用 Google Play Store 應用程式商店、Gmail 等,備受批評。據傳亞馬遜這回改弦易轍,研發中的 Ice 智慧手機,不再鎖定美國等西方國家,將瞄準印度等新興市場。據悉 Ice 手機放棄亞馬遜自家系統,擁抱 Android 7.1.1 系統,意味用戶能夠使用 Play Store 等程式。規格方面,傳聞正在測試的機種,螢幕尺寸在 5.2~5.5 吋之間,具備 1,300 萬畫素主相機、2GB RAM、16GB 內建記憶體,搭載高通驍龍 435 八核心晶片,並有指紋感測器。售價極為低廉,約為 6,000 印度盧比(約 93 美元)。消息人士說,Ice 手機內建 Google 智慧語音助理,未搭載亞馬遜語音助理 Alexa。不過由於裝置不是最後版本,開賣時仍可能加入 Alexa。搭載 Alexa 能讓亞馬遜生態體系更為整合,用戶在家中使用 Echo,出外則用 Ice 智慧手機,可繼續下單採買,或要求...
服務型智慧機器人為近年來廣受矚目的科技領域之一,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服務型機器人不僅外型設計多樣,功能也相當多元。而在今年剛落幕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中,有兩間廠商所推出的服務型機器人,不約而同以「身高」做為一大特點。台灣麗暘科技家用機器人「Robelf」:高 85 公分▲ Robelf 適用於居家照護陪伴孩童與年長者。台灣新創團隊麗暘科技所打造的服務型家用機器人「Robelf」,去年 10 月登上群眾募資平台 Indiegogo 以達成率 120% 募得近 15 萬美元,相當於 450 萬新台幣。該公司執行長陳凌鋒以自身和市場需求分析,認為服務型家用機器人能兼顧居家監控、照護陪伴年長者與孩童,讓居家生活更便利,於是帶領團隊著手開發「Robelf」,如今首度在台現身。目前市面上的服務型機器人身形普遍嬌小,為的是能更親近成人小孩,降低可能產生的恐懼及壓迫感,好比說華碩 Zenbo 高 62 公分、威剛 AROBOT 萌啵啵高 54 公分、美國新創公司 Mayfield Robotics 的 Kuri 高約 50 公分,身高大多偏矮;日本軟銀機器人控股(SBRH)與鴻海聯手打造的 Pepper,則稍微偏高為 121 公分。麗暘科技在打造 Robelf 時,考量到機器人太矮、頭部擺動角度有限等問題,會造成使用者操作不便,得彎腰或蹲低遷就機器人高度,因此將 Robelf 高度設定為 85 公分,介於上述機器人高度之間,而且頭部上仰角度可達 90 度,讓使用者在站立時也能輕鬆操作機器人觸控螢幕。Robelf 具聲音偵測功能,能接受語音指令操作。據現場實際操作來看,Robelf 跟 Zenbo 一樣在使用時要先提示機器人,當 Robelf 收到提示指令「Hey Robelf!」並回應提示音效後,使用者才可繼續對 Robelf 下指令,回應速度還算是靈敏。▲ Robelf 在離線環境下仍能進行臉部辨識,另可辨識使用對象的性別與年齡。另一個特色是雙鏡頭設計,Robelf 除了頭部前鏡頭外,在頭部後方還設置一顆可拆式無線鏡頭「Elf Eye」,可做為網路攝影機放置家中適當位置進行拍攝或遠端視訊。此外,Robelf 還具有臉部辨識、室內定位與排程巡邏等功能。▲...
蘋果 HomePod 於台灣時間 6 日凌晨在 WWDC 上壓軸登場,成為蘋果正式踏入智慧家居助理市場的第一步。雖然 Siri 是最早登場的智慧助理,但在此領域上已被不少對手追過,這台比對手貴了一倍兼姍姍來遲的智慧音響是否夠力爭霸?而蘋果的機器學習平台 Core ML 在設計上又跟對手有何分別?推出自家機器學習平台 Core ML,宣稱比 Google Pixel 快 6 倍雖然蘋果在 2011 年就推出 Siri 智慧助理令人眼前一亮,但這幾年卻沒有很大的發展,結果反而被不少對手追過,尤其針對家用市場的 Amazon Alexa 和 Google Assistant 等人工智慧助理都已趕超 Siri,甚至有人問蘋果是否想缺席未來人工智慧市場。不過在 6 日凌晨的 WWDC 2017 總算有了答案。蘋果不打算缺席未來這場人工智慧大戰,除了公布自身的機器學習平台 Core ML 外,也推出智慧家居音響 HomePod,意欲跟 Amazon Echo 和 Google Home 一較長短,而且不少 iOS 11 新功能都強調人工智慧,反映蘋果並未放棄人工智慧戰略。人工智慧成為這次 WWDC 主題之一,Core ML 是針對蘋果行動裝置的人工智慧應用開發的機器學習平台,能加速人工智慧應用在蘋果裝置上的執行速度,並宣稱能比 Google Pixel 手機在圖像辨識上快 6...
品牌筆電手機大廠華碩於 7 日召開股東會,會中除通過 2016 年的財報承認案外,董事長施崇棠也表示,整體華碩 2016 年的營收表現相對亮眼。但 2017 年對華碩來說會是有挑戰性的一年。因整體經濟轉為逆風,使第 1 季稅前營收雖然接近目標,但仍有隱憂。展望第 2 季會是全年營收的低點。需要藉助組織調整,再加上產品的市場定位更精準,才能迎接市場環境的劇烈改變。施崇棠在接受股東提問時表示,2017 年以來面對產業競爭激烈,包括手機與電腦其競爭加劇,他看到整體景氣成長為逆風。這也讓華碩董事會成員有強烈的危機意識,計劃自 2017 年第 2 季開始進行組織變革。透過資源要重新分配,希望誠實面對產業變動,並以創新發展來迎接整體產業變化。施崇棠進一步指出,手機與電腦成長趨緩,平板的衰退連蘋果公司也擋不住。因此公司要面對現實。手機部分,以往鎖定東南亞中低階市場追求性價比,但如今除了思考性價比,也要考量到利潤,不再會像過去以量取勝的狀態。另外,面對個人電腦市場的成長趨緩,電競市場成為其中唯一的亮點。所以,華碩在組織再造的同時,也預計將電競產品另外獨立出來,以掌握電競發展契機。施崇棠表示,看到競爭對手微星傾全公司之力發展電競產品,也有好的成果。因此,這部分華碩也要技術努力。至於,在當前當紅的人工智慧(AI)產業部分,施崇棠也表示這幾天有趁著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回台,向這位當前「人工智慧之王」請益。他覺得,機器人的發展就是整個人工智慧落實的結果。因為透過消費者使用機器人的狀態,將這些資料上傳到雲端,透過人工智慧分析,再藉由創新應用回饋到消費者身上,使消費者有更好的使用者體驗,這就是「AI Frist」的概念。現在與消費者連結,不再只是產品出售後就結束,而是將資料和創造加值,透過更好的客服,讓消費者體驗創新的應用,這是現在每個公司、所有產品都應該這麼做。事實上,這些過去華碩都有在進行。那時還沒有 AI 人工智慧,透過 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也進行類似項目。如今有了 Zenbo 機器人暨人工智慧後,應用可更深入與完整。華碩看到這樣的未來,所以將把 Zenbo 於 9 月帶到中國市場,藉由整合消費者體驗,再透過機器學習,進一步拓展人工智慧的影響力。施崇棠強調,未來迎戰數位經濟,華碩的定位將更精準、市場將更專注,而消費者體驗也能更創新、美好。(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蘋果(Apple Inc)5 日發表的家用智慧音箱產品「HomePod」美國地區定價高達 349 美元,遠高於亞馬遜 Echo 的 179.99 美元。HomePod 憑什麼賣那麼貴?是 Siri 比 Alexa 聰明亦或音質比 Echo 好很多?Moop.me 創始人 Jelle Prins 6 日推文指出,Google Home 賣 129 美元、亞馬遜 Echo 售價 179 美元,蘋果 HomePod 售價高達 349 美元。他說,HomePod 的音質必須真的很棒,因為 Siri 沒辦法幫這款產品加分。Stone Temple 4 月 27 日發表「數位個人助理智慧評比」報告,藉由 5 千個問題看看哪家人工智慧產品最強。Stone Temple 測試顯示,Google Assistant 答題率高達 68.1%,遠勝微軟 Cortana(56.5%)、蘋果 Siri(21.7%)以及亞馬遜 Alexa(20.7%)。就答題正確率而言 Google Assistant 同樣居冠(90.6%),贏過 Alexa(87.0%)、Cortana(81.9%)以及...
如果有一天智慧音響能夠讓使用者依據需求任意切換數位個人助理服務(Google Assistant、Alexa、Siri、Cortana),那該有多好?CNET 報導,亞馬遜(Amazon.com)裝置資深副總 David Limp 7 日在 Wired 商業研討會上表示,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他希望有一天亞馬遜 Echo 用戶也能夠使用 Google Assistant 或蘋果(Apple)Siri 服務。Limp 說,如果蘋果、Google 願意可以打電話給他,大家坐下來討論合作事宜。Echo 跟蘋果 HomePod 的產品定位大不相同。Echo Dot 單價只賣 50 美元,之所以賣得這麼便宜是因為亞馬遜希望消費者家中的每個角落都能擺一台智慧音響裝置。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Limp 7 日表示,他希望有一天 Echo 用戶可以問:「Alexa,去問Siri……」wired.com 報導,Limp 7 日還提到,亞馬遜希望 Alexa 數位個人助理擁有記憶力,懂得用戶問「誰是美國總統?」「他幾歲?」這兩個問題都是跟川普(Donald Trump)有關。(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Amazon)延伸閱讀: HomePod 貴得有道理?音質讚但 Siri 答題能力超遜 貴一倍又姍姍來遲,蘋果 HomePod 能否追上 Amazon、Google?
台灣時間 2017 年 6 月 6 日凌晨 1 點,第 28 屆 WWDC 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蘋果終於壓軸重磅發表了 HomePod,一款蘋果精心打造的智慧型音響。但是,估計這讓很多果粉失望了,這應該是蘋果系列中極少稱得上「很醜」的產品。鑑於筆者並不懂藝術,因此凌晨著急詢問了很多美學人士,這才沒讓筆者懷疑自己的審美出現了問題。HomePod 的設計師估計是成長在 80 年代的中年人,因為看到 HomePod 的第一眼就想起媽媽的毛線球,新世紀的年輕人哪見過這古董。當然,還有一種更難看的尼龍繩球也是這個造型。HomePod 雖然醜了點,但性能一點不差,蘋果對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還在,而且,HomePod 是迄今為止首款回歸音響本質的智慧型音響。蘋果甚至不惜代價同時部署了麥克風陣列和揚聲器陣列,這就是蘋果的態度:不僅追求遠場語音互動的體驗,也追求極致音質帶來的享受。靴子落地,為何要用 6 麥的環型陣列HomePod 內建 Siri,這次蘋果採用業界流行的 6 麥環形陣列技術。這種麥克風陣列技術適合遠場語音互動,這樣可以滿足用戶遠距離透過「Hey, Siri」與 HomePod 的命令互動。蘋果 HomePod 採用麥克風陣列技術,也表明了蘋果將 Siri 從近場語音互動升級到遠場語音互動的技術思路。前幾年,語音互動應用最為普遍的就是以 Siri 為代表的智慧手機,這個場景一般都是採用單麥克風系統。單麥克風系統可以在低噪聲、無混響、距離聲源很近的情況下獲得符合語音辨識需求的聲音信號。但是,若聲源距離麥克風距離較遠,並且真實環境存在大量的噪聲、多徑反射和混響,導致拾取信號的質量下降,這會嚴重影響語音辨識率。而且,單麥克風接收的訊號,是由多個聲源和環境噪聲疊加的,很難實現各個聲源的分離。這樣就無法實現聲源定位和分離,這很重要,因為還有一類聲音的疊加並非噪聲,但是在語音辨識中也要抑制,就是人聲的干擾,語音辨識顯然不能同時辨識兩個以上的聲音。顯然,當語音互動的場景過渡到以智慧型音響、智慧電視、機器人或者汽車為主要場景的時候,單麥克風的局限就突顯出來。為了解決單麥克風的這些局限性,利用麥克風陣列進行語音處理的方法應時而生。麥克風陣列由一組按一定幾何結構(常用線形、環形)擺放的麥克風組成,對採集的不同空間方向的聲音信號進行空時處理,實現噪聲抑制、混響去除、人聲干擾抑制、聲源測向、聲源追蹤、陣列增益等功能,進而提高語音信號處理品質,以提高真實環境下的語音辨識率。從目前海內外市場產品來看,Amazon Echo 的方案是 6+1 麥的環型陣列結構,Amazon Echo Show 是 8 麥橢圓型陣列結構,Google Home 是 2 個麥克風結構,中國科大訊飛的叮咚音響是 7+1 麥的環型陣列結構,當前聲智科技的產品線最為齊全,擁有 3 / 4 / 4+1 / 6 麥的環型陣列結構以及單麥、4 麥線型、6 麥 L 型,8 麥雙 L 型、10 麥分布式陣列等結構。實際上,不同的陣型適應不同的場景,同時還要考慮性價比,顯然陣列結構越複雜其成本也越高。而對於智慧型音響來說,由於用戶使用習慣需要 360 度的拾音和定向,所以環型陣列結構是最為合適的。至於選用 3 個、4 個還是 6 個,則是根據定向精度和互動距離來決定,從某個角度可以理解為麥克風的數量越多定向越準,語音識別的距離也會越遠,當然,這和陣型的具體結構也有關係。注意,這裡的 2 麥克風不是陣列,並不具有陣列的一些功能和性能,2 麥最通常是用在類似手機和藍牙耳機等超薄的裝置上實現降噪功能,實際上,很多場合經過特殊設計的單個麥克風即可替代 2 麥結構。由於蘋果 HomePod 必須差異於 Amazon Echo 和 Google Home,選用 6 個麥克風的結構非常明智,性價比最為合適,這也是聲智科技主推的麥克風陣型,事實上,根據聲智科技當前的技術,選用 4 個麥克風的效果也不會太差,只是語音互動距離會損失一點。智慧型音響的根本屬性還要聽音質智慧型音響畢竟還是音響的品類,這是成熟的品類,也不明白為何很多智慧型音響的廠商非要定位自己是機器人。事實上定位於機器人對於消費市場來說反而是一個災難,因為機器人市場還是一個需要巨大投入教育的市場。因此,HomePod 選擇了回歸音響的本質,非常注重音質和聽覺體驗。HomePod 擁有非常棒的音頻技術,底部採用了 7 個波束形成的高頻揚聲器陣列,可以精準呈現聲學效果以及聲場控制。過分的是,在如此小的產品之中,蘋果竟然用了一個 4 吋的低頻揚聲器,這裡就不再強調低頻揚聲器越大越好了。不僅如此,HomePod 還採用了大量音效演算法,包括自動低音均衡、動態建模等。雖然 7 英吋的小身材,即使調大音量,音質也不會失真。 HomePod 採用的是蘋果手機使用的 A8 處理晶片,同時兼具了實時聲學建模、音頻波束形成、多通道迴聲消除技術,這使 HomePod 是迄今為止速度最快、音效最棒的智慧型音響。筆者相信,單憑這個理由,就有很多果粉會掏腰包。另外,蘋果也提到了 Spatial awareness 技術,其實這不是什麼新奇的技術,就是強調了空間感和沉浸感,也就是讓音樂在不同的場景以不同音效播放。顧名思義,當 HomePod 放在房間裡,可以根據現場環境來調整音樂效果。雖然不新鮮,但是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因為虛擬空間音效極度依賴空間的聲場環境。順便多說幾句,杜比折騰了那麼多年的全景聲,應用到家庭級產品中始終沒解決這個問題。小米的超薄電視強調空間音效,也就增加了從天花板反射的聲音,但是杜比顯然無法依據用戶的家庭環境來適應最佳音效。當然,HomePod 肯定支持多房間音樂系統,如果使用多個 HomePod,其音效將更棒,這更適合國外喜歡聚會的年輕朋友。當前聲智科技也提供了支援多房間音樂系統,同時還有一項「就近喚醒」的技術,也就是當多個語音智慧設備同時存在,優先響應用戶指令的是距離用戶最近的智慧裝置。至於蘋果的音樂生態、家庭控制就不再重複強調了。HomePod 增加的聲紋辨識功能倒是一個小亮點,這樣 Siri 會辨識用戶的聲音是否與用戶聲紋相符,不僅提升使用效率,而且能為用戶的隱私提供安全保障。那麼,為什麼蘋果越變越醜了呢?似乎不僅 HomePod,蘋果自從離開賈伯斯時代後,就再也沒推出過外觀令人驚豔的產品,甚至,閉著眼睛都能猜到蘋果 iPhone 8 的造型,更不用說一直沒變化的 Mac 和 iPad 系列了,包括 AirPods 的設計也是吐槽對象。這自然是庫克的功勞,這位供應鏈出身的 CEO 驅動蘋果帝國一直前行,但太過務實的作風也讓庫克失去了結合技術和藝術的掌控力。顯然,HomePod 是藝術妥協技術的結果,因為從布局來看,從下到上依次是高頻揚聲器陣列、麥克風陣列、4 吋低頻揚聲器和主控板,這樣羅列在一起,再考慮到聲學結構設計,從技術角度來看確實也想不出更好的造型。但這是蘋果啊!擁有全世界最牛的設計人員和技術人員,結果還是設計出一款沒有擺脫技術思路的產品。有時候不得不說,讓技術或供應鏈的大腕負責產品設計或也是一場災難。總之,這是一款完全符合技術人員審美和風格的產品,因為從技術層面來說,這款音響確實沒毛病,而且還挑戰了技術難度,比如麥克風陣列放置中部的技術實現難度就很大。產品的尷尬,如何應對蘋果的打法但蘋果終歸是蘋果,蘋果對產品的理解和打法還是超過普遍業界認知。首先來看蘋果的定位,高階這是必須的。Amazon Echo 是先入為主的產品,售價 179 美元,這接近成本的價格很要命,幾乎堵住了很多產品的出路。逼 Google 不得不走低階,售價拉低到 129 美元,為此還棄用了麥克風陣列,犧牲了遠場語音互動的體驗。不管怎樣,反正蘋果售價定到 349 美元了,這對蘋果應該還算降價了,但是也把高階智慧型音響市場的出路給堵死了。其次,蘋果既然定位高階,其產品就要給消費者帶來高階的體驗,因此蘋果堆砌了麥克風陣列和揚聲器陣列技術,再加上原本的音樂和控制生態,對於吸引一大批蘋果粉絲來說,還是穩妥的策略。當然蘋果最大的失誤就是 HomePod 醜了一點,否則會讓更多廠商感覺悲觀。從當前國外市場來看,Amaon、Google、Apple 從低階到高階針對智慧型音響的佈局,一致都壓縮利潤空間,這絕對不是一款以賺錢為目標的產品,而是一款戰略級的產品。說白了,巨頭們壓根就沒指望依賴智慧型音響賺多少錢,而是不能失去這個語音入口,即便不確定未來是不是入口,至少賭錯了要比錯過更好。何況,以現在的形勢來看,聲音和圖像注定是人工智慧時代的兩大核心基礎數據。這就產生了一個難題,Amazon Echo 和 Google Home 怎麼應付?Amazon 還好,畢竟市場佔用率在那,而且產品線也比較齊全,尷尬的反而是 Google,花費那麼大精力,反而只是做了其他兩家巨頭的陪襯。這還好,最尷尬的是中國做海外市場的一些廠商,比如聯想,聯想的智慧型音響該怎麼面對這個複雜的情況?在這樣的壓力下,會不會有更令人驚喜的產品出現,比如小米該如何行動?這也是這個年度最期待的事情。為什麼 HomePod 需要等到年底?蘋果 HomePod 預計至少等到 12 月才在美國、英國、澳洲同步發售,而全球發貨要等到明年稍晚。這是什麼情況?一款音響竟然就要等到半年以上。而且,根據現場的朋友反應,發表會展示的音響,應該只是一個殼子,因為除了展示時亮了一下燈,其他什麼功能都沒有。所以,蘋果確實也急了一點,必須要推出智慧型音響才行了。不得不說,這也是技術上頗尷尬的事,蘋果絕對保證用戶體驗,但 HomePod 一下子加了兩個陣列,哪個陣列都不是簡單的事情。畢竟現在的產品已不是純功能型的產品,這是一個完整的技術鏈條。比如麥克風陣列,就包括了噪聲抑制、混響去除、人聲干擾抑制、聲源測向、聲源追蹤、陣列增益、模型匹配、語音辨識等功能,這都是需要認真打磨的複雜技術體系,即便是蘋果,也需要足夠的時間積累經驗。產品考驗的是每處細節, 所以很多時候,請善待你們身邊那些沒日沒夜加班的創業公司吧。蘋果為何如此重視一款音響?隨著人工智慧領域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追求更自由的語音互動方式,遠場語音互動的優勢逐漸突顯出來。事實上 Echo 出現之前,語音互動產品解決的一直都是近場問題,這是典型的由於技術限制而刻意迴避場景的案例,因為近場語音互動要求人類適應機器。但是人類之間的語音互動從來都要拉開一定距離,所以現在需要機器適應人類。這可以說是計算機技術的巨大進步,也是人工智慧的核心要素之一。當然,這並非聲學領域特有的問題,當鏡頭和雷達安裝到汽車,以及 GPS 安裝到自行車的時候,場景變化所帶來的技術挑戰才會突顯,因為真實場景需要的技術支援並非簡單升級,而是顛覆性創新,這也是巨頭公司紛紛進入這個領域的主要原因,誰也不想在技術升級換代過程中被淘汰。事實上,當機器獲取的融合數據足以覆蓋到人類十分之一的時候,人類確實很多時候只需要說一說、看一看或想一想,機器就能明白,但這個時候,我們也不知道到底會產生哪些新的商業模式,畢竟從我們角度來看,廣告模式肯定不是人工智慧時代的最佳商業模式。從亞馬遜 Echo 暢銷,大家逐漸瞄準智慧型音響。Google 推出 Google Home,微軟也聯手哈曼卡頓、惠普等推出搭載 Cortana 的智慧音響。雖然,蘋果透過智慧耳機 Airpod 搶佔語音市場入口,然而,隨著亞馬遜 Alexa 用 Echo 在智慧家居市場攻城略地,似乎漸漸吞噬蘋果在智慧家居領域的市佔率,也逐漸穩固其語音互動入口的地位,Alexa 似乎成為新一代「Android」或「OS」。如此看來,蘋果推出 HomePod 的確勢在必行。即便在賈伯斯時代,蘋果的每款產品發表都會被吐槽多次,但蘋果的銷量就是最佳回應。至少,從蘋果 HomePod 的性能和價格來看,HomePod 的銷量也不會太差,這從 Airpods 可以類比一下。(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達志影像)延伸閱讀: HomePod 貴得有道理?音質讚但 Siri 答題能力超遜 貴一倍又姍姍來遲,蘋果 HomePod 能否追上 Amazon、Google?
根據 Omnico 在 7 日發布的調查報告,85% 的美國、英國、中國、日本以及馬來西亞消費者希望主題樂園能夠採用人工智慧(AI)身分辨識系統。中國消費者對高科技的接受度最高,高達 92% 願意讓 AI 藉由身體特徵進行身分辨識。與 5 國整體調查趨勢(指紋辨識)不同的是,中國主題樂園訪客最能接受的是臉部辨識,支持佔比達 41%。此次共有 3,470 名來自上述 5 國的主題樂園訪客接受 Omnico 的調查。Omnico 集團執行長 Mel Taylor 表示,樂園遊客希望體驗科技革命,每個人都曉得 AI 以及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等新科技能夠減少遊園過程中的不便。他說,樂園經營者現在應該意識到科技是給予遊客歡樂體驗不可或缺的一環。89% 的受訪者希望藉由 VR 技術來獲得更多的遊園樂趣。其中,37% 期望透過 VR 來決定要搭乘哪項遊樂設施。這項調查並且顯示,高達 98% 的中國遊客希望主題樂園能夠整合 VR 技術。毫無意外地,57% 的主題樂園遊客說排隊等候搭乘遊樂設施是他們感到最挫折無力的一件事。74% 的受訪者認為,互動式樂園地圖將可提升訪園的便利性。71% 希望樂園應用軟體可以提供提醒功能。相較於遊樂體驗,人們在金融事務上對於高科技的接受度則是顯得保守許多。匯豐(HSBC)5 月 24 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不到五成(46%)受訪者信任指紋辨識可以取代密碼,信任虹膜辨識的比率更僅有 26%。70% 的受訪者依賴傳統密碼進行身分辨識,遠高於指紋辨識(21%)、聲紋辨識(6%)。(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全球科技快速演化,台灣金融業的轉型也迫在眉睫,透過大學研究的產能與育才,將有助於形塑金融未來藍圖。永豐銀行與國立成功大學於日前 5/27 簽署合作意向書,預計提供新台幣 1.2 億元培育產業人才,並成立 Atelier Future 未來智慧工場,進行產學合作,為發展 AI 金融科技應用而準備。產學合作建立平台 讓創新成為生活日常國立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永豐金控董事長何壽川在成功大學博物館簽署合作意向書,資策會董事長郭耀煌、科技部產學及園區業務司司長邱求慧也親臨現場見證。成大校長蘇慧貞致詞時表示,面對社會的期待,成大應承擔教育責任,在 AI 時代開創各項智慧生活應用。未來將以融入生活的金融服務項目為主軸,建設對外的體驗空間,規劃一系列結合運動、學習、飲食與生活風格的實驗樣態,透過接合在地城市生活體驗,與企業共同開創新的商業模式,展開各種技術應用的可能性。主要會採取微課程、專案導向的方式,由學生發題,教授引導學生,針對問題與實驗,訂定修課內容完成專案,無論學生將來要就業還是繼續深造,都可以帶著研究發展雛型,走向下一步的實際與創業應用。這種師生共創的精神,透過「Atelier Future 未來智慧工場」的產學合作中,能把科技融入生活,發揮更貼近當代的設計,串聯出跨產業的可能性,讓「創新」成為生活的「日常」。永豐金控董事長何壽川指出,針對金融科技,永豐集團這幾年從基礎上進行了非常重要的核心電腦改造,並投入電子化以及資料數據化整理,永豐銀行也從兩年前就開始採用人工智慧的客服服務。有鑑於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正在重塑全球金融圈的運作模式,永豐與成大這次合作的目標,就在於從成大的生活場域中建立一個平台,讓科技介入所有的創新金融服務,演化出未來的銀行。結合智慧生活應用 定義新的產業模式當天會中還安排了一場微論壇,邀集成大資工系教授黃敬群、資工系教授蘇文鈺、電機系張天豪教授、成大創產所博士候選人蔡妤珮、永豐銀行資深副總江威娜等人展開對談,討論人才、科技融入於生活等的各種可能性與發展。黃敬群教授指出,未某些行業可能消失,但重點在於人性、專業所創造的價值。蘇文鈺教授說,成大要培養出能面對世界挑戰的人才,課程的規劃與設計很重要。張天豪教授則提醒,人工智慧平台要做到去中心化,未來的樣貌應是取決於使用者、參與者,而非發起者。 成大將以近三萬人的校園場域,結合各項智慧生活應用,以舊圖書館為基地,開創 Atelier Future 未來智慧工場。年底將開始進行新金融與新技術的實驗,建構開放與共享平台架構,希望結合大學與產業夥伴關係,媒合企業並且育成新創團隊,辦理論壇、發表會、沙龍、主題書展等活動,聚集不同領域人才彼此交流。目前研究專案由成大國際企業研究所張紹基教授、創意產業研究所楊佳翰教授,電機系張天豪教授、解巽評教授、黃仁暐教授,資工系教授蘇文鈺與資工系講師黃敬群,共同執行研究專案,建構微課程,規劃學生專案實作架構,並且透過體驗與實驗,演練未來智慧生活。永豐與成大研究團隊將進行為期三年的產學合作,發展未來金融服務,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平台,以及人工智能金融應用等項目。成大要做的是建構創業教育的新生態,突破過往的學分制度,規劃體驗式工作坊以及為期三個月的專題研究,並發展商業模式進入市場。另外,研究團隊將透過企業找出可以與大學合作的議題,並且融入到創新學習空間裡,進行討論與研發。永豐將提供助學金以及研發獎學金,讓成大學生能專心課業並且完成研究專題。至於 Atelier Future 未來智慧工場接下來要承接的任務,將會是知識創造與科技創新、探索未來生活的可能性、培育出新世代人才以及定義新的產業模式。
這是一個普通的高考考場:考生就坐,準備就緒,開始答題。但這又不是一個普通的中國高考考場:這裡不夠安靜。在一個大約 300 平方公尺的大廳裡,循環大聲播放著一首鋼琴曲,時不時還有女主持人和男性嘉賓的對話。大廳一排排的椅子上坐著興奮而略帶焦躁的觀眾,人們竊竊私語,似乎都對他的解題過程充滿興趣。特殊考場的較勁面對音樂和干擾,考生表現出卓越的心理素質。他全神貫注的解題,速度與品質沒有受到外界的絲毫干擾。他解開每一題的速度為 7 到 15 秒。據熟悉他的人介紹,這是他放慢了 6 倍的結果。他放慢的原因是:他不僅需要把題目做對,還需要給大家展示他是如何做到的。根據高考要求,他不能直接說話。他也沒有多餘的手來為觀眾進行演算。一切只能透過禮堂前方的大螢幕來展示:左邊是一個由無數藍色光點組成的大腦,每算一題,藍色大腦裡就會跳出若干以紅色、黃色、藍色節點構建的知識鏈。每個節點旁邊有一行白色的字,標註著這題涉及了哪些知識。螢幕的右邊是正在演算的題目。藍色光標在題目末端閃爍,過一段時間打出一行字:那是他給出的答案。答案閃現的飛快,一些觀眾乾脆從椅子上站起來,想看清楚題目以跟上他思考的速度,但往往還沒有把題目讀完,就已經到了下一題。時間開始是 6 點 40 分:這比高考要晚了近 5 個小時。不過,在這場為他專門準備的考試裡,才開始了不到 8 分鐘,而他已經快把題目做完了。最終,他答完了題,花費時間 9 分 47 秒。經過數學特級老師、奧賽教練韓兆勇的評審,他的分數最終公布:134 分。為了衡量這個分數的價值,有 3 組高考狀元陪他一起進行測試:狀元一組得分,119 分。狀元二組得分,140 分。狀元三組得分,146 分。3 組高考狀元平均分 135 分,最終結果是,他的分數以 1 分之差,惜敗於最精英的人類「做題家」。幾乎在他答完題目的同時,在 2 千公里外的成都,另一個與他類似的考生,也已完成了題目。他們使用相似的螢幕輸出,做一樣的北京市高考數學卷,只不過成都考生用時要比他稍長些:22 分鐘。半小時後,成都考生也得出了結果:105 分。這個分數不如北京考生一樣顯眼。但對成都考生而言,無疑仍是進步──僅 4 個月前,他的成績只有 93 分。4 個月的時間,他提升了 12 分。這是兩位特殊的考生,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參加高考的人工智慧。北京的「考生」是學霸君推出的智慧教育機器人 Aidam,而成都的「考生」則是由成都準星雲學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人工智慧系統 AI-Maths 。在恢復高考的第 40 年,它們來了。▲ 狀元與 Aidam 的最終分數。人工智慧赴試的價值何在?為何要讓人工智慧參與高考?人工智慧有可能通過高考嗎?在李世乭和柯潔先後慘敗於圍棋 AI Alphago 之後,「人機大戰 」成為了許多媒體在報導機器人的過程中常常出現的詞語。或許由於此,在機器人宣布參與高考之後,網友的評論也日趨兩極化。一種聲音認為,人工智慧參與高考,很可能是在「 搭 Alphago 的熱度」,或是認為人工智慧進行高考,就像學生拿計算機算數學題,有何意義?而更多的人,即便承認人工智慧參與高考有價值,也認為以高考的難度,人工智慧要獲取好成績,仍屬不可能。甚至在知乎「如何評價中國國產機器人將參加 2017 年高考?」問題下,有一個高票答案斷言「當今人工智慧的發展,機器是不可能在非西藏、新疆等省份考入一本的,在新疆西藏考文科還有個一搏,理科是會死路一條。」 對數學的估計是「估計 60~80 比較靠譜」。也有人認為機器必須要聯網才能獲得答案,否則會「老師,if 斷網,404 not found 」。在兩個人工智慧參與中國高考的前一天(6 月 6 日),科大訊飛輪值總裁吳曉如及訊飛研究院院長胡國平接受媒體採訪,對這些問題做出了回應。據吳曉如披露的內容和相關資料綜合,機器人參加高考,並不是所謂的「人機大戰」後才出現的噱頭。在國家層面,「高考機器人」是國家 863 計劃信息技術領域 「基於大數據的類人智慧關鍵技術與系統」計畫的重要研究目標之一。該計畫由科大訊飛聯合 30 多家科研院校和企業共同參與,早在 2015 年便已開始。「高考機器人」有多方面的意義:聚集中國一些比較頂級的研究機構和科學家,一起來突破現在人工智慧領域相關的一些重要的技術問題;替代傳統測試人工智慧水準的「圖靈測試」,全方面測試和應用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多個領域;最後將這些領域突破所取得的技術成果,運用到相關行業和領域,如翻譯和車載控制等。目前 「高考機器人」仍在開發和完善之中,要 2019 年才會正式參加考試。但今年參與考試的「考生」 之一準星雲學 AI-Maths,與該計畫有密切關係。資料顯示,準星雲學的核心團隊於 2015 年參與了「基於大數據的類人智慧關鍵技術與系統」,並主導子課題「初等數學問題求解關鍵技術及系統」。後者正是 AI-Maths 技術的重要來源。同時,準星雲學還擁有智能推理解題判卷技術,即將數學知識體系全部串聯成知識網,能夠像人類一樣逐步思考、推理,最終對解題過程進行判定。而另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