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患者常得隨身攜帶在氣喘緊急嚴重發作時噴藥吸入的噴劑,噴劑雖然在體積上逐漸縮小,但罐裝的形式大概已幾十年沒有太大的改變,如今有新創廠商決定改善噴劑的攜帶性,打造可以塞進皮夾的卡式裝置。
2005 年由牛津大學獨立創業的 DNA 定序廠牛津奈米孔科技(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是全球第一家成功推出奈米孔技術 DNA 定序儀器的廠商,其「小小兵」(MinION)定序儀相當受歡迎,並準備股票上市事宜,然而過去曾為合作夥伴的美國生技公司明光(Illumina)卻反目成仇,在此關鍵時刻掀起專利法律大戰。
根據生物經濟發展方案規劃,將目標訂在 2020 年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產值達 3 兆元台幣,佔預估 GDP 約 14% 。相對於台灣 ICT (資通訊科技)產業,生物科技已有後來居上的態勢。TrendForce 生物科技研究經理黃公暉表示,生技相關的獲利率高於傳統 ICT 產業,加強生技發展並結合既有的 ICT 優勢,有望成為下一波產業升級的動力。
罹患癌症,就像人生被卡車輾過一樣糟糕,但你知道開刀房裡,和你一起拚命的醫師怎麼決定手術範圍嗎?治療的目的是把惡性腫瘤切乾淨,但癌細胞不會自己標明是壞東西,那該如何驗明正身呢?通常和醫師的經驗判斷有關,癌化組織,嚴重者會有明顯色澤、形狀差異,質感軟爛或者偏硬,有時在邊界會有一圈硬結(Induration),但介於正常跟顯著異常中間的組織,醫師就難由肉眼判斷。因此醫學上會有一些準則,比如口腔癌,切除範圍會由病灶邊緣,再往外延伸 1.5 至 2 公分當作安全距離(Safety margin)。
隨著茲卡疫情持續升溫,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在 2 月 1 日正式宣布全球進入茲卡病毒緊急狀態,而為了與學者共同打擊茲卡病毒,Google 今(3)日宣布將透過旗下的慈善機構 Google.org ,提供非營利組織金援,並以搜尋引擎之姿協助資料與數據收集。
雖然,近期因上市生技公司浩鼎在抗癌藥品研發的解盲過程的不順利,造成市場上一連串的風波,甚至引發政治人物的口水戰。不過,被視為台灣下一波重點發展產業的生物科技依舊持續熱潮不退。8 日,自中研院技轉而成立公司的醣基生醫正式宣布突破技術,發展出均相化的抗體技術,使得對抗疾病的藥物得以在單一醣分子的結構下,強化藥效,並且降低成本。
東芝在會計造假事件後極力進行企業整頓,2015 年底計劃出售旗下醫療事業子公司 Toshiba Medical Systems,吸引多家業者激烈競購。近日進行第二輪也是最終回競標,日媒報導光學影像設備大廠佳能(Canon)出價 7,000 億日圓,為勝算最大的競購者。根據最新消息,東芝今(9)日下午決定,由佳能獲得獨家談判權。
在台灣,健保補助民眾每半年全口洗牙的服務,當然這也包含定期的口腔檢查。但是國外,比如美國單是拍攝 X 光及檢查,未包含治療就耗費上百美元,而鄰國日本,同樣的初級診察,也須花上 2 千到 5、6 千日圓不等。天啊,難道台灣以外的國家,真的非得牙爛到走投無路了才能求診嗎?
美國生技大亨藍道‧科克(Randal Kirk)近來又登上了新聞版面,因為他身為最大股東的生技公司 Intrexon 在 2015 年購併推出基改蚊子的牛科(Oxitec),Oxitec 在巴西茲卡病毒疫情中成為巴西政府求援的對象。藍道‧科克顯然對 Oxitec 這家新買下不久的生技公司的技術信心滿滿,公開喊話認為比起聯合國國際原子能總署正研發的輻射蚊子,基改蚊子是更好的對付茲卡病毒手段。
用肉眼看不出來的細胞要怎麼樣才能移動他們呢?由麻省理工大學、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以及卡內基美隆大學的合作團隊有答案,他們一同發明新的技術「聲波鉗」,能夠在立體的空間內利用聲波操縱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