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4 5 月, 2024

科技新知 醫療科技

人類勞動力未來將被自動化技術取代,腦力將是人類勝出的關鍵,加上高齡化與少子化等社會因素,就業時間將延長,因此保持大腦活力是一生的功課。然而,大腦認知能力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這是必然的老化過程,但神經科學家建議只要維持 3 種日常生活習慣,就可以逆轉大腦老化過程,保持清晰思路。
波浪能運用不間斷的海浪來發電、風力發電則是捕捉持續吹拂的自然風,這些例子讓科學家心想:人們是否能藉由自身心臟跳動,為電子設備來供電?最近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團隊便研發出新型低侵入性「自供電」設備,可將心跳動能轉換成電力,為心律調節器或其他植入式醫用設備供電。
不久前中國基因編輯嬰兒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當時中國科學家賀建奎表示,此舉是希望讓嬰兒免疫愛滋病病毒,但近日熟悉相關研究內容的人員表示,這種操作可能會產生更廣泛的後果。
傳統流感疫苗可望克服病毒突變!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翁啟惠特聘研究員與馬徹副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用「雞蛋」製造出可抗異株(cross strain)流感病毒感染的單醣流感疫苗,防禦效果較傳統流感疫苗提升 3~4 倍,此研究成果已於 2 月刊登於《PNAS》並取得多國專利。
無論個人生活習慣如何,你我身邊總會有菸癮習慣的癮君子,可能是生活日常、也或許是壓力慰藉,在吞雲吐霧的迷離間,人們總能在短暫的消遣中,忘卻心中煩悶──然而,這個跳脫紛擾的慰藉,對美國(USA)夏威夷人來說,將來可能只有人瑞才能享受得到。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科學家運用 CRISPR-Cas9 基因編輯系統,打造了第一個免疫系統「不可見」的多能幹細胞,在實驗室研究上成功防止了幹細胞移植後的排斥反應,被認為是生物工程上的一項創舉。
國家衛生研究院團隊創下全球首個以合成方式得到石松科生物鹼,大幅縮減合成步驟;團隊的合成經驗與策略,也能應用於藥物開發,並藉此研發愛滋病、流感與糖尿病新藥物。
從追蹤癌症 RNA 痕跡到檢測共有的獨特 DNA 奈米結構,醫界正在開發各種血檢方式來準確檢測癌症,近期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UI)和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QUT)科學家展示了一種全新、便宜且快速的裝置,只需稀少血液樣本便可檢測出其中漂浮的癌細胞。
鍛鍊的人應該都曾聽過肌肉記憶(Muscle Memory)這說法,即經過訓練後即使停止活動導致肌肉消失,重新鍛鍊仍能快速回復原有水準。最近科學家發現越來越多證據支持這項說法:儘管做過的艱苦鍛鍊你早已忘記,但那些肌肉可能在默默等待被喚醒。
「早睡早起身體好」是我們很常聽到的話,但最近一份研究發現,對有些人來說,這對他們的身體可能一點也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