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1 1 月, 2025

科技新知 醫療科技

美國參議員馬侃、美國前副總統拜登之子、台灣文學家兼政治評論家李敖,以及資深媒體人陳立宏皆因腦癌過世。惡性腦瘤占全部惡性腫瘤病例不到 1%,發生率於男性及女性分別為第 19 位及第 18 位,每年只有七、八百人罹患惡性腦瘤,但由於治療效果不彰,僅有極少數病患在診斷出患病後能存活超過 5 年。
路透社報導,目前美國已有 44 個州提起訴訟,指控以全球最大學名藥廠 Teva 為首等 20 家藥廠有壟斷價格之嫌,共謀哄抬學名藥價格,部分藥物的漲幅甚至超過 10 倍。
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發表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對於 80 歲以上年長者的身體健康來說,「憤怒」情緒造成的傷害遠大於「悲傷」,在長期帶有憤怒情緒之下,可能會增加與心臟病、關節炎和癌症等慢性疾病相關的炎症反應。
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由冠狀病毒引起,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有「新 SARS 之稱」,致死率高達 4 成,比當年引起恐慌的 SARS 病毒(致死率 1 成)還要高。目前世界各地仍無疫苗可防範,直到台灣團隊現在領先全球,研發出有效的冠狀病毒奈米疫苗,若接下來的猴子試驗與人體試驗順利,預計 6~7 年後可問世。
從過往的先射箭再畫靶,到先找靶再射箭,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產品開發態度,是張榮森實驗室執行長張焜傑接受位於矽谷的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震撼教育後,最深刻的體悟。針對帕金森氏症所開發的非侵入式光學振動檢測技術 Vibrasee,就是他們目前全力發展、能謀求人類長遠福祉的主力產品。
利用科技去製作人工器官,除了做為醫療用途,也可以用於藥物測試或產品,這是不少科學家正在研究的計畫。最近印度在製作人造皮膚上有了突破,研究人員成功以 3D 生物列印技術,列印出跟天然人體皮膚結構和生化特性相近的人造皮膚。
隨著年齡增長,親友中或許有人因為癌症離開人世。若同一個家庭有許多人都罹患癌症,除了巧合,也應該留意家庭成員是否暴露在同樣的癌症危險因素下,如二手菸、致癌物等;或是遺傳因素使家人容易罹患癌症。
這是一種全新的生命形式嗎?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以人工合成出基因組長度含 400 萬個鹼基對的大腸桿菌,徹底重寫細菌的 DNA 並砍掉一些冗贅遺傳密碼。研究人員指出,擁有新基因組的大腸桿菌根據一套全新生物學規則運作,生長速度比正常菌株稍慢,但很難區分出誰是天然細菌、誰是合成細菌。
隨著人口高齡化的趨勢持續不變,失智症(dementia)和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患者愈來愈多,台灣 85 歲以上長者有二成以上患有失智症,而美國 85 歲以上人口將近一半受危害。失智症對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因此,找出可加以「預防」的危險因子,對於避免罹患失智症並減輕社會需付出的成本顯得格外重要。
一般人看到蠍子皆避之唯恐不及,總會擔憂蠍子毒液中的神經毒素,但蠍毒在醫療上其實可發揮巨大作用,美國科學家最近便推出全新成像技術,運用蠍毒與螢光染料製成的顯影劑,讓腦腫瘤在近紅外光下「發光」,幫助醫生更容易找出腦腫瘤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