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2 9 月, 2025

科技新知 人工智慧

國內矽晶圓大廠環球晶表示,目前主力 8 吋及 12 吋矽晶圓市場價格持續上揚帶動下,加上至 2020 年之前的產能幾乎滿載,接下來 2 年營運將維持無虞狀態。環球晶日前公布 2018 年 3 月合併營收,金額來到新台幣 48.78 億元,較 2 月成長 13.6 %,也較 2017 年同期成長 19.6%,再創歷史新高。累計,2018 年第 1 季合併營收來到 139.1 億元,較 2017 年第 4 季增加 11.8%,也較 2017 年同期增加 31.5%,達到連續 9 季成長。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參加 12 日由櫃買中心舉辦的業績發表會時指出,目前環球晶 8 吋及 12 吋產品占營收比重超過 40%,2018 年 8 吋及 12 吋產品價格持續上揚情況下,使整體毛利率提升,市場預估將對整體獲利貢獻有所增加。關於整體矽晶圓市場漲勢,徐秀蘭指出,2018 年所有矽晶圓,包括 6 吋、8 吋、12 吋的價格都會較 2017...
行動處理器大廠高通(Qualcomm)於 12 日宣布,推出高通視覺智慧平台(Qualcomm Vision Intelligence Platform)。在該平台中,搭載了首款採用先進 10 奈米 FinFET 製程技術,專門針對物聯網(IoT)打造的系統單晶片(SoC)系列──QCS605 和 QCS603。該兩款系統單晶片能針對廣泛的物聯網應用,為裝置內建的相機處理和機器學習提供強大的運算能力,同時具備出色的功效和散熱效率。高通指出,此 QCS605 和 QCS603 系統單晶片整合了高通先進的圖像訊號處理器(ISP)和高通人工智慧(AI)引擎,還包括架構於 ARM 的先進多核 CPU、向量處理器和 GPU 在內的異構運算基礎。該視覺智慧平台還包括高通技術公司的先進相機處理軟體、機器學習與電腦視覺軟體開發套件(SDK),以及高通技術公司經驗證過的連接和安全技術。而在該平台經優化後可為工業級與消費級智慧安防相機、運動相機、可穿戴式相機、虛擬實境(VR)360 度與 180 度相機、機器人和智慧螢幕等領域帶來令人振奮的全新可能性。目前包括科達(KEDACOM)和理光(Ricoh)THETA 都正計劃開發架構於高通視覺智慧平台的產品。高通進一步強調,該視覺智慧平台整合了由多個軟硬體元件組合而成的高通人工智慧引擎(AI Engine),以加速終端裝置人工智慧。高通人工智慧引擎包括高通 Snapdragon 神經處理引擎(NPE)軟體框架(針對採用 TensorFlow、Caffe 和 Caffe2 框架進行的開發,配有分析、優化以及調試的工具)、ONNX(Open Neural Network Exchange)交換格式、Android 神經網路 API 和高通 Hexagon Neural Network Library。以上所有設計,旨在支援開發者和 OEM 廠商,使其能夠輕易地將訓練網路接入到此平台。而且,透過高通人工智慧引擎和 Snapdragon 神經處理引擎軟體框架,該視覺智慧平台可為深度神經網路推理提供高達每秒 2.1 兆次運算的運算性能,與其他領先的替代解決方案相比提升超過兩倍。另外,為加速開發並進一步實現產品差異化,製造商可依靠技術廠商組成的生態體系,透過其提供的技術,做為此視覺智慧平台補充的解決方案。目前,高通的 QCS605 和 QCS603 正進行送樣階段,多個 SKU 可以滿足對技術和成本的不同需求。而高通也與相機 ODM...
蘋果(Apple Inc.)智慧語音助理「Siri」表現遠遜於競爭對手,飽受市場批評,該公司最近開始大舉為 Siri 部門徵才,似乎試圖雪恥。VentureBeat、Ubergizmo 等外電 30 日報導,數據分析機構 Thinknum 發現,蘋果為 Siri 廣招人才,相關職缺高達 161 個,刷新史上高,比 2 月跳增了 24% 之多。蘋果智慧音箱「HomePod」對語音指令的處理能力欠佳,慘遭市場砲轟,蘋果隨即在 2 月中旬加快速度,召募新的 Siri 工程師與經理人員。蘋果 2 月貼出數十個職缺,至今仍未關閉,而光是過去兩天內,就有超過兩打 Siri 職缺張貼上網。Thinknum 創辦人 Joshua Fruhlinger 表示,蘋果明顯是在想辦法讓 Siri 變得更聰明,至少要超越之前的水準。眾所皆知,Siri 表現遠遜於亞馬遜(Amazon)的 Alexa、Google 的 Assistant 及微軟(Microsoft)的 Cortana,對自動化家庭的工作也適應不良。聘僱資料顯示,蘋果的確知道自己還有哪些地方得加強。蘋果網站張貼的職缺,屬 Siri 部門的就有 100 多個,當中也包括各式各樣的人工智慧(AI)工程師。(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John Loo CC BY 2.0)延伸閱讀: Siri 隱私大漏洞,不用解鎖就念出隱藏通知 Siri 怎麼會揮霍多年領先輸給 Alexa?蘋果前員工揭祕 蘋果 HomePod 測試,音質領先但...
科技部今(31)日由許有進政務次長召開記者會,宣布「2017 年臺灣 10 家最酷科技新創」名單,包含沛星互動科技(Appier)、萬里雲互聯(CloudMile Ltd.)、睿能創意(Gogoro)、智抗糖(Health2Sync)、愛實境(iStaging)、酷設工坊(JARVISH)、美盛醫電(Maisense Inc.)、行動貝果(MoBagel Inc.)、盾心科技(Umbo CV)及創意引晴(Viscovery)等 10 家科技創新。許次長表示:「這 10 家公司是由科技部聘請 22 個委員經過 3 階段推薦、評選,找尋具有最『酷』技術、產品、服務、營運模式的臺灣新創,再經過縝密的 Due Diligence 募資額及技術後,評選出 10 家最酷科技新創。其中屬於 AI 的公司計有 5 家、IoT 及生醫各 2 家、AR/VR 1 家,扣除不願意公布募資金額的公司,估計募資額達 6.08 億美元。」許次長指出評選的標準分別是營運模式佔 40%、產品和技術各佔 30%,入選的廠商除了在產品和技術具有創新性和深度,在營收和發展上也具有長遠性。其中 AI 公司占比高達 5 成,包括 Appier 專門開發各種人工智慧應用平台,協助企業解決最棘手的商業挑戰;CloudMile 利用 AI、深度學習及大數據系統分析提供語音及人臉辨識、推薦系統、日誌及預測分析及遊戲算圖等服務;MoBagel 研發自動化機器學習引擎,協助企業用戶大數據作預測分析;Umbo CV 自主研發 AI 影像辨識系統,運用深度學習的類神經網路架構,將電腦視覺商用化在安全監控;Viscovery 整合深度學習與電腦視覺技術,提企業客戶高度客製化的視覺辨視解決方案。在 IoT 的部分,有 Gogoro 智慧型電動雙輪交通載具引領傳統的大型都會轉型為智慧城市;以及 JARVISH 發明的全球第一個智慧頭戴安全帽及移動 IoT。▲JARVISH...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流感病毒可以附著於懸浮微粒上,所以只要感染者搭電梯後,下一位乘客就可能被感染;流感的感染力已超乎預期的嚴重,在台灣,一週內因類流感去急診的就診人次超過 12 萬人,美國這次也遇到 10 年以來最嚴重的流感。目前,美國的醫療系統持續和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流感疫情抗戰,美國疾病管制局資料顯示,近 2 萬名病患因流感而住院治療。這一數字與 2014 年發生的嚴重流感疫情相當,但這次死亡人數不斷上升,令人擔憂;尤其流感季節尚未達高峰期,專家預期,整個疫情會比 2014 年更嚴峻,醫院會被擠爆。醫療數位工具  愈來愈普及不過,全美知名的波士頓兒童醫院創新研發部主管布朗斯坦,從來自數位化醫療包括遠端視訊醫療和連接雲端的診斷醫材公司的數據分析發現,線上虛擬(chatbots)或真人問診,在這次流感爆發期間,有效分流過去病患須到實體醫院或診所治療,協助解決現有醫療體系不足的窘態。從遠距視訊醫療公司的統計資料顯示,今年流感嚴重期,求助遠端醫療的人數暴增,美國知名遠距醫療服務公司 American Well 醫療部門的主管 Sylvia Romm 說,最近該公司線上流感問診大幅成長 3 倍之多。全美最大遠距視訊醫療平台公司 Teladoc 副總 Jason Tibbels 也表示,公司的問診平台在高峰期有近 8,000 人線上問診。的確,這次流感問診人數比過去顯著增加,近 20% 的問診與流感有關,相較實體醫院或診所流感問診的比重只有 6% 來看,病患對線上緊急問診的接受度愈來愈高。2017 年 3 月開始提供線上虛擬醫師問診的 Buoy Health,在這次流感疫情期間,諮詢流感相關疾病的使用者也大增 2 倍。根據公司統計,2017 年 10 至 11 月上線諮詢有 1,600 人次、12 月 2,300 人次,今年 1 月已達 4,500 人次。Buoy Health 是由一群哈佛醫學院醫師以及電腦資訊科學家,開發出一款人工智慧學習的問診平台,目前有 1,700...
5G 正式商轉的時間,有可能會提早到 2019 年。想像一下,未來你的生活可能會是這樣:走進一家商店,不需要店員,刷臉就可以結帳;手術室裡沒有醫生,取而代之的是機器人為你開刀;走在路上,城市交通不再擁擠,而一輛自駕車正經過你面前;假日想來點休閒娛樂,卻買不到演唱會的票,沒關係,只要戴上虛擬實境(VR)裝置,你就像在搖滾區一樣身歷其境。以上這些場景,有的已經部分實現、有些則是實驗室裡的情境,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無論是零售、汽車、醫療、影視娛樂,所有產業的運作模式,都將因為 5G 到來而有所不同。「5G 不僅是 4G 技術的提升,而是藉由這項技術轉型成為推動各個產業的變革,就像過去的印刷機、電力及蒸汽機。」研調機構 IHS Markit 去年一份報告這樣形容 5G 即將掀起的一場產業革命。4G 滿足人的需求,5G 瞄準物的需求「5G 一開始就是針對未來所設計的網路。」諾基亞台港澳行動通信總監鄭志中表示,5G 是為了解決現階段無法解決的問題,所提出的開放技術。過去 4G 針對人的需求、5G 瞄準的是物的需求,重點是要讓業者在商業應用上能更靈活。先從 5G 通訊特性來看,5G 的速度是 4G 的 100 倍、延遲時間只有十分之一,未來,一個 5G 基地台,1 平方公里內可連接百萬個裝置。根據愛立信報告指出,2017 年至 2023 年,行動網路流量預計將成長 8 倍,平均每年成長率高達 40%。到了 2023 年,全球 5G 網路將占總流量 20%,因此,從容量提升的角度來看,5G 將是最具備成本效益的技術。另外,目前全球營運商最看好 5G 將推動媒體及娛樂業、汽車及公共運輸業、醫療衛生及能源與公用事業等產業的發展。但 5G 可不只是網速提升這麼簡單,目前 5G 定義作三大應用場景,首先是增強型行動寬頻,透過網路覆蓋、容量的提升,支援更高效的資料傳輸,例如 AR、VR 這類需要運算密集的體驗;第二是推進海量物聯網的應用服務,包括智慧家庭、智慧城市等領域,根據研調機構 Gartner 預估,2020 年全球會有 204...
近日,DeepMind 一篇部落格文章提到一種新的人工智慧體,可推斷數字、角色和人像的構造方式,更關鍵的是,它們是自己學會做這件事,而不是靠人工標記的資料集。真實世界並不僅是我們眼裡反映的圖像。例如,當我們看到建築物並欣賞其設計之美時,我們也欣賞所需的技術。這種思維方式可使我們對世界有更豐富的理解,也是人類智慧的重要體現之一。DeepMind 研究員希望系統也能創造出同樣豐富的世界表現形式。例如,觀察繪畫圖像時,希望系統能了解用於創建繪畫的筆觸,而不僅是表現在螢幕上的畫素。在這項工作中,研究員為人造智慧體(agents)配備了人類用來生成圖像相同的工具,並證明它們可以推斷數字、人物和肖像的構造方式。更關鍵的是,它們是自學如何做到這一點,而不是透過人為標籤的資料集。這與最近的一項研究「A Neural Representation of Sketch Drawings」提到的依賴從人類經驗學習的方式恰恰相反。依賴人類經驗的學習通常很耗時。研究員設計了一個可與計算機繪畫程序互動的深度強化學習智慧體,將筆觸放在數位畫布上並更改畫筆大小、壓力和顏色,未經訓練的智慧體畫筆很隨意,並沒有明顯的意圖或結構。為了克服這點,研究員需要創建一種獎勵方式,鼓勵 agents 生成有意義的圖片。為此,研究員訓練了第二個神經網路,稱之為鑑別器。它唯一目的是預測特定圖形是由 agents 製作的,還是從真實照片的資料集中採樣的。agents 的獎勵是透過「欺騙」鑑別者認為它的繪畫是真實的。換句話說,agents 的獎勵信號本身就是學習的。雖然這與生成對抗網路(GAN)中使用的方法類似,但並不相同。因為 GAN 網路設置中的生成器通常是直接輸出像素的神經網路。而這裡的agents 是透過編寫圖形程式與繪圖環境互動來生成圖像。在第一組實驗中,agents 透過訓練生成類似於 MNIST 數字的圖像:它顯示了數字的樣子,但沒有顯示它們是如何繪製的。透過嘗試生成欺騙鑑別器的圖像,agents 學會控制畫筆,並操縱它以適應不同數字的風格,這是一種稱為可視化程式合成的技術。研究員也訓練它重現特定圖像的能力。在這裡,鑑別器的目的是確定再現圖像是否是目標圖像的副本,或者是否由 agents 產生。鑑別器越難區分,agents 得到的獎勵就越多。最重要的是,這個框架也是可以解釋的,因為它產生了一系列控制模擬畫筆的動作。這意味著該模型可以將其在模擬繪圖程式中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其他類似環境中的字元重建中,例如用在仿造的或真實的機械手臂上。還有可能將這個框架擴展到真實的資料集。agents 經過訓練可以繪製名人臉部表情,能夠捕捉到臉部的主要特徵,例如形狀、色調和髮型,就像街頭藝術家在使用有限數量的畫筆描繪肖像時一樣:(Source:DeepMind)從原始感受中提取訊息結構化表示,是人類很容易擁有並經常使用的能力。在這項工作中,研究員表明可以透過讓智慧體獲得和人類重現世界的相同工具,來指導智慧體產生類似的表示。在這樣做時,它們學會製作可視化程式,簡潔地表達因果關係,提升了它們的觀察力。儘管該工作目前僅代表了向靈活的程式合成邁出一小步,但預計需要類似的技術才能使智慧體具有類似人的認知,包括歸納概括和溝通交流等能力。 Learning to write programs that generate images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微軟 CEO 納德拉(Satya Nadella)前兩天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宣布 WDG(Windows and Device Group)部門裁撤,這段期間長期擔任副總裁,堪稱 Windows 10 代言人的 Terry Myerson 離職。消息一出,引起大家很多問號,未來 Windows 10 要何去何從?根據這封公開信,納德拉表示,微軟將進入下一階段。過去一年,微軟已分享許多他們認為智慧雲端(intelligent cloud)及智慧邊緣(intelligent edge)是下一階段創新關鍵的看法,從雲端到邊緣(edge),不但可以看到更多運算的威力、AI 的能力也會擴展到更多領域、更快發揮效果,實體及虛擬的世界也將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更豐富的體驗,讓人類有更多方式理解內容。這些科技的改變,代表了微軟的合作夥伴、顧客、每人在其中都可以看到巨大的機會。微軟這次改組就是為了讓微軟進入下一階段,帶給客戶與合作夥伴在這些領域有更完整的解決方案。因此,微軟裁撤了 WDG 部門,納德拉表示,WDG 部門在 Terry Myerson 領導之下,達成了 Windows 10 成為更安全、更即時的現代化 OS 任務,而他也即將要離職。Terry Myerson 在微軟服務已超過 21 年,從領導 Exchange 到 Windows 10,Terry Myerson 也協助納德拉進行這次組織改造。▲ Terry Myerson 2016 年在 WinHEC。微軟此次重組主要是在公司內部建立兩個新的部門:由 Rajesh Jha 主管的體驗和裝置(Experiences & Devices)部門,以及由 Scott Guthrie 主管的雲端與 AI 平台(Cloud...
合併兩年多後,Google 準備把搜尋和人工智慧業務再分拆為兩個獨立部門。據 The information 報導,Google 搜尋和 AI 部門主管 John Giannandrea 卸下主官職,Google 發言人透過電子郵件確認了這個消息。隨之而來是搜尋和人工智慧業務面臨拆分。The information 援引接近 Google 知情者稱,一位負責搜尋工程、在 Google 工作 18 年的老員工 Ben Gomes 將接管所有搜尋工作。Google Brain 領導者 Jeff Dean,將同時接下 Google AI 部門負責人一職。對 Google 而言,搜尋一直是其核心業務,人工智慧業務則承擔拉動公司下個增長的重責。2016 年秋季新品發表會,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將 AI 擺放至戰略高度,提出 AI First (人工智慧先行)。同年 2 月,Google 剛調整了組織架構為戰略轉向做準備,Google 研究部門的領導者 Giannandrea 接棒了彼時即將退休的 Amit Singhal,成為新搜尋業務負責人。Google 這項轉變的意圖關鍵有兩點:核心搜尋業務需要創新、人工智慧技術要有應用場景。進入 Google 前,擔任過 Netscape 和 Tellme Networks 首席技術長的 Giannandrea,既是探索技術前線的夢想家,也具備將實驗室技術轉為產品的能力,或許是適合 Google 的人選。據 BI 報導,自 2010 年加入 Google,Giannandrea 已完成許多尖端研發項目轉變為消費者手中的產品。不過,Giannandrea...
三星掌門李在鎔 2 月才從監獄獲釋,3 月就急著出訪歐洲,原因何在?從最近傳出消息看來,李在鎔似乎視 AI 為未來發展關鍵,全力衝刺。韓媒 Investor、Chosunilbo 報導,李在鎔行賄南韓前總統朴槿惠定罪遭判有罪,入獄服刑一年之後,2 月 5 日上訴成功,改判緩刑出獄。他低調了一陣子,3 月 22 日展開歐洲行。三星高層透露,李在鎔將到歐洲拜會主要客戶,並會見新的成長業務夥伴,將藉由歐洲行評估三星現況。李在鎔急赴歐洲,為的是什麼?從三星陸續宣布的消息可見,李在鎔似乎正在布局 AI。3 月 28 日三星宣布在法國成立全球第三座 AI 中心。4 月 2 日消息人士透露,三星集團旗下的創投公司 Samsung Venture Investment,斥資 460 萬美元投資以色列 AI 業者 Audioburst。Audioburst 執行長 Amir Hirsh 聲明稿表示,該公司平台會讓三星智慧電視增添個人化的語音搜尋功能,裝置能夠當成個人虛擬語音助理使用。平台每天會分析數百萬分鐘的實況和預錄聲訊,並分門別類,方便之後用關鍵字搜尋。外界預料,Audioburst 解決方案能讓三星的聯網裝置變成聲控系統,可以提供新聞、運動、娛樂、交通、氣候等資訊。(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