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影響所有產業,不論是科技公司還是傳產,都需要運用。對於開發新藥的製藥廠來說,導入 AI 技術卻只是剛起步階段。獲得 nVIDIA 全球五大影響力的製藥公司 Insilico Medicine 英科智能,昨日 (3/21) 宣布在台成立子公司台灣英科智能;另外看好台灣人才的特質,亞洲第一座 AI 研發基地落腳台灣。製藥是高投資高風險的事業,近年來新藥研發的效率低落,面臨高達 92% 的臨床實驗失敗率。Insilico Medicine CEO Alex Zhavoronkov 說Insilico Medicine 提供製藥廠平台方式,用 GAN 生成對抗網路的方式,篩選可能有用的分子,再把結果授權給藥廠,降底藥廠的風險。Insilico Medicine 目前目標鎖定是人類老化問題,儘管老化不是疾病,但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就是延遲老化,甚至反轉老化過程。目前全世界只有兩家公司把 AI 技術用在製藥上面,而 Insilico Medicine 就是其中一家。台灣人才就是好Alex 在接受媒體採訪詢問亞洲地區為何選擇台灣,坦言其實想選擇中國,但諸多因素考量下沒辦法馬上進去。台灣畢竟不是中國一部分,在 IP 保護上面台灣比較落實。而台灣具備人才優勢,工作技能強,認直仝作。除了生技、資訊人才素質高之外,台灣員工的忠誠度也是世界知名。最重要的是,台灣的人力成本方面沒有歐洲、美國那麼高。台灣還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Alex 笑笑地說,如果 Insilico Medicine 有做出成果,台灣就會是潛在市場。Alex 還說很多台灣在公司營運之外的好處,Alex 曾在 IT 產業服務,跟台灣的緣份很深,而在評估的過程中,也好好體會台灣的風土民情。布局區塊鏈幫助健康資訊交換Insilico Medicine 還有區塊鏈的計畫,並不是發表會的重點,不過《科技新報》仍詢問相關事項。Alex 說他們與一家區塊鏈公司 Bitfury 合作,就是當初開發 Rust 程式語言的那群人,運用 Insilico Medicine 醫療上的強項,幫助交換醫療資訊。舉例來說,有個人提供血液樣本給醫藥公司,並沒有多少錢,如果他願意揭露更多訊息,像是年齡、其他樣本,那就能賣更多錢,而 Insilico Medicine 與...
近來隨著人工智慧 (AI) 商機的興起,國內對人工智慧發展環境與人才需求孔急,因此全球電子設計創新廠商益華電腦(Cadence Design Systems, Inc.)與國家實驗研究院晶片系統設計中心(CIC)於 22 日共同宣布強化合作關係,希望藉由 Cadence 提供設計驗證加速模擬平台,以及共同建置的 SoC 設計及驗證環境,協助學界將研發成果與產業效益連結。雙方也將合作驗證培育課程,協助學界加速開發新一代 AI 晶片應用並培植產業人才。Cadence 指出,隨著 AI 未來龐大商機湧現,開發 AI 領域晶片技術勢在必行。然而,AI 晶片設計的複雜度與成本日益攀升,設計前期的晶片驗證工作不可或缺。為支持產業開發所需的相關基礎,Cadence 與 CIC 深化既有的合作基礎,共同建置完善的驗證平台與環境,以支援學研界專注於 AI 晶片設計開發。未來參與科技部 AI 計畫的研發團隊,以及與國研院晶片中心合作的學術單位,皆可透過 CIC 申請使用此驗證平台環境,滿足新一代 AI 晶片的設計需求。據了解,該合作平台將建構在 Cadence Palladium 硬體加速及系統化的驗證方法,可大幅縮短晶片系統驗證時間,加速晶片設計開發流程,同時提升軟 / 硬體整合品質上。為確保學界更順暢地進行晶片開發,雙方並合作建置 AI 晶片的設計驗證環境,導入形式驗證平台(Formal Verification),包括晶片模擬、擬真、除錯與驗證,強化驗證功能的正確和完整性,並可提高晶片的成功率。此外,為了及早培育校園 AI 種子,雙方的合作中也將針對晶片驗證領域,規劃軟硬體等驗證課程,奠定扎實的晶片開發基礎。Cadence 亞太區總裁石豐瑜指出,Cadence 自 1988 年成立至今剛好滿 30 周年。而 30 年來,Cadence 藉由合併 40 多家公司,達到當前年營業額 20 億美元,全球 7,000...
3 月 13 日 Google 內部的 Magenta 研究專案發表 NSynth Super 合成音源機,這個合成器的特色,是以機器學習技術將不同的樂器融合變出嶄新樂器音色。NSynth Super 是開放原始碼的軟硬體,你可以購買材料自己組裝一台。從電吉他的過載(overdrive)、失真(distortion)類比噪音到合成器的電子聲響,一代又一代的電子技術幫助音樂家創造出新穎的音色聲響,演奏出不同世代膾炙人口的經典流行音樂,那麼機器學習和類神經網路的進步有可能為新音色的創造開闢新的可能性嗎?傳統的電子聲響合成技術有兩大系統:無中生有新聲響──手調振盪器(oscillators);從既有樂器音色調變出變化音色──對波型表(wavetables)進行參數調整(註:wavetable 記錄的是週期性波型 ,並非 sampler 取樣技術)。NSynth Super 不同於傳統技術,運用機器學習與類神經網路技術,把挑選出的幾種樂器融合成新音色,使音樂家更方便直覺地直接控制音色變化與演奏動態。你可能會想說這有什麼困難的?不就「一個樂器的聲音加上另一個樂器的聲音」嗎?其實不然,在聲響科技部分,兩個樂器的聲音加起來其實還是兩個樂器、兩種聲音,也就是所謂的混音技術,這讓我們能清楚在唱片裡面聽到不同的樂器聲音一起演奏。要讓一個樂器的聲音跟另一種樂器的聲音完整「融合」起來,還同時包含各自音波頻率特性與樂器演奏特色不是件簡單的事。比方說把完全不一樣的樂器如吉他、鐵琴、長笛、小鼓的聲響融合在一起,那會是什麼樣子?更精確地認知 NSynth Super 辦到的事情應該這麼說:「有一種新的小鼓,打下去發出的聲響,融合了鐵琴短而清脆的聲音跟悠長的長笛聲響」,而這在觸控螢幕上簡單移動就可以控制音色像小鼓多一點、還是像長笛多一點的融合方式,可說是過去無法想像的。過去要調整出理想的聲音,必須具備聲響物理學知識(例如:加強或減弱 1khz 的頻率會發生什麼效果),用無數旋鈕甚至還要用接線,以推算與經驗法則經歷可能數小時才能調整出理想的新音色,而 NSynth Super 讓這件事變簡單許多。音樂家只要這樣自問:「我想要的新樂器,要具備哪些樂器的音色特性?各自占的比例又是多少?」就能快速直覺調出新音色。 ▲ NSynth Super 調製融合音色的實際操作。NSynth 演算法的奧妙這樣劃時代的新技術奠基於 2017 年 4 月 6 日 Magenta 專案發表的 NSynth 演算法。NSynth 的意思是 Neutral Synthesizer 的縮寫,中文的意思是「類神經網路合成器」,這個專案打造了一個超巨大的資料集──NSynth Dataset,蒐集了超過 1,000 個樂器(古典樂器到電子樂器都囊括在內)演奏出超過 30 萬個音符的取樣,來讓機器學習模仿,這做法其實源自影像辨識資料級集的概念。Magenta...
進入第二次機器時代,數位科技在快速變革下威力遠比過往強大,也正加速顛覆各行各業與你我的生活。科技進步所帶來的衝擊雖然令人不安,卻也讓我們更有力量塑造未來,《機器、平台、群眾》作者、MIT 史隆管理學院教授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認為,與其消極看待科技的影響,不如正向思考如何善用科技主導我們自己的命運。正視重塑世界的三重革命數位化所創造的新一波挑戰正席捲而來,布林優夫森指出,科技曾在過去掀起多次變革,而這次所產生的震盪將會更為劇烈、影響範疇更廣也更深遠,尤其在 AI 人工智慧快速發展下,我們應結合人類與科技的力量,重新平衡「人腦與機器」、「產品與平台」、「核心與群眾」三重變革。這三大變革力量組合顯示彼此間的對應關係,每組配對中的後者,也就是「機器」、「平台」和「群眾」,其重要性及影響力已逐漸超越前者。Google 人工智慧系統 AlphaGo 近年接連打敗圍棋高手樊麾、李世乭與柯潔,向全世界展現 AI 驚人的學習發展潛力;Facebook、Airbnb 等平台本身不具有產品,顛覆傳統產業生態;Linux 作業系統、維基百科等鼓勵開放協作,動員群眾之力達成目標。這三大趨勢現正重塑我們的世界。不過,布林優夫森強調三組當中的對應關係並非「取代」(replacing),而是「重新平衡」(rebalancing),如何將配對中的兩者有效結合更顯重要,掌握三大變革力量便能創造更多機會。科技創造選擇,如何抉擇是關鍵許多企業為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與價值,加上老齡少子化、勞動人口下降問題,已大量採用機器取代人力處理重複性工作。布林優夫森認為,企業雖然應全力以科技提升效率與獲利,但並非只著重在既有作業與流程,應想想哪些工作只有人類能做、善用科技創造出新的工作,重新平衡兩者而不是只有取代一途。▲ 布林優夫森提出重新平衡「人腦與機器」、「產品與平台」、「核心與群眾」三重變革「機器人無法勝任的工作有很多,」布林優夫森說,「我不認為機器人能取代人類成為優秀的幼稚園老師,或是藝術家、作家、企業家,」他相信人類所擁有的創造力(creativity)是一大優勢,還有與人交流、關懷、溝通談判等能力,也都是機器所欠缺的。若將人機兩者優勢結合就能創造更高價值,人們也能在機器所不能為的工作領域中,持續扮演關鍵要角。布林優夫森指出,科技創造了選擇,人們如何善用科技作出選擇,將會是決定成功的關鍵。許多人對於未來感到消極徬徨,認為機器奪走工作飯碗、造成社會財富集中、分配不均,事實上這些選擇都不是由機器決定,主導權仍在人類自己手中。科技再強仍是工具,工具無法擺布人類「科技就是工具,就像鐵鎚之類的,現在這些工具變得愈來愈強大,」布林優夫森強調,「工具的力量愈強大,我們就愈有能力和自由去改變世界,並不受機器擺布」。正因為我們擁有更大的能力塑造未來,往後人類的價值觀也將比過去更加重要,如何善用科技將成為最重要的課題。工具在人類引導下學習如何自主判斷抉擇,例如無人自動駕駛車,未來將朝共乘、隨選服務發展,不僅能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與資本成本,而且更安全、更有效率也更環保。雖然自駕車的安全問題最近因 Uber 自駕車事故再次惹議,但或許不應單獨放大檢視,行車交通不會因為駕駛是人類就比較安全。當然,自駕車也可能遇到涉及道德倫理的「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要將機器與人類的價值觀調校一致,人們就必須更審慎應對,今後不管是對自駕車或其他科技發展都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 布林優夫森強調,科技的強大讓人們更有力量塑造未來 「科技不能主導命運,我們才能主導自己的命運,」布林優夫森直言人們不應過度悲觀看待科技的影響,應該反過來思考如何善用科技做對的選擇才重要,要化被動為主動,在混亂中不斷尋找機會;不該問「科技將如何影響我們」,應以正面態度去想「如何運用科技」。(圖片來源:《科技新報》攝於「布林優夫森教授首度訪台公開論壇」及媒體聯訪)延伸閱讀: 《機器 平台 群眾》書摘──比特幣:一場化名革命 李開復:從機器的弱點找未來機會,讓 AI 人工智慧當你的「工具箱」 在快速變動的時代中,如何為下一波產業競賽做好準備?
DeepLab 是一種用於圖像語義分割的頂尖深度學習模型,目標是將語義標籤(如人、狗、貓等)分配給輸入圖像的每個畫素。經過 3 年左右的發展,目前 DeepLab 具有下列功能。 DeepLabv1:結合深度卷積神經網路,使用空洞卷積(atrous convolution)進行語義分割。 DeepLabv2:基於 DeepLabv1 的最佳化,使用空洞空間金字塔池化(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ASPP)對物體進行有效分割。 DeepLabv3:採用多比例的帶孔卷積級聯或併行來捕獲多尺度背景,基於圖像特徵最佳化 ASPP。 DeepLabv3+:擴展 DeepLabv3,包括一個簡單高效、改善分割結果的解碼器模組。 目前來說,在圖像語義分割,DeepLabv3+ 已是業界頂尖水準。就在近日,Google 宣布開源 DeepLabv3+,語義分割研究者的福利來啦。以下編譯整理相關訊息:語意圖像分割(Semantic Image Segmentation)是為圖像中每個像素分配一個語義標籤(如「路」、「天」、「人」、「狗」)的任務,能應用至新應用程式,例如基於 Pixel 2 和 Pixel 2 XL 智慧手機肖像模式產生的淺景深效果、手機即時影片分割。分配這些語義標籤需要精確定位物體的輪廓,因此比其他視覺實體辨識任務(例如圖像分類或邊框檢測)有更嚴格的定位精準度要求。今天,我們很高興地宣布將 Google 目前最新的、性能最好的語義圖像分割模型──DeepLab-v3+ 開源(在 TensorFlow 實現)。這次發表包含建造在一個強大的捲積神經網路(CNN)主幹架構上的 DeepLab-v3+ 模型,用於伺服器端部署。此外,我們還公開了 Tensorflow 模型訓練和評估代碼,還有已經在 Pascal VOC 2012 和 Cityscapes 語義分割任務預先訓練過的模型。自從 3 年前研究出 DeepLab 模型,我們不斷改進 CNN 的特徵提取器,達成更好的對象尺度建模,吸收上下文訊息,改進訓練程式,應用越來越強大的硬體和軟體,這些使 DeepLab-v2 和 DeepLab-v3 不斷改進。使用 DeepLab-v3+...
2017 下半年,全球加密貨幣挖礦熱替台積電帶來一筆意外之財,光是第三季就貢獻近 4 億美元營收,台積電更預估,包含加密貨幣挖礦專用 ASIC(特殊應用積體電路)在內的高速運算晶片,將是今年主要成長動能。而這背後的神祕大戶,便是以比特幣礦機起家、成立僅 4 年的中國晶片商「比特大陸」(Bitmain)。(Source:比特大陸)談到比特大陸的兩名創辦人,多數聚焦在吳忌寒中國比特幣首富的身分,較少人注意擔綱比特大陸技術大腦的詹克團(見首圖)。如今,比特大陸靠著自己設計挖礦專用 ASIC 晶片,打造出「算力」領先市場的螞蟻礦機,也是全球最大礦池經營者。從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後,詹克團 2010 年創辦機上盒公司 DivaIP(天津迪未數視科技),2013 年就被投資分析師出身的吳忌寒找上,神奇的是,詹克團只花了兩小時看完維基百科有關比特幣的介紹,便決定答應吳忌寒的邀請,共同創立比特大陸。我一直在思考,人為什麼要不斷被驅趕往前走、不管賺多少錢也不敢退休?詹克團認為,原因之一是貨幣不斷在變質,以中國來說,人民幣在過去 30 年變質近千倍,而或許比特幣就是解方。只花半年,詹克團就設計出比特大陸第一代螞蟻礦機(Antminer S1),由於效率遠勝競爭產品,投入的資金很快就回收。去年,比特大陸更隨著比特幣價格大漲、訂單暴增,躋身中國前五大 IC 設計公司,「和今年比,過去賺的都是小錢。」詹克團說。不過,詹克團的野心並未止步。早在 2014 年,他們就注意到挖礦整體來說是相對收縮的業務,拓展新市場成為當務之急。「好的時候,客戶天天追著你,不好的時候你送他們也不一定要。」回想 2015 年,比特幣價格來到低點,比特大陸礦機嚴重滯銷,「低於成本價都賣不出去。」詹克團說。這段低迷期長達一年,賣不出去的礦機只能自己加減挖,直到開發出效能更好、替比特大陸奠定市場龍頭地位的螞蟻礦機第五代,現金流才轉正。這時,詹克團也才有精力認真思考下一步。他觀察,深度學習和挖礦同樣屬於「高性能計算」(HPC),耗計算量、又無法用 GPU 和 CPU 等晶片解決,是 ASIC 再適合不過的應用場景。「需求明確、市場上又沒有現成的產品,就是很好的商業機會。」他說。比特大陸在 2015 年投入人工智慧(AI)開發、2016 年寫完第一代程式碼,去年 11 月正式發表首款 AI 專用 ASIC 晶片「算豐」(SOPHON),目前已開始出貨。在產品策略上,比特大陸也不同於 NVIDIA 這類技術領先的大廠,不只比晶片算力、更從「應用」角度突圍,推出專做影像辨識的伺服器,初期將鎖定技術要求相對簡單、應用也成熟的安防產業。詹克團透露,儘管現在 AI 營收還很小,但已經有幾十名客戶進行測試評估階段,未來 3 到 5 年的目標,就是把 AI 業務做起來,甚至超越比特幣。瞄準 AI 市場,一方面也和詹克團的「私心」有關。「我年紀還不到 40 歲,想做一些更有挑戰性的事。」詹克團認為,AI 將替人類帶來巨大改變,而現在有很好的機遇參與這樣的變革和市場領域,「這已經超越企業的範疇了,是更有意義的一件事。」當然,比特幣這顆現成的果子還是得摘了。詹克團說,他們會讓比特幣業務繼續保持在第一位置,加快產品更新。「以前做每一代產品,都必須是成功的,一旦出問題公司就扛不住了,」詹克團說,「現在我們可以嘗試更有挑戰性的東西。」至於去年 12 月比特大陸收購的機器人公司蘿蔔科技,這個看似理所當然的市場布局,也意外讓詹克團露出柔軟的一面。他笑說,現在市面上的機器人還不夠聰明,連他 8...
百度董事長李彥宏 26 日在中國高度發展論壇以「中國經濟的新動能」為主題進行談話,並提到近日無人車事故及個資外洩問題,引發討論。 近日舉行的中國高度發展論壇討論議題多聚焦在數位經濟及新興科技的應用,與對中國的展望。百度作為中國最大的網路搜尋引擎業者,但近年來屢傳出濫用用戶資料、收受利益屏蔽負面新聞及競價排名服務等爭議,導致品牌形象日漸受損。而如今李彥宏在論壇中的一句話更引發輿論反彈。他在談及大數據及用戶隱私時表示,儘管百度很重視保護隱私,但中國人對此問題比較沒有那麼敏感,更願意用隱私換便利。此言一出,引起許多民眾的反彈。有意見表示,中國人的確在用隱私換便利,但這並不是自願的,因為不同意的話根本就什麼事也做不了。 (Source:財新網微博)社論強調,中國很多軟體業者都要求過度的隱私權利,而且這些企業也往往不告訴用戶,這些資料將會作什麼用途,及採取怎樣的方式保護個資。與外國相比差距甚大。例如 Google 同樣是搜尋引擎也會蒐集個資,但是有詳細的隱私權說明,甚至包括技術手段的描述及各細項隱私權的控制開關,這是中國業者所不及的。李彥宏談話節錄在此談話中,其實李彥宏首先談到的是自駕車,他相當肯定自駕系統的發展,未來將會達到中國 GDP 的六分之一規模。不過他表示,目前自駕車還是相當仰賴人類駕駛,要真的能在開放道路運行,恐怕還需要 3~5 年。但之前 Uber 自駕車事故,輿論就過度反應了,就像「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李彥宏強調,隨著時間過去,輿論終會醒覺到自駕車才是更安全的選項。而且透過中國政府對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不遺餘力,再加上中國人口紅利所產生的大數據,未來自駕技術的進展將會非常快。尤其政府及企業的數據開放,將會使 AI 發展呈現指數上升,中國製造正邁向智慧製造,而百度投入的相關研發經費已累積上百億人民幣了。但當主持人問及百度對隱私問題的看法時,李彥宏表示,「當你把不同領域的數據匯集到一起時,力量將會更強大,但我們也非常了解隱私問題及如何保護數據。在過去幾年中,中國正加強執法力度,但同時我也認為,中國人對隱私問題比較開放,或者說沒有那麼敏感,如果通過交換隱私,獲得便利、效率及安全。在很多情況下,他們是願意這麼做的。」(原音) 李彥宏:百度研發投入累積超 100 億元 AI 上將繼續投入 李彦宏:很多时候中国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性 中国人不得不用隐私交换便利性 (首圖來源:百度官網)延伸閱讀: Facebook 個資問題又一樁,通話紀錄和簡訊都淪陷 連是不是談遠距戀愛 Facebook 都追蹤,科技巨頭用隱私煉金 口袋裡的間諜:App 追蹤位置數據轉賣,用戶隱私不保 蘋果將用戶資料加密金鑰轉移到中國境內,引發隱私擔憂
人工智慧(AI)不是只有美國、中國雙雄爭霸,日本、以色列、英國等也全力投入,期盼在這場科技大戰中勝出。南華早報報導,安永(EY)訪調 2 千家上市公司的 126 名資深 AI 人員,其中 40% 相信美國的 AI 接納度傲視全球,另外 32% 認為中國才是霸主。IDC 全球研究主管 Chwee Kan Chua 表示,以研究數量而言,美國在 AI 領域領先全球,在醫療和金融服務方面尤為明顯。中國則在影像分析、人臉辨識上,握有絕對優勢。中國 AI 論文數量居冠,約為美國兩倍,不過品質仍不及美國。安永全球創新長(Chief Innovation Officer)Jeff Wong 表示,儘管美國和中國持續領導 AI 科技,其他國家也大有進展,最終能脫穎而出的國家,將是能解譯數據、並能充分利用此一優勢的國家。不少國家砸錢追趕,日本 2018 年財年,計劃斥資 393 億日圓(約 3.7 億美元)發展機器人和次世代電腦的 AI 晶片,日本民間企業每年也投資 6,000 億日圓研發 AI。以色列有「新創之國」的美名,該國 AI 新創業者極多,2017 年共募得 11 億美元,占該國新創企業總募資額的五分之一。IDC 的 Chua 說,現在這些國家還在追趕中美,不過差距很快就會縮小。(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以降噪耳機出名的耳機商 Bose,最近別出心裁,在奧斯汀舉辦的 SXSW 推出一款 AR 眼鏡──Bose AR。與 Google 的 Google Glass、微軟 HoloLens 及英特爾 Vaunt 等 AR 眼鏡不同,Bose 並不是透過光學鏡片,在人眼看到的世界疊加一層虛擬視覺資訊。Bose 的 AR 眼鏡既沒有光學鏡片,也沒有鏡頭。他們要做的是提供音響擴增實境體驗。Bose 在 SXSW 展示 3D 列印的眼鏡原型。據外媒報導,這款眼鏡看起來就像一般墨鏡,在公開場合配戴也不會引起注意。Mashable 記者稱,其戴起來很輕便,沒有壓力感,即使眼鏡的電池、電子套件都放在鏡腳上。雖然看起來還是比英特爾 Vaunt 更厚重。鏡腳上有兩個小型定向喇叭,用戶不需戴耳機就可以聽到聲音,其他人是聽不到的,除非把耳朵靠在喇叭上。你可以買一副很酷的眼鏡來聽音樂,當然你還可以做更多。Mashable 記者說明,Bose 在現場示範了戶外應用。當你看著一個地標性建築物時,按兩下觸控區域,Bose 就會為你播放建築的導覽。Bose AR 眼鏡沒有鏡頭,因此並不像一般 AR 眼鏡是以影像辨識來判斷位置。據 Bose 介紹,眼鏡搭載運動感測器,可精確偵測你的方向,配合搭載 GPS 的手機,Bose AR 眼鏡就可清楚知道你在看什麼。▲ 英特爾 Vaunt。這個技術聽起來跟英特爾前段時間推出的智慧眼鏡 Vaunt 如出一轍,兩者的應用場景也近乎一致,只是一個是播放語音,一個是顯示文字或影像。與合適的內容提供商合作,例如當你看著一家餐廳時,Bose 就能提供餐廳介紹、評分等資訊。此外,Bose 還可用於接電話、簡訊。Bose 可辨識人的頭部運動,當有電話打進來時,你可以點頭接電話,也可以搖頭掛斷。左右晃動頭部還能操作功能表。Bose 眼鏡可說具備了智慧眼鏡(不是嚴格意義上的 AR 眼鏡)的基本功能,和英特爾 Vaunt 一樣簡潔,內容和應用場景將決定這款眼鏡的未來。Bose 目前與...
據 BBC 報導,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 76 歲。 霍金 1942 年 1 月 8 日出生於英國牛津,出生當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 300 年忌日。冥冥中預示著某種物理學上偉大的傳承。果不其然,霍金憑藉日後在物理學和宇宙學上的輝煌成就,普遍被認為是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最重要的學術貢獻是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理論,並在 1988 年發表了廣為人知的《時間簡史》。可是天妒英才,21 歲時,霍金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 3 根手指可以活動。從此他就被禁錮在輪椅上長達半個多世紀。不過,霍金依然堅持不懈地進行科學研究。他在 1979 至 2009 年任盧卡斯數學教授,這是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極負盛名的榮譽職位,牛頓、保羅‧狄拉克都曾擔任。近年來,霍金十分關注人工智慧和人類未來等話題。他對人工智慧以及人類文明的未來,抱持一種非常審慎的態度。2017 年在北京舉辦的 GMIC 大會上,他透過視訊演講稱:我認為強大的人工智慧的崛起,要麼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事,要麼是最糟的。我不得不說,是好是壞我們仍不確定。他對人工智慧的威力始終保持著一種擔心,並表示:我們無法知道我們將無限地得到人工智慧的幫助,還是被藐視並被邊緣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毀滅。的確,我們擔心聰明的機器將能夠代替人類正在從事的工作,並迅速地消滅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最終,他總結,「人工智慧的成功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但是人工智慧也有可能是人類文明史的終結,除非我們學會如何避免危險。」而在 2017 年年底在騰訊 WE 大會上,霍金更是直言,人類需要探索太空殖民,才能避免世界末日。因為,到 2600 年,世界將擁擠得「摩肩擦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不過,他對太空探險的價值和前景倒是非常看好。霍金把探索太空移民比為哥倫布的偉大探險。「今天的情況就如同 1492 年前的歐洲。當時的人們很可能堅信,哥倫布的探險注定是徒勞無功。 然而,新世界的發現,對舊世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相比之下,「人類向太空的拓展,甚至將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這將徹底改變人類的未來,甚至會決定我們是否還有未來。」霍金還極力稱讚了探索太空的偉大意義:人類做為獨立的物種,已經存在了大約 200 萬年。我們的文明始於約一萬年前,其發展一直在穩步加速。如果人類想要延續下一個 100 萬年,我們就必須大膽前行,涉足無前人所及之處。如今,斯人已逝,他對人類未來的期許和警告卻依然振聾發聵,值得每一個有理想、關心人類未來的人深思而奮進。這個在過去半個世紀裡曾震撼世界的靈魂,未來也依然活在我們的心中。(本文由 36Kr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達志影像)延伸閱讀: 當代著名物理學家霍金逝世劍橋,終年 76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