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1 9 月, 2025

科技新知 人工智慧

行動處理器大廠高通(Qualcomm)於 2 月 28 日在 MWC 2018 上正式推出全新的驍龍 700 系列行動運算平台。高通指出,驍龍 700 系列行動運算平定位在高階 800 系列及中階 600 系列之間,並指出,在此之前僅在旗艦級驍龍 800 系列行動平臺上才支援的特點和性能,在這一全新平臺上有很好的表現。而市場人士指出,新推出的驍龍 700 系列行動運算平台,其假想敵就是針對日前才在同一場合發表的聯發科 Helio P60 而來。高通指出,全新的驍龍 700 系列行動運算平台其最大特點就是在人工智慧(AI)的應用方面。驍龍 700 系列產品將整合多核心高通人工智慧引擎 AI Engine,相較之前的驍龍 660 行動平台來說,在終端設備的人工智慧應用方面將帶來兩倍的提升,並且有著高達 30% 的功效提升。此外,驍龍 700 系列產品還支援藍牙 5.0 以及 Quick Charge 4+ 快速充電技術,能在 15 分鐘內充飽 50% 電量。高通表示,首批驍龍 700 系列行動運算平台預計將在 2018 年上半年向客戶出樣。這顯示搭載著此一行動平台的終端產品上市時間,最快要等到 2018 年的下半年之後。這相較搭載聯發科 Helio P60 的終端產品將在 2018...
亞馬遜 Alexa 和 Google Assistant 是目前最強的語音助手,兩家爭先恐後賽跑圈地,不僅在泛智慧硬體領域 PK,現在也瞄準汽車市場。彭博社報導,亞馬遜希望透過開源軟體,讓語音助手 Alexa 早於 Google Assistant 進入汽車業。一個工作小組已在約一個月前成立,每週開會一次,目標是在 6 月前準備好軟體。亞馬遜工程師正與 Nuance 通訊公司和 Voicebox 技術公司合作,編寫程式碼,讓車載應用與幾個語音辨識技術相容,消除開發人員需要多個版本的麻煩。問題是,這些汽車必須使用 AGL(Automotive Grade Linux,汽車級 Linux),這是一個由豐田、福特、本田等汽車製造商開發的開源平台,以支援在汽車執行的所有軟體。目前在這個系統上的汽車只有豐田的新款 Camry、Sienna 和日本版的插電式 Prius,不過該公司計劃擴大名單。此外,AGL 的成員也有增長,目前已達 114 家,一年之前只有 90 家。亞馬遜在 1 月加入這個平台。亞馬遜產品總監 John Scumniotales 的電子郵件說:「隨著 Alexa 整合到 AGL,開發語音體驗的過程大大簡化,這將加速語音服務在汽車領域的推廣。AGL 有機會將語音體驗延伸至整個汽車業。」亞馬遜的目標是讓人們與 Alexa 在家庭和汽車之間無縫連線。在這點上,Google 和亞馬遜已開始針鋒相對的競爭。1 月,拉斯維加斯 CES 大會,Google 宣布 Google Assistant 將為所有執行 Android Auto 軟體的汽車提供服務。而亞馬遜也與豐田達成協定,將 Alexa 裝入豐田汽車,此外,亞馬遜也與福特、BMW 公司簽訂了類似協定。汽車是非常龐大的市場,因此成為汽車的主導系統對保持語音助手的領先地位十分重要。不過,這場戰爭才剛開始,誰能搶得先機還有待觀察。(本文由...
蘋果 AirPods 攸關擴增實境發展。凱基投顧分析師郭明錤報告指出,AirPods 是蘋果推動人工智慧(AI)和擴增實境(AR)應用關鍵,而並非 HomePod。從推動人工智慧和擴增實境應用裝置的使用情境來看,郭明錤認為,「戴在耳朵上」的裝置,比「放在家裡」的裝置重要。從使用者行為來看,報告指出,蘋果 AirPods 有 3 大優勢,包括可更快接觸到蘋果在 Siri 語音助理軟體人工智慧應用的潛在客群;此外也可更個人化;以及可更適合搭配未來蘋果可能推出的擴增實境眼鏡,以及提供更好的擴增實境使用者體驗。從出貨動能來看,報告預期 AirPods 零組件與組裝出貨在今年分別年成長 100% 到 200%、以及 60% 到 80%,需求強勁;相較之下,目前中性看待 HomePod 市場需求,HomePod 出貨動能表現一般。報告持續看好 AirPods 出貨動能與供應鏈未來展望,認為 AirPods 仍處於供不應求狀況,預估 AirPods 在蘋果生態體系中扮演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作者:鍾榮峰;首圖來源:Flickr/LWYang CC BY 2.0)延伸閱讀: 蘋果傳推耳罩式耳機,致伸、新日興受惠?
亞馬遜高階經理兼 Alexa AI 負責人 Ashwin Ram 近日在 LinkedIn 宣布將加入 Google Cloud 擔任技術總監。Ram 2017 年 3 月底加入亞馬遜,對 Alexa 最大的影響或許是建立了 Alexa Prize 比賽,這是一項讓用戶盡可能長時間和 Alexa 對話的競賽,目標是 20 分鐘。據了解,Ashwin Ram 是 AI 領域的專家,擅長認知科學、機器學習、人機設計及行動運算。他曾是 Xerox PARC 的研究員兼首席創新總監,Xerox PARC 是矽谷最重要的研發基地之一,許多電腦技術起源都來自這個中心,包括電腦滑鼠、GUI 圖形用戶介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乙太網路技術、普遍運算(ubiquitous computing)等並培育不少研發人才。Ram 同時也是企業家,曾創立 3 家以上公司,包括資料分析的 AI 軟體公司 Enkia,後來被 Sentiment360 合併。隨著業務增長及亞馬遜和微軟等其他雲端服務提供商的競爭變得更激烈,Google Cloud 一直在積極招聘人工智慧方面的高級人才,像 Ashwin Ram 這樣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人才更不可多得。2016 年,Google 聘請影像辨識專家李飛飛和李佳擔任中國雲端業務的重要角色。「Google 可說擁有地球上最好的人工智慧,」Ram 在文中說,「我的職責將是幫助讓人工智慧更好、廣泛惠及所有人。」(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影片截圖)
英國家電製造商戴森(Dyson)擴大招兵買馬,BBC 報導指出,戴森擬再招募 300 位新工程師,務求趕在 2020 年催生該公司史上第一輛電動車。戴森 2017 年下半才宣布加入電動車戰局,目前已組成 400 人的團隊專案推動。過去一年來,戴森的電池研究人員更是擴充一倍。金融時報報導,戴森準備砸 20 億英鎊從頭打造電動車,包含電池、視覺系統、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等與電動車密切相關的技術開發,均同步進行。創辦人戴森(James Dyson)爵士表示,已在尋找設廠地點,正在跟幾個政府洽談財務補助。剛公布的財報顯示,戴森 2017 年營業額成長 40% 至 35 億英鎊,本業利潤成長 27% 至 8.01 億英鎊。(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戴森)延伸閱讀: 戴森再下一城,計劃量產三款電動車
去年底華為高調發表麒麟 970 處理器,號稱是全球第一款人工智慧(AI)系統單晶片(SoC)。到底這款處理器有多厲害?華為做了試驗,宣稱麒麟 970 聰明到可以駕駛保時捷跑車趴趴走。CNET、BGR 報導,為了展示麒麟 970 的能力,華為在西班牙行動通訊大會(MWC),用內建這款處理器的 Mate 10 Pro 智慧手機駕駛保時捷 Panamera,並邀請外媒記者試乘。華為強調,他們並未打算進軍自駕車,只想藉此秀秀麒麟 970 的威力。歐洲智慧手機部門主管 Arne Herkelmann 表示,純粹是要展現手機功能有多強大。華為輸入 100 萬張圖片,教導麒麟 970 分辨 1 千種物體。並在保時捷車頂加裝高速攝影機,以輸入影像到手機;並安裝裝置操控方向盤、油門、煞車。麒麟 970 駕駛的汽車,能辨識足球、狗等物體,用戶可預先輸入指令決定遇到障礙時,要轉彎或停車,汽車會乖乖照辦。外媒記者二度試乘,第一次以時速 5 英里(約 8 公里)前進,第二次以時速 30 英里(約 48 公里)行駛,兩次都成功避開障礙物,安全駛抵目的地。(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華為)
微軟聯合創辦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28 日宣布,他將向自己創立的非營利研究機構艾倫人工智慧研究所(AI2)額外投資 1.25 億美元,幫助機器學習在社會生存必須的「常識」。從倉儲物流設備到機器手臂,智慧型手機到語音助理、自駕車,技術進步帶來的改變浪潮在生活中顯而易見。現在透過 AI,機器可以辨識附近的物體,進行語音辨識,將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並以幾年前不可能的精確度模仿其他人類任務。但是這些聰明絕頂的機器,卻無法對一些人們認為再簡單不過的事做出反應;像是日常簡單的對話,或是突發的意外,除了基本的命令與問答,它們就只能愣在那裡。華盛頓大學前教授 Oren Etzioni 解釋,這是因為 AI 缺乏常識,AI 能夠辨識物體,但沒有辦法解釋它所看到的,它無法閱讀教科書後,弄清楚書中問題要表達的意思。艾倫的這項額外投資將讓 AI2 未來 3 年的研究資金增長近 2 倍,除了協助現有的研究計畫,也將以此展開全新的項目「亞歷山大」(Alexandria),在未來數十年,創建一個人類認為理所當然的基礎知識數據庫,來幫助對人類社會一無所知的機器學習。這聽起來似乎非常簡單,但事實上常識涉及的範圍之廣令人難以想像。 1980 年代中期,前史丹佛大學教授 Doug Lenat 便在政府和當時許多大型科技公司的支持下,創立了一個名為「Cyc」的項目,目標便是將所有孩童時期學習到的簡單事實編列其中,像是「你無法同時在兩個地方出現」到「要從杯子喝水時,將有洞的那方朝上平穩地拿起」。直至 30 年後的現在,Lenat 和他的團隊仍然在為這個「常識引擎」努力,還無法看到盡頭。艾倫過去曾為「Cyc」項目提供資金發展,但隨著現代技術逐漸進步,建構這種系統應該會變得更簡單,因此他才選擇設立「亞歷山大」項目試圖運用全新方法進行。負責「Cyc」項目的 Lenat 並不介意這項競爭,事實上,他非常歡迎有新團隊願意投入,但他也警告即將面對的挑戰:Cyc 已耗費了數億美元資金,並在過程中碰到無數項目開始時並不明顯的問題。即使如此,這項工作仍有必要性。許多人都擔心未來 AI 將大幅取代人類,但事實是,如果 AI 沒有辦法突破現有的「學習障礙」,即使運算速度、學習能力遠超乎人類,AI 能進行的工作還是十分有限。為了未來能在 AI 領域取得真正的進步,艾倫認為,學習常識的巨大挑戰勢必得克服。 Paul Allen Wants to Teach Machines Common Sense The Allen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吳恩達,這名字最為人知的身分是百度前首席科學家,近期他又多了兩個新身分──Deeplearning.ai 創始人、AI Fund 投資基金創立者。曾在英美中等多國生活的他,近期做客《GGV996》節目,與 GGV 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投資分析師張睿對話,談談人工智慧的發展現狀、投資、技術應用及未來。矽谷、北京是兩大人工智慧創新中心,初創企業挖掘垂直領域仍有發展機會「現在世界兩大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當屬矽谷和北京。」吳恩達說,雖說加拿大、倫敦、紐約等地對人工智慧研究也不少,但人才儲備、研究強度和增速都未及矽谷和北京。中美兩國都對挖掘人工智慧發展機遇充滿興趣,而在印度等其他國家人工智慧也在蓬勃發展,「人工智慧很全球化的,它的興起給所有人創造下一個大企業的機會。不過,目前還處在發展變革的早期階段。」在吳恩達看來,現在人工智慧已有很多垂直領域應用讓他激動,如醫療、衛生和教育等。這些領域往往先有資訊革命和數位化革命,產生資料,再有人工智慧革命,產生價值。這之中,資料是很關鍵的一環。以教育工業為例,資料使人工智慧更「智慧」,理解學生的行為型態、知道誰在學什麼、這些內容如何幫助學生學習。他認為,資訊革命產生的資料成為了人工智慧革命的動力。這裡就涉及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即掌握大量資料資產的巨頭是否比新創公司更具優勢,後者得如何突圍。吳恩達的答案是,挖掘垂直應用領域。他認為,資料有垂直性,雖然像 Google 、百度擁有巨量網站搜索點擊資料,但這類資料對如輔助醫生檢驗 X 光電子影像等工業應用有何幫助還「存疑」。「在大型科技公司尚未占領的垂直應用領域,新創公司能透過獲取足夠資料獲得發展。人工智慧風險投資人工智慧風頭正熱,相關創業者紛紛進場嘗試搶占先機。站在風險投資角度考慮,押注哪一個,吳恩達的建議是需要綜合企業多方面考量,判斷他們是否有正確的團隊、產品、技術、管道和商業型態提供服務。對創業公司來說,則要把你的老板當作用戶。用戶是否喜歡你的產品,會用腳投票。人工智慧技術和應用事實上,人工智慧由很多部分組成,深度學習算是其中最燒錢的一種。這種大把投資是否值得?身為創業者的吳恩達認為,因為資料、電腦、演算法等原因,深度學習近兩年發展非常迅猛,由此創造了很多機遇。標記資料後,透過深度學習演算法能預測相關走向。但這種對深度學習帶來的機會挖掘利用還遠遠不夠,吳恩達說,「我們還需要很多努力,搜尋最富創意的商業型態和運用場景。」在人工智慧應用落地方面,可說 DeepMind 研發的 AlphaGo 最眾所周知。尤其戰勝人類棋手,讓人清楚對人工智慧的認識。對此,吳恩達認為,DeepMind 研發競技電腦確實取得很大突破,增強學習產品也很擅長玩電子遊戲和圍棋,這種技術最令人激動的運用前景之一就是用來控制機器人。不過他表示,他個人是不會研發玩遊戲的人工智慧產品,「別人做會更有趣」。無人駕駛也是人工智慧技術常實踐的領域,吳恩達本身更是無人駕駛公司 Drive.ai 董事會成員。在他眼裡,無人駕駛將在不遠的將來實現,人們習慣並接受它的速度會比想像中快。這之中,時間節點很重要,10 年前的科技生態還不足以支撐安全的無人駕駛研究,後來由於深度學習等技術發展,事情發生了變化。然而,對新創企業來說,不得不面臨的問題是,Google 等巨頭同樣斥巨資押注無人駕駛領域,前者是否有機會與之競爭或合作?吳恩達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覺得,Drive.ai 有很多很好的技術和管道,未來發展空間或許很大。但與大公司競爭或合作還得看具體情況而定,新創企業做有自身優勢,但如果與大公司合作發展速度會變慢。一切都有待觀察。就現狀而言,儘管吳恩達認為人工智慧將顛覆各行各業,但他坦言,目前,人工智慧的影響僅局限在科技公司,還有醫療衛生、教育、建築等產業。另外,吳恩達還談到對近來語音助手被超音波操控等人工智慧安全問題的看法。他指出,雖然目前還沒有完備、最好的解決方案,但持續關注該問題,「我們會在這方面做更多研究,我想問題可以解決。」中國與美國人工智慧發展差異因在英國、香港、新加坡、美國、中國等多地生活過,吳恩達對中國與美國網路生態的差異感知明顯,這對他之後人工智慧創業有更好的抉擇指引。在他看來,從中美兩國生態體系的動態裡捕捉並學習非常重要,這樣往往能捷足先登,發現最好的創意。「現在很多產品先在美國開發出來,然後進入中國,反之亦然,很多想法在中國出現,最後在美國實現產品落地。」就人工智慧領域來說,站在歷史角度比較兩國,美國一直在基礎演算法創新領域領先中國,重要的科技創新方面,美國多於中國。但現在中國正加速發展,吳恩達認為中國的基礎技術創新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電腦視覺技術。在中國,這些基礎創新多由大公司完成,大學也有參與;反觀美國,往往是新創公司承擔研發實驗室角色,中國新創企業從事基礎研究的較少。身為百度前首席科學家,吳恩達讚揚百度在人工智慧領域方面的成績,同時他也指出越來越多中國公司奮起直追。不過,吳恩達認為,就人工智慧產品來說,全世界各個國家在初期都有容易取得成功的領域,過去缺乏必要的技術,想把人工智慧運用到醫療衛生和教育業還不可能。現在機遇遠多於能覺察人工智慧機遇並具備相應商業技能團隊的數量,很多產業尚處在沒有競爭的狀態,「因為現在人工智慧人才還很少」。站在更高的角度比較中美,吳恩達指出,中國市場行動性很強,很多工業是巨頭壟斷,市場劃分較少;在美國,市場劃分就較多,競爭也更激烈,企業成長速度更快。而新產品、新商業型態在中國成長更快。「觀察中國的發展趨勢很有價值,有些在中國發生的事情後來可能就會在美國發生」。欽佩的企業家和最愛的書談到最欽佩的企業家,吳恩達說了兩個人,一個是李彥宏,另一個是傑夫‧貝佐斯。前者在他看來,非常聰明,很有戰略眼光,比別人看得更遠。貝佐斯是亞馬遜的創始人兼 CEO,他覺得縱觀商業歷史,像貝佐斯那樣,在公司保持龐大體量的情況下還能源源不斷推新業務,這是很難做到的事,而亞馬遜是少數幾家大公司之一。還在百度任職時,吳恩達曾要求每位高層加入一個讀書俱樂部。現場他也分享了幾本他最喜歡的書,包括《精實創業》(The Lean Startup)、《精實執行》(Running Lean)、《Talking To Humans》(與人類交流,暫譯)、《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和《Competing Against Luck》(與運氣競爭,暫譯)等。(本文由 36Kr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吳恩達)延伸閱讀: 吳恩達的 AI Fund 成立,目標為藉 AI 來推動社會發展 吳恩達成立新公司 Landing.ai,幫助傳統產業掘金 AI,並與富士康合作 吳恩達出任 Woebot 董事長,再度出手醫療領域幫人們治療憂鬱症 吳恩達成立 1.5 億美元基金,專注 AI 投資 Drive.ai 宣布融資 5,000 萬美元,婦唱夫隨吳恩達進入董事會
Sony 於 20 日宣布,將帶頭成立一個新的合資企業,旨在為日本開發基於人工智慧(AI)的計程車服務。根據周二的一份聲明表示,Sony 與 6 家當地的計程車公司──Daiwa Motor、Kusumi Transportation Corporation、 International Motor、Hinomaru Transportation Corporation、Checker Cab Group 和 Green Cab 將形成新的商業合資企業。據了解,Sony 在 1990 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研發人工智慧技術。2017 年 6 月底,Sony 官方宣布他們將免費公開這部分人工智慧相關開發軟體。這些軟體可以提供給第三方公司以及研究機構進行研究和使用。根據 Sony 的說法,合資公司還將開發「使用調度服務,使用計程車數據,提供支付代理服務和日常支持服務的應用程式和相關服務」。這些基於人工智慧的系統最終將提供給全國的計程車營運商。此外,進軍計程車市場後,新公司將來還能為 Sony 的數位支付服務創造機會。從長遠角度來看,這將為 Sony 提供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Sony 表示,這 6 家公司共同控制著東京及其他地區的超過 1 萬輛計程車,並且透過整合人工智慧,客戶服務將實現「必要時準備必要數量的計程車」。例如,利用 AI 對計程車和乘坐分享需求進行預測,可用於提升高峰時段的車輛可用性。如果一場演唱會即將結束,該服務可能會派出一批車隊,以便觀眾可以輕鬆叫到車;同時,減少需求預期較低時的車輛數量。雖然這種資訊和預測已經可以透過簡單的資料處理來完成,但 AI 無疑可以加強預測的準確性,進而提高效率,同時降低合資企業的營運成本。叫車系統人人搶如果成功,Sony 帶頭成立的合資公司將成為原有市場裡一個新的攪局者,而這局遊戲中就包括 Uber 現有的投資者豐田和軟銀。就在 Sony 宣布上述消息的同時,Uber 也在與另一家計程車公司 Daiichi Koutsu Sangyo Co. 洽談,以組建一個合資公司在日本開拓市場。據了解,日本關於自動駕駛汽車和網約車服務的規定非常嚴格。只有透過行動應用軟體,公司才有可能「配對」用戶建立計程車車隊。例如,Uber 僅被允許做為傳統的計程車公司營運,因此無法在全國迅速擴張。然而,技術巨頭們仍然渴望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透過利用人工智慧改善計程車服務基礎設施,他們已經意識到為該國帶來新的乘車服務的潛在商業價值。Uber 新任首席執行長 Dara Khosrowshahi 這幾天就在亞洲,並宣​​布 Uber 還計劃與日本的計程車公司合作。2 月早些時候,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
一份新研究警告,突飛猛進的人工智慧將帶來風險,因惡意人士很快就能利用這項科技展開自動駭客攻擊,讓無人自駕車車禍、將商用無人機變成武器、散播幾可亂真抹黑文宣。路透社報導,劍橋、牛津、耶魯大學的技術與公共安全研究人員,連同隱私與軍事專家共 25 人撰寫的這份研究今天對外發布,對流氓國家、罪犯與孤狼攻擊者潛在濫用人工智慧(AI)一事提出警告。研究人員指出,惡意使用 AI 對數位、人身與政治安全構成迫切威脅,因為這能進行大規模、精準、高效的攻擊。這份研究側重於 5 年內就有可能發展出的狀況進行分析。這份 98 頁的研究警告,用 AI 攻擊完成任務所需成本,可能低於其他需靠人力與專門技術進行的任務。報告提出一系列建議,包括應將 AI 規範為軍用/商用的兩用科技。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劍橋大學「存在風險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Existential Risk)專家艾維(Shahar Avin)勾勒出 AI 在不久將來「變壞」,甚至眼見不為憑的景況:駭客會利用像 AlphaGo 這樣的科技,在數據中找出模式或密碼裡的新漏洞;惡意者買無人機並裝入臉部辨識軟體後,鎖定特定人士攻擊;機器人會自動假造出逼真影片,供政治抹黑;駭客會將談話合成,以為冒充。「存在風險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歐海格提格(SeánÓ hÉigeartaigh)是這份報告的共同撰寫人之一,他表示:「人工智慧是遊戲改變者,這份報告已描繪出未來 5 到 10 年,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歐海格提格說:「我們身在一個 AI 濫用恐淪日復一日破壞的世界,我們必須面對問題,因為這些風險是真的。我們現在就必須做出選擇,我們的報告就是呼籲全球各政府、機構與人士行動。」(譯者:陳亦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