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1 9 月, 2025

科技新知 人工智慧

兩個不到 40 歲的中國青年,5 年內打造出一間營收逾新台幣 700 億元的公司,這是半導體產業數十年來不曾有過的傳奇。1 月中旬,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退休前最後一次出席法人說明會,各家外資分析師最興致勃勃的熱門關鍵字,不是 iPhone,也不是人工智慧(AI),而是「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如比特幣、萊特幣等虛擬貨幣)。他們做的虛幣挖礦晶片 與手機晶片並列台積電動能「近來,我們觀察到來自加密貨幣挖礦的需求,急遽上升,」法說會開場,台積電共同執行長劉德音,將加密貨幣與過去驅動半導體產業成長的 CPU(中央處理器)、GPU(繪圖晶片)、智慧型手機晶片等重要動能相提並論。使加密貨幣成為台積電近兩季法說會焦點、並上調今年營收預測的,是 2013 年才成立的中國企業──比特大陸(Bitmain)。它是一間自行設計晶片,生產銷售比特幣挖礦機,並有「礦池」、「雲端挖礦平台」及 AI 解決方案的企業。其發展速度如乘火箭一般,2017 年初約 300 名員工,至今年 1 月已擴張至 1,500 人。「從營收看,我們已經是中國 IC 設計公司第 2 大,」比特大陸共同創辦人暨共同執行長詹克團(見首圖)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首度對外透露其 2017 年營收約 25 億美元(約新台幣 733 億元),超越中國手機晶片廠展訊。不僅如此,比特大陸自 2017 年下半年起,已成為台積電中國第 2 大客戶,今年更可能躋身全球前 5 大客戶。里昂證券半導體產業分析師侯明孝估計,加密貨幣挖礦晶片,今年占台積電營收上看 7%,其中,約 8 成訂單來自比特大陸,「它今年對台積電的營收貢獻,甚至可能超過(華為旗下)海思。」雖然其與傳統 IC 設計公司不同,非直接銷售晶片,而是將晶片搭載在礦機上出售,並有比特幣挖礦收益,但保守估計,光是其今年在台積電下單金額,就已超越台灣第二大 IC 設計公司聯詠 2017 年全年營收。他被傳為中國比特幣首富 推比特幣分裂,降交易成本傳奇的序章,由今年僅 32 歲的比特大陸共同創辦人暨共同執行長吳忌寒寫下。他提出比特大陸的創業構想,主掌業務與財務,更是傳說中的中國比特幣首富,市場推估其個人持有的比特幣價值超過新台幣 13 億元,但比特大陸否認此說法。這位比特幣大亨形象兩極,有人視他為比特幣在中國的「布道者」。原任職創投業的他,在比特幣兌美元匯率首次達到 1:1 的 7 年前,和兩位朋友成立中國最大的區塊鏈論壇「巴比特」,試圖扭轉大眾對比特幣是騙局的疑慮。他也是中國第一位翻譯比特幣發明者中本聰之論文的譯者。不過,加密貨幣媒體...
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表示,人工智慧創造的財富將會如何,是今年討論重點,他引述資料預估,2030 年前人工智慧創造的財富規模累計可達到 20 兆美元。鴻海集團今天上午在土城總部舉辦工業互聯網 AI 應用實驗室成立記者會與對談,集團總裁郭台銘親自出席,創新工場創辦人李開復、Landing.ai 創辦人吳恩達、鴻海集團副總裁呂芳銘、鴻海集團技術投資長陳杰良、雲計算權威專家翟本喬等產業重量級人士參與對談。李開復指出,業界對人工智慧已有很深認知,人工智慧可在單一領域採用大量數據做出比人更精準的判斷,今年討論人工智慧重點,將是人工智慧創造的財富將會如何,他引述資料預估,到 2030 年之前,人工智慧創造的財富規模累計可達到 20 兆美元。李開復也說,人工智慧與教育等各方面議題息息相關,現在業界已經正視人工智慧的必然性,看到人工智慧的經濟價值。此外,翟本喬表示,人工智慧發展已有一段時日,近期人工智慧在應用上有立足點提供價值,把人工智慧應用在鴻海集團的工業製造或醫療健康等領域,未來將是人工智慧應用重點。參與對談的陳杰良則認為,人工智慧應用在工業上是「打通任督二脈」,從感測器到整個終端產品,運用最好技術即時串接大數據。呂芳銘表示,人工智慧就是提高品質、增加效率生產力、降低成本、減少庫存,希望真正在工業領域發揮效果。他指出,相關智慧庫如何提高更好服務和競爭力,進一步把人工智慧當主軸,是相當重要的工作。(作者:鍾榮峰;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鴻海集團於 2 日舉行鴻海工業互聯網 AI 應用實驗室成立記者會,同時進行「鴻海集團×SHARP×Human Longevity」合作簽署儀式;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記者會中指出,集團將於 5 年內在台投資百億元,全力發展人工智慧和工業互聯網應用;人才招募方面,第一階段將招募世界級人工智慧精英百位。郭台銘指出,未來鴻海集團將於 5 年內投資百億元,全力發展人工智慧和工業互聯網的應用,且主要集中於台灣,也將在兩岸成立 AI 應用研究院,希望鴻海能成為台灣 AI 產業發展的領航者。他表示,現在是 AI 第三波浪潮,主要發展是在實體數據智能化,藉此帶來新應用、介面與商機;而 AI 獨角獸公司切入實體經濟,新創企業未必能輕易切入,因此也需要和傳統巨頭達成合作機制。鴻海集團副總裁暨亞太電信董事長呂芳銘則指出,鴻海和群創合作 AI 應用,包含關燈工廠、自動化等,集團已有團隊正在運作,且對投資 AI 不會手軟。目前預計台北和高雄會成立 AI 研究院,未來也會陸續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陸續設立 AI 研究院。在人才招募方面,呂芳銘表示,第一階段集團將招募世界級人工智慧精英百位;鴻海需要更多 AI 人才,包括將鼓勵內部同仁快速學習 AI 技術,也希望在台灣招募人才,與學校合作提供獎學金,並邀請全球人工智慧專家加入鴻海集團,或選派精英到全球機構學習。(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科技新報)延伸閱讀: 郭台銘:為不受外資干擾而前進中國上市,鴻海也已轉型平台發展 AI 創造財富,李開復:2030 年前達 20 兆美元
在過去幾年間,人工智慧(AI)技術快速發展,為因應產業發展需求,科技大廠紛紛將最有才華的科學家、工程師從學界拉攏至業界,這個舉動確實促使各種 AI 技術持續進步,但也引發了後續的一些問題。為了解決未來可能的人才困境,麻省理工(MIT)近日宣布推出 MIT IQ 倡議(initiative),期望投過業界資金與人力的投入,讓更多的研究者透過探索人類智慧的基礎,推動 AI 相關工具的研究發展,進而讓未來 AI 技術能對社會各層面都有更積極的影響。校長 Rafael Reif 表示,MIT IQ 將著重在解答兩大問題;其一,從工程學角度來看,人類的智慧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其二,我們又該如何運用人類智慧的深度,去打造更具智慧、更有用處的機器?MIT 希望透過兩個相關的實際項目提供解答。第一個項目被稱為「核心」(The Core),將會推動研究者從科學及工程角度分別探討人類與機器智慧,除了能對兩者如何運作的方式有著基本的了解,未來也能更具體的為應用程式產生機器學習的演算法。第二個項目則被稱為「橋梁」(The Bridge),在這個項目中,研究者將致力把從人類與機器智慧方面的發現應用在各個層面,包含疾病診斷、藥物開發、材料研究及製造設計、自動化、合成生物學以及財經。兩個項目都將會和全球研究單位進行合作,Reif 表示,麻省理工目前已有超過 200 位資深科學家投入人類與人工智慧的研究,「我們正在透過提供更多的資源、將研究者更緊密聯繫在一起,來擴大這項研究的規模。」▲ 隨著 AI 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遍地開花,未來產業將需要許多具備相應能力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參與基礎研究。為了推動這些發展,MIT 計劃從私營和公共部門籌集數億美元的資金,目前也正和許多公司進行討論中,而企業對此也都展現出極大的熱情。認知科學與電腦教授 Josh Tenenbaum 表示,他在幾周前與 Google 和一些單位舉行了座談會,從中他確實看到業界對於補充創意與人才的渴望。在工程系主任 Anantha Chandrakasan 看來,科技公司對於過去從大學挖角太多 AI 專家到業界,已經意識到這種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並且顯示出了擔憂。他們明白到如果未來想要有具備能力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進行基礎研究,就必須協助學界面對現有的師資問題,而業界正在透過增加學術合作和資金來協助。儘管科學家希望運用 AI 開發的領域並不盡相同,但他們多半都很看好 MIT 的這個決定。英國艾倫圖靈研究所(Alan Turing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 Adrian Weller 就指出,AI 技術雖然在過去的幾年內取得許多進步,但機器卻仍無法做到一些人類大腦能毫不費力地完成的事情。除此之外,MIT 的研究也將涉及探討 AI 科學與技術發展背後的社會及倫理意義,Weller 認為,如果 AI 未來將在社會中全面應用,那麼道德問題確實必須去認真思考,「我們非常開心能看到 MIT 所提出的倡議。」 Institute launches...
一個如好萊塢電影《關鍵報告》般,一揮手能操控螢幕、走到哪都有攝影機掃描、還有無人車載著你穿梭行進的世界,很遙遠嗎?美國時間 1 月 9 日至 12 日舉行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顯示,這樣的科技,已是「現在進行式」!CES 開幕演講,半導體巨擘英特爾(Intel)執行長科贊奇(Brian Krzanich)先行暖身,宣告 2018 年科技發展的重點仍是人工智慧(AI)、自駕車(Autonomous Vehicles)、AR / VR(擴增/虛擬實境)、物聯網和智慧家電。沒錯!這些科技名詞都不算新鮮,但在隨後陸續登場的熱鬧大秀中,卻仍然能令現場觀眾驚呼連連,原因,就在於他們都裝上了這個關鍵小物:3D 感測。首先,英特爾旗下以色列「自駕車之眼」Mobileye 執行長夏舒雅(Amnon Shashua)笑容滿面搭著自駕車上台,因為有了 3D 感測,車輛才能精準測距、華麗登台,而不會一不小心撞向前方的科贊奇或掉落台下。3D 感測就像「科技之眼」,機器有了視覺,將更有人性赴美參加展覽的工研院 IEK 電子與系統研究組經理侯鈞元說,今年 CES 最吸睛、且對人類衝擊層面最廣的技術,就是「自駕車、物聯網和 AI,全都配備 3D 感測!」什麼是 3D 感測?其實可將它想像成人類的「眼球」。目前3D 感測分為可模仿人類眼睛的立體成像、iPhone 用的結構光,以及飛時測距(ToF)三大主流技術,依據不同距離或需求,應用在機器人、自駕車或家電上;而 3D 感測被視為推進 AI、自駕車、AR / VR、物聯網、智慧家電技術升級最重要的鑰匙!3D 感測此時會成為關鍵字,工研院電光系統所所長吳志毅解釋,是因晶片運算速度已較 10 年前大躍進、AI 成為顯學,而 3D 感測能強化機器的感知,讓 AI 更有可能提早發生。除了晶片運算技術水到渠成之外,更重要的關鍵,還是在重量級產業的推波助瀾,也就是:智慧型手機旗艦機種預料將在 2018 年全面導入 3D 感測。這部分,首先來自王者蘋果。近 8 年來,蘋果其實一直默默布局 3D 辨識與 AR / VR...
一個快速擴張的帝國絕對不會懂溫情為何物,他們只需要員工具備狼性般的狠勁與鬥志。2015 年紐約時報揭露亞馬遜毫無人情味的工作文化,使得這家網路巨擘儘管業務繁榮股價衝高,但也導致諸多批評,不過這些批評也動不了亞馬遜一根寒毛,最新專利文件顯示,亞馬遜得到兩項手環專利,可監控員工的一舉一動,讓員工像機器人般工作。綜合外電報導,亞馬遜 2016 年送交申請的手環專利最近得到批准,根據專利內容,這種給員工配戴的手環會發射超音波脈衝和無線電傳輸,系統的感測器會根據手環的信號進行三角測量,以確定員工所處的位置,軟體將該位置與應該處理的庫存物品相匹配,除了拾取信號之外,系統還可以發回信號,提供觸覺反饋來引導員工走向正確的箱子。超音波手環技術由 Amazon Go 高級技術項目經理 Jonathan Cohn 提交,射頻手環系統是由亞馬遜機器人公司首席技術專家 Tye Brady 提出。亞馬遜聲稱該系統可簡化倉儲的耗時任務,在手環的指導下,員工能在收到訂單同時快速完成打包與交付流程。批評者擔心隱私問題,認為亞馬遜開發這樣的技術等於職場監視器,把員工當成機器人。根據前亞馬遜倉儲員工表示,在亞馬遜倉庫工作的人一小時要處理幾百件貨品,每幾秒就要處理一件,沒有達到目標的話就會被解僱,由於工作強度太高,導致人員流動率也非常高。一名在英國亞馬遜倉儲工作的人員認為,手環可能會為亞馬遜節省一些時間和勞動力,但也表示這種死纏爛打的追蹤方式會讓勞工面臨不公平的審查,直言亞馬遜最終想全面以機器人取代人類,但在這個技術尚未到來之前,只好先把人類變成機器人。亞馬遜不會是第一個無所不用其極追求勞動效率的公司,現在愈來愈多企業將人工智慧引入工作場所,以提高生產力,這些技術常常用於監控員工的行蹤。譬如一家倫敦企業正在開發人工智慧系統,用來標記異常的工作場所行為,而另一家公司則使用訊息應用程式來追蹤員工。美國 Three Square Market 將微晶片植入員工皮下,聲稱可以取代員工識別卡,但也讓員工的行蹤無所遁形。亞馬遜通常不會對其專利發表評論,但是如果技術具經濟意義,那麼可以想像,亞馬遜在全球部署的數百個倉庫將率先成為反烏托邦世界的縮影。 Amazon wins a pair of patents for wireless wristbands that track warehouse workers If workers slack off, the wristband will know. (And Amazon has a patent for it.) (首圖來源:Flickr/Scott Lewis CC BY 2.0)
據外媒報導,Motorola 系統公司(Motorola Solutions)宣布已達成最終協議,以 10 億美元全現金收購安防解決方案供應商 Avigilon。根據協議條款,Motorola 將以每股 27 加元價格收購這家位於溫哥華的公司,此收購價比最新每股 22.85 加元股價要高 18%。Avigilon 總部位於加拿大溫哥華,專門生產機場、軌道交通、城市和商業公司設計的安全監控攝影機和影像分析系統。相關產品為很多商業和政府客戶採用,包括關鍵的基礎設施、機場、政府設施、公共場所、醫療中心和零售中心。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擁有超過 750 項美國和國際專利。Motorola 系統公司(Motorola Solution)此次收購 Avigilon 的意圖很「耐人尋味」:與海康威視等中國安防廠商競爭影像監控市場。Motorola 系統公司 CEO 格雷戈里‧布朗(Gregory Brown)表示:「此次收購將為公司快速發展的公共安全工作流程帶來 Avigilon 先進的影像監控和分析平台,同時還將為商業客戶拓展新的產品和技術。」在他看來,利用電腦準確分析影像是一「技術難關」,他說:「Avigilon 在美國和全球擁有超過 750 項專利,Avigilon 影像監控平台可幫助將影像從被動監控轉為主動監控,探測到人、物體或車輛時即時發布警報,讓用戶能更快採取行動。」同時他還提到:「影像監控是一個處於上升期的市場。由於該領域的主要玩家都是海康威視等中國安防廠商,且經常受國外政府一些『調查』,所以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此次收購交易完成後,還準備繼續投資,研發影像分析解決方案。」Motorola 系統公司稱,該公司擁有充足的資本,包括現金和可用的商業信貸工具以完成交易,該交易預計將於 2018 年第二季末完成。那麼,Motorola 系統公司在安防行業真的有競爭力嗎?換言之,它真的會是中國安防廠商的對手嗎?「病急亂投醫」,這是某安防業人士聽聞此消息後的第一反應,他告訴雷鋒網,2011 年 Motorola 公司將旗下業務一分為二,行動裝置業務賣給 Google,無線通訊裝置業務獨立為 Motorola Solutions。已被聯想收購的 Motorola 行動業績穩步回升,而 Motorola Solutions 的營運狀況並沒有多大改善,據悉,該公司一直在尋求整體出售,但無人問津,主要問題在於:該公司的技術已接近淘汰,業務價值不大。但他同時提到,「不甘心」的 Motorola 系統公司選擇安防行業為事業「第二春」也不難理解: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基於 Motorola 之前的技術、資源積累,想做點事並不難。 目前全世界對安防的需求愈來愈大。 該人士總結,「綜觀目前的安防業態,中國安防廠商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此番 Motorola 『闖入』也許能在北美市場拿到一些小單,但在中國等正面戰場,就目前的產品布局及雙方實力來看,Motorola 沒有競爭力。」其實,這並不是 Motorola 第一次在安防行業「搞事情」。早在 2017...
蘋果公司宣布將在 2 月 9 日發售 Homepod,怎麼算都是姍姍來遲。這款使用蘋果語音助理 Siri 的智慧喇叭,定位是針對蘋果忠實粉絲和發燒友的高階產品。從售價看來顯然也很高階:349 美元。很快就可看到,它到底能否將消費者從亞馬遜 Alexa 那裡──退一步說,從 Google Assistant 那裡──吸引過來。雖然 Siri 在 iPhone 的應用最廣泛,但蘋果公司在語音領域的發展卻頗有限。消費者越來越多與亞馬遜 Echo 或 Google Home 打交道──備忘錄提醒、行事曆、音樂、預訂等。這些活動反過來又給亞馬遜和 Google 提供了豐富的消費者行為資訊。據研究公司 eMarketer 資料,今年有 3,560 萬美國人每月至少使用一次語音助理裝置。但蘋果公司顯然有不同看法,這是他們自 iPod 音樂播放器時代以來的第一個「pod」產品。在這領域,亞馬遜 Echo 連續 3 年的領先地位已成為「智慧語音助理」的代名詞。Siri 的回應準確度向來褒貶不一,這意味著蘋果能否挑戰成功還不確定。市場已有諸多競爭對手,包括 Echo 這樣的明星選手,HomePod 的優勢和劣勢有哪些?以下整理多方資訊,為讀者提供 HomePod 與 Echo 及其他競爭對手的全面比拚。價格Homepod 將成為最貴的智慧喇叭,與它相反的有價格 50 美元左右的 Google Home Minis,以及上個假日購物季大打折扣的 Echo Dots。雖然 Dots 受限於體積,無法當喇叭讓房間充滿音樂,但如果你有這個需要,可將它以藍牙連到音質更好的外接喇叭──這個裝置非常適合已擁有中高檔喇叭的 Hi-Fi 愛好者。再往上一點,還有...
IBM 的計算精神病學和神經成像研究小組一直在研究如何利用機器學習預測人類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日前,他們剛剛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結果表明,AI 對於精神疾病的評估具有重大價值。基於 2015 年發表的研究成果,IBM 團隊用人工智慧演算法分別對 59 名受試者的語言模式進行了追蹤和分析。受試者參加了一項訪談測試,訪談的紀錄依據詞性不同被逐個拆解,然後對句子的連貫性進行評分。機器演算法則根據他們的語言模式判斷哪些人有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受試者中有 19 人在兩年內得了精神疾病,其餘 40 人則一切正常,演算法預測的準確率高達 83%。這套演算法還能夠區分近期罹患精神疾病的人群與正常人群的語言模式,準確率達到了 72%。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有患病風險的人說話時較少使用所有代名詞,說出的句子也不那麼連貫。雖然這項研究目前還在進行,但它表明人工智慧在預測精神疾病方面也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工具,尤其是在專業精神衛生人員比較短缺的情況下,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相信這是在為心理健康從業者開發工具的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有了這個工具,護理者和患者就能夠在診所以外的地方進行精神疾病評估了。」這項研究的作者 Guillermo Cecchi 在一篇文章中說。Cecchi 表示,提前預測到患者未來幾年的精神風險,有助於醫護人員更好地分配資源,提供更好的精神護理。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世界精神病學》雜誌上,Cecchi 表示,未來該研究小組還將分享更多關於其他精神健康狀況的研究,包括憂鬱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慢性疼痛等。(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延伸閱讀: 犯人不等於病人,美國如何用 AI 讓精神病患者免於牢獄之災?
近日全球矚目的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世界經濟論壇)正在瑞士達佛斯舉行。當地時間 23 日中午 MIT 的午餐會,李開復與李飛飛(Google Cloud AI/ML 領域首席科學家)、Richard Socher(Salesforce 首席科學家)、Mustafa Suleyman(DeepMind 聯合創始人兼主管)進行了對談; 由 Andrew McAfee(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倡導行動聯合創始人)主持午餐會。以下為午餐會的對話內容。AI 還理解不了人類情感李飛飛:人工智慧還是一個新領域,只發展了 60 年左右,人工智慧的理想是讓機器變得智慧,模仿人類智慧,解決問題,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要想實現這些理想,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現在人工智慧主要的領域有機器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辨識、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人工智慧帶來的改變令人激動。當我還是大學生時,我想像不到人工智慧帶來的巨變,它巨大的搜尋能力,更不用說無人駕駛這些了。我們見證了非常了不起的突破。我想提醒大家,這個時代充滿了巨大的可能性,我們要深切思考人工智慧的本質,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有一位同事 1970 年代就在這個領域工作,他認為我們今天對完美人工智慧機器的定義是,一台能做出完美食物的機器,雖然房間已經著火了。電腦還不能理解語境、複雜的知識,要辨識人類的情緒、感情和動機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深度學習結合 AI 的其他領域Richard:我認為認識人工智慧主要領域的突破來自何處非常重要。主要的突破都來自 super wise man 這個領域。我們把輸入 x 轉化成輸出 y 做得很好,輸入語音我們能輸出文本、輸入德語可輸出法語,這技術我們已經做得很好。輸入一定大小的圖片能辨別圖中是不是貓?在多種模式的轉換上已經做得很不錯了。實現這種轉換的方法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是比機器學習強大很多的技術,它能接受更廣泛的輸入模式。這是 AI 達成主要突破的領域。我們現在有一種新的編程模式。不再需要做出 if/when 這樣的指示,我們只需要用數據來訓練它,演算法就會自動處理。深度學習還結合 AI 其他領域,像強化學習、自主學習、人機遊戲等。現在正在發生很多激動人心的轉變,機器翻譯、人機遊戲都在不斷進步。但也有很多領域需要進一步改進。10 年、15 年前,就可以達到 20~30 分鐘左右的無人駕駛,但要想實現全天候無人駕駛,更保證安全,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離真正改變運輸業,還需要很多的改進。如何實現?應用範圍?遊戲已得到很好的應用,遊戲反映了外部世界。AlphaZero 只有 3 件事成立才能工作Mustafa:說這個系統不受監督有點誇大了,監督來自它的結構和訓練環境。所以尤其是依賴強化學習的具體方法在現實生活中效果不是很好。現實生活我們無法提供模擬器,進行這種巨量的訓練來形成演算法。但我對深度學習在現實中的應用潛力非常有信心,人們現在低估了這潛力。語音轉錄、機器翻譯等領域深度學習的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掘應用。AlphaZero 只在 3 件事成立的情況能夠工作:可預測環境(圍棋規則)、清晰獎勵系統(輸贏)、無變數(variability)。我們的目光已放到幾十年後,比如極現代化狀態下的 super-intelligence,但我們應該思考的都是更近期、更實用的可能。在我看來強化學習 3~5 年內還不能普及應用。中國的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