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23 1 月, 2025

科技新知 人工智慧

不少人要瞭解外文文章,常常倚賴 Google 翻譯等機器翻譯服務。但如果要查閱的語言不是主流語言,沒有大量的訓練材料,現行的機器翻譯就抓不太到大致的意思。如今兩篇新論文可能是小語言的救星,不必靠大量有雙語作品存在的文本訓練,也不需要人工監督,不用兩種語言對譯的文本,AI 就可以學會對譯兩種語言。科幻作品如 Star Trek 的通用翻譯器,成為消弭不同種族溝通障礙的利器。兩個研究團隊-西班牙巴斯克大學,以及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提出的論文不用兩種語言都有平行的字詞庫,甚至只有單一語言也行。因為語言裡的字詞用類似的方式組成群組,像是桌子和椅子,透過非監督式的機器學習,AI 猜出在另一種語言的對應字詞。再用猜出的結果,分析句子的結構。最後翻譯到其他語言,再翻譯回去,AI 評估機器翻譯的結果,學會語言的結構。不少人運用的 Google 翻譯,則可以服務 103 種語言之間的對譯,包括世界十大語言如中文、西班牙文、印地語、孟加拉語等。Google 運用有平行字詞庫的語言,包括有大量翻譯文本存在的語言,用監督式學習讓 AI 學習兩種語言之間如何翻譯轉換。儘管 Google 翻譯有時候會出現相當好笑的結果,經過大量訓練時間以及文本,往往翻譯效果會越來越好。但不是每一種語言都有足夠的文本能夠運用。學者找出用單一語言庫,甚至用非監督式學習就能得到不錯的成果,是機器翻譯領域相當大的突破。研究團隊成員的巴思克大學 Mikel Artetxe 說:「想像一下給一個人很多本中文書以及很多本阿拉伯文書,沒有一本是講重覆的內容,兩這個人得學會如何從中文翻譯成阿拉波文。上述的說法看來不可能,對不對?但我們用電腦做到了!」機器翻譯的權威,微軟的 AI 專家 Di He 的研究影響了上述兩篇論文,則評論說:「很訝異電腦能在不需要人類監督的狀況下完成翻譯工作。」兩篇論文將投稿給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 大會,並且已經被接受,不過仍得等待經過同儕審查的程序,在正式發表的時候論文的內容可能有些微的調整。兩篇論文的研究者都指出,他們的方法仍在初期階段,翻譯的正確率仍達不到 Google 的水準,還不知道最後會走到什麼程度。加上彼此的方法能增進翻譯的效果。 For The First Time, AI Can Teach Itself Any Language On Ear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oes bilingual—without a dictionary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為了抓緊消費者的家庭數據,當蘋果、Google 這些科技巨頭相繼追著亞馬遜的智慧音箱發展奔跑時,新創團隊若走相同方式,還會有活路嗎?台灣的聯齊科技(NextDrive)試著在日本開創不一樣的道路。從賣 IoT 商品,轉攻能源管理市場「智慧家庭一直很難做起來,因為看不到真正的殺手級應用。」 聯齊科技執行長顏哲淵有些感嘆地說。他把話說的直接,除了特定大品牌商品,能夠吸引一定數量的消費者購買外,光是能「控制」某幾項家電的開關,並無法成為真正的改變誘因,「了解個別家庭的需求和喜好,難度非常高。」▲ 聯齊科技執行長顏哲淵。他的這席話,既是提醒其他團隊,也是自家公司改變發展重心後的深刻體悟。因為聯齊自 2013 年底創立後,就是以家用物聯網商品為創業主題,先是有「無線擴充插座」能將隨身碟、隨身硬碟無痛升級成雲端硬碟,還開發出插座型物聯網主機,能搭配攝影機、動態感應、溫濕度感應器,將錄影畫面、溫度提醒發送至智慧型手機。從帳面上累積的銷售數字來看,聯齊的市場成績其實不錯,顏哲淵也坦言,對過去的十人團隊來說,其實已經可以獲利了。但他的擔心是,如果公司要繼續成長,甚至成為國際級的企業,身為新創團隊有沒有利基點與切入點和大企業競爭,比拚誰能讓消費者買單。串起日本智慧電表,打中電力分析需求幸運的是,顏哲淵在日本市場看見改變的機會。在某一次的參展過程中,聯齊的家用物聯網主機意外被日本能源專家看中,認為像這樣的商品很有機會能落地,因此開啟了合作契機。▲ 聯齊科技為了滿足日本市場需求,將原本的物聯網閘道器(主機)加入符合當地智慧電表的無線通訊規格。(Source:聯齊科技)他們和京都大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原田博司共同合作,開發一款號稱全球最小的 IoT 閘道器(物聯網主機),除了一樣能連接、控制智慧家電外,重要的是,加入了日本智慧電表相容的無線通訊規格(Wi-SUN),幫他們開啟了B2B的市場大門,吸引日本 3 間大型電力公司洽談合作。「我們能幫助這些電廠了解消費者的用電數據。」顏哲淵進一步解釋,電力公司之所以需要能串起家電和智慧電表的物聯網主機,主因是「節省發電成本」,當電力供應端能了解未來需要一百萬瓦、還是兩百萬瓦電力時,就能有效管控能源,做到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DR),避免跳電。顏哲淵說,因為發電成本太過巨大,加上日本在2016年後讓電業自由化,發電、電網、賣電 3 項服務都開放競爭,讓這些電力公司很緊張,在不一定能開源的情況下,更想做到「節流」,而聯齊的 IoT 主機可以同時控制家電又可以搭配智慧電表分析電力消耗,才會受到這些企業矚目。他分析,日本政府要在 2023 年前全面換裝 8 千萬支智慧電表,但消費者只能從網站收到每 30 分鐘的電力消耗,而聯齊的主機可以做到每 30 秒統計,「背後就會有很不同的應用誕生,讓電力公司有興趣談合作,未來再推廣給消費者。」▲ 除了電力公司外,聯齊科技表示,有意願跨足能源市場的電信公司、租賃公司也對掌握電力消耗很感興趣。(Source:聯齊科技)延伸至居家照護顏哲淵透露,目前日本一家大型電力公司,正採用他們的電力「可視化」技術,用來測試銀髮族的照護服務。「通常有人在家時,每天煮三餐、吹頭髮、吸地板時會是電力消耗高峰,但如果長時間沒有電力變化,又聯繫不上家裡,就很可能發生意外。」他說,電力公司除了會主動發提醒,也能提供上門查看服務,避免獨居老人發生意外。聯齊科技的投資者之一,美商中經合創投合夥人陳儀雪認為,能夠打進高要求的日本市場,代表產品很有可塑性,看好他們有機會繼續成長。雖然,他們在日本並非沒有對手,還得面臨南韓團隊的挑戰,加上主場台灣發展智慧電表的進度緩慢,沒有本地優勢可用,但先從高難度的日本戰場打起,或許未必是壞事。「要求多會幫助我們變強。」除了美商中經合投資,聯齊在 2017 年同時也被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相中,有了國際資金相挺,顏哲淵認為,如果能在日本市場站穩腳步,目前的 50 人團隊,一定有機會讓「用電足跡」分析產生更多市場應用。(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
為了讓人工智慧(AI)盡快產業化、產業加速人工智慧化,科技部 6 日與微軟公司簽署「AI 策略聯盟合作意向書」,加強 AI 軟體、硬體、人才三方面的研發能量。科技部長陳良基指出,人工智慧是趨勢,各行各業都該密切注意相關技術釋出,在未來,不會應用 AI 技術的行業,就好比現代不會使用電腦的人一樣。但有時大家想看相關技術或應用的論文卻不知從何找起,以後,直接上微軟公司與科技部國研院正式簽署合作的大數據知識庫獵奇就行。台灣微軟總經理孫基康指出,全球每天產出高達 170 萬篇論文,想以人工方式進行分析根本是天方夜譚,如何讓自己最有效率地找到符合需求的論文?微軟研究院全球學術服務董事總經理王冠三表示,「微軟學術服務平台」囊括了近 200 年來的學術論文,從科技、天文、地理到神經醫學各方面應有盡有,這個平台就像一個 AI 超級學者,它結合了智慧搜尋、高速雲端運算等能力,每週可讀取高達10兆篇論文內容,還主動幫你做好摘要、評比推薦。平台已經和美國、澳洲、中國、南韓國家多個機構合作,藉由不同單位的分享交流,近年來台灣微軟與資策會、台北醫學大學也有相關技術合作,AI 與傳統硬體發展思維不同,過於保護技術只會讓 AI 產業停滯不前,必須分享給更多人才會強大。陳良基說,希望能透過找來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幫助台灣企業找到全新經營模式。此次與微軟合作將著重於 AI 大數據、技術與人才培育三面向,包括科技部投資 50 億元打造的 AI 創新研究中心預計培育 3,000 名人才,微軟可在數位培訓課程方面提供認證,幫助台灣人才與世界接軌。博士後人才也將有機會前往美國微軟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進行尖端研究,共同辦理競賽、工作坊等活動。(首圖來源:科技部)
來自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大腦真的能預測眼睛下一步移動時將看到的景象,雖然只是提前了數毫秒,但研究團隊認為,這種機制或許有助於讓人工智慧變得更靈活。「事實上,我們能清楚看見世界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大腦的預測分析。」由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研究所教授 Lars Muckli 領導的這份研究發表在《自然》期刊,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與視錯覺(visual illusion)來解釋大腦如何持續不斷的與視覺成像進行雙向對話,以預測我們的眼睛接下來將會看到什麼。Lars Muckli 說,我們覺得眼前的世界穩定,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在思考未來。格拉斯哥大學研究合著者格雷西‧愛德華茲(Gracie Edwards)則指出,視覺訊息傳送到大腦的同時(稱為前饋輸入),大腦也會「反饋」訊息給視覺系統,後者訊息是基於我們對相似感知事件記憶的期望,因為前饋和反饋相互影響,才產生我們每天感受到的視覺場景。這項研究即注重在大腦向眼睛發送訊息的反饋輸入神經過程。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的原理是測量神經元活動時所引發的血液動力改變(包括腦血流、腦血容積等),可以顯示出當受到外界刺激時,腦部哪些區域會活化。研究中,研究人員佈下視錯覺實驗,於一左一右位置擺放兩個固定的閃爍正方形,就像這樣: 口   口,由於兩個正方形交叉閃爍,在 27 名觀察者眼中看起來實際上像只有一個正方形在兩邊移動。當觀察者的眼球跟著正方形左右擺動時,研究人員利用 fMRI 對大腦視覺皮層進行成像,發現當眼睛在移動到下一個閃光之前,大腦視覺皮層的反饋訊息已經先跑到新的預測座標。簡單說,當眼球還未從 A 點移到 B 點時,大腦的預測已經先一步到位。人的眼睛一秒平均移動 4 次,代表大腦每 250 毫秒就要處理一次新的視覺訊息,想像一下你若每秒都在左右晃動照相機,成像會有多模糊,但為何你看到移動物體時卻不會模糊不清?團隊表示,這就是因為大腦事先預測了眼睛移動後將會看到什麼。團隊對這類腦神經機制在 AI 方面的應用很看好,《Newsweek》報導,AI 人工智慧現在已會使用前饋機制來處理情報,但還缺乏「前饋預測機制」的技能,已經有一些研究嘗試開發新的算法,納入反饋機制,可能終將讓人工智慧變得更靈活。 Our brains let us ‘see’ around walls using smart visual tricks THE HUMAN BRAIN CAN ‘SEE’ WHAT IS AROUND THE CORNER HUMAN BRAINS ARE ABLE TO PREDICT THE FUTURE BEFORE...
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今年也出席了中國烏鎮峰會並受到央視訪問,暢談智慧製造及物聯網,並表示 20 年後生產線上的作業員將會被取代。 郭台銘在去年烏鎮峰會就已提及這方面的發展,受到央視財經訪問時表示,富士康近年來透過許多購併,走向硬軟結合。公司擁有 120 多萬員工,足以產生相當龐大的數據,但以前從未有效利用,然而現在富士康透過深耕數據,開始反應在良率的成長,還能成為研發新產品的基礎。網路技術對實體經濟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尤其是近年來日趨關鍵。主持人提問,富士康希望能夠追上國際先進水平,那麼差距到底何在?郭台銘表示,就硬體來講,各種半導體設備及航太運輸等精密製造技術,仍然與歐美日有所差距,不過的確也正在縮小當中。不過在網路技術方面,中國可望超越日本,到 2025 年,中國國內的網路基礎建設及相關技術已可達到先進水準。實體經濟仍是重點而在公司方面,郭台銘強調,富士康有 20 幾萬名工程師,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再提升他們的能力,完善智慧製造的核心能力,10 年後估計就能達到世界先進水準。主持人詢問,有傳聞去年郭董參加阿里巴巴大會時,曾聽聞馬雲提出的五新而感到驚慌,這是何故?郭台銘表示,當時在網路運用方面,富士康是落後的,所以馬雲提到新製造的時候,他就不斷在反省這個問題,所以現在內部正培養數位經濟的企業文化,假如製程能夠上雲端,製造工藝能再更上一層樓。郭台銘強調,他認為實體經濟才是主軸。主持人還指出,今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把富士康列為全球最聰明企業第 33 名,理由是用了大量機器人替代員工,郭董怎麼看待此事。郭台銘回應,這是因為他的員工變聰明了,因為機器人去做了許多繁重冗雜的動作,所以員工才能去做更聰明的事。事實上,富士康並沒有因為引進機器人而裁員,而是促使他們去學習更先進的技術。郭台銘表示,雖然未來除生產線工人外,還有建築工人、銀行會計與出納等職位,都將在 20 年後消失。不過,他也強調,消不消失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適應環境的改變。他還表示,現在中國經濟發展不是要求快,而是要求穩。實體經濟正面臨著很大的變革,需要時間學習,經濟放慢其實未必是壞現象,反而是打好基礎的機會。(首圖來源:Flickr/iphonedigital CC BY 2.0)延伸閱讀: 2018 年推 3 款 iPhone,鴻海獨享高階代工,和碩緯創分食其他訂單 鴻海布局自駕車,郭台銘:最終贏家還是汽車業 曠視正為鴻海開發機器人,擬應用於 iPhone 生產線 美股輪動科技賣壓,摩根大通繼續看衰鴻海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表示,人工智慧是台灣邁向高附加價值和高獲利產業的契機,應打造產業環境,讓人才回流,目標把台灣打造成全世界的人工智慧島。科技部工程科技推展中心今天舉辦 AI 人工智慧產學媒合交流會,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同時也是 PTT 創辦人杜奕瑾受邀出席跨界論壇,分享 AI 時代的科技創新優勢與市場機會。杜奕瑾以「眼睛是靈魂之窗」形容,眼睛看到外部物體,其實是大腦看到,靈魂才是關鍵。他以靈魂來形容人工智慧的重要性。杜奕瑾指出,今年是人工智慧的元年,2015 年到 2016 年,影像辨識和語音辨識技術做的比人類動作還準確,促進人工智慧應用實現。在應用上,他指出影像和語音辨識在醫療領域應用已經有重大突破,電腦影像辨識在製造業生產線也有明顯進展。觀察台灣在人工智慧布局,杜奕瑾分析,台灣產業現況是很會生產,但缺乏會「做靈魂」的人才與產業。他指出,台灣在人工智慧其實有很強的學術界和機構,但沒有產業承接;台灣其實有很多人工智慧專業人才,但台灣需要營造環境,創造機會讓人才回流。他指出,台灣產業要朝向高附加價值和高獲利的產業發展,人工智慧是台灣很好的機會。杜奕瑾建議,台灣產學界可將新興科技結合既有的高速運算平台和資料中心,創造新價值,也就是靈魂。當全球都在布局人工智慧關鍵時刻,杜奕瑾指出,台灣有實力、基礎,從軟體到硬體到產業,都是很好的發展契機,目標可把台灣打造成全世界的人工智慧島。對於台灣代工產業布局人工智慧,杜奕瑾指出,人工智慧需要資料蒐集累積,這是台灣的優勢,因為台灣是全球最大資通訊產業重鎮,也具備創新的感測元件製造能力,掌握創新感測元件蒐集資料、規劃演算法、進而帶動體驗創新的契機。杜奕瑾建議,台灣代工產業可先規劃生產流程引入人工智慧技術,進一步運用既有技術協助資料蒐集、規劃演算法,帶動體驗創新。(作者:鍾榮峰;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在隨著 7nm 製程,在 2017 年底前開始量產之後,緊接著 5nm 製程也將要開始展開。台積電預計,5nm 製程將在 2018 年動工,2019 年上半年進行試產。台積電共同執行長劉德音 7 日在自家第 17 屆供應鏈管理論壇,面對全球超過 600 個供應商夥伴指出,台積電在 2016 年總計開發了 250 項專利技術,產出 9,200 個產品及 1,100 萬片晶圓,提供給台積電的 470 個客戶。能創造這樣的成績,非常感謝各供應商夥伴的支持與貢獻。劉德音進一步指出,關係著台積電未來發展的 4 大平台領域,在 2 年前被提出。其中,在人工智慧(AI)和 5G 方面,AI 會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會在各領域及層面上被廣泛運用,5G 則是預估在 2019 年開始商用,之後帶來的龐大商機,台積電也會是未來的主要技術供應商。這方面,無論是 7nm,或是 7nm+ 等先進製程上,台積電也已經為生產 5G 產品做好準備。至於,在先進製程的發展上,劉德音也表示,目前 7nm 製程已開始在新竹 12 廠開始量產,而且已經有超過 40 個客戶,未來還會在 12 和 15 廠的第 5 和第 6...
美圖研發推出全球第一位 AI 繪畫機器人──Andy。用戶只需開啟《美圖秀秀》並上傳自拍照,Andy 就能為用戶畫出插畫風格的專屬人像!Andy 能夠根據使用者上傳的畫像,直接畫出插畫像。▲ 上傳自拍照後,《美圖秀秀》的 AI 繪畫機器人 Andy 2~3 秒就能完成插畫風格的人像。3 秒內繪出你的畫像,還會增添腮紅與唇彩美圖影像實驗室訓練出全球首位 AI 繪畫機器人 Andy。人類繪師至少需要花費數個小時才能完成的畫作,AI 繪畫機器人 Andy 只需 2~3 秒就能完成。繪畫機器人能辨識用戶的性別,根據男女性別不同,Andy 會增加或是拿掉畫像上的腮紅、唇彩等。AI 繪畫機器人 Andy 採用了美圖影像實驗室研發的影像生成技術(MTgeneration),基於自主研發搭建的生成網路 Draw Net,透過深度學習技術對大量圖像資料進行精準分析與學習,不斷增強機器人的繪畫能力。同時運用了 MTface(人臉辨識技術)和 MTsegmentation(圖像分割技術,辨識臉部、頭髮以及身體各區塊)。在訓練過程中,美圖影像實驗室首先透過大量插畫資料的分析和學習,構建出不同應用場景的圖像生成模型,並讓繪畫機器人 Andy 根據使用者上傳的自拍照,為用戶畫出不同風格的插畫。2017 年上半年,研發支出就高達 1.99 億人民幣研發這個技術的美圖影像實驗室(MTlab),成立於 2014 年,位於北京、廈門、深圳三地,是美圖專注於電腦視覺及機器學習的研發團隊,是公司的核心研究部門,團隊成員超過 60 人,是為美圖核心產品提供演算法研發重鎮。而美圖最出名的軟體產品《美圖秀秀》月活躍用戶數已經達到 1.13 億人,又握有大量的圖片資料,因此在發展人臉辨識與圖像分割等領域具有優勢。美圖公司還沒有開始盈利,但卻勇於投入大量資金在研發上。2017 年上半年,研發支出就高達 1.99 億人民幣(約新台幣 8.9 億元),比 2016 年同期增長 119.89%,幅度驚人。雖然公司沒有闡明,其中多少占比的研發資金投入在人工智慧技術研發,但從美圖重要硬體產品美圖手機發展來看,人工智慧相關投資想必相當大的比重。美圖的挑戰:人工智慧產品如何盈利?除了軟體,美圖也把人工智慧技術整合在旗下美圖手機中,如美圖 V6 手機中的光效相機、16:9 電影人像模式、夜景相機、逆光模式等功能。不過,各家手機製造商也都跨足這個領域,美圖的競爭壓力非常大,在中國就有華為等競爭對手。華為在今年發表 Mate 系列手機,強調搭載第一個手機人工智慧晶片麒麟 970,麒麟 970 晶片...
近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電腦科學家研發出「可以預見未來要發生的事情」的機器人技術,利用這項技術,機器可以做到:操控以前沒有見過的物件;並且在未來,這項技術可以應用在自動駕駛汽車的預測事件,並幫助生產更多家庭機器人。 這個機器人的名字叫 Vestri,利用的技術是視覺預見技術。運用視覺預見技術,機器人可以在完全自主學習的情況下,看到如果它們執行特定動作會產生怎樣的結果。據了解,研究者在 NIPS 2017 展示了這項技術。目前,機器人的預測能力還比較簡單,只能預見未來幾秒內發生的事情──但足夠讓機器人弄清楚如何在桌子上移動物體,而不會碰到障礙物。目前,機器人專注於從完全自主的遊戲中學習簡單的動手技能,最重要的是,機器人要學會在沒有人幫助或事先不知道有關物理、環境、物體知識的情況下執行任務。要讓機器人學會在桌面上操控物體,這需要在無人監督狀態下探索學習,培養視覺的想像力,像嬰兒一樣,從零開始學習理解世界,用物體進行實驗,找出如何以最好的路徑移動物體。在歷經遊戲階段之後,機器人可構建一個預測世界的模型,並可利用這模型操作一些以前沒見過的新物體。柏克萊分校電子工程和電腦科學系助理教授 Sergey Levine 說:「人類可以想像移動物體的動作,這種方法也可以使用於機器人,機器人可以想像不同的動作將如何影響周圍環境。」Sergey Levine 補充說:「這項視覺預見可在複雜的現實環境中達成高度的智慧規畫。」這個機器人主要依靠深度學習技術(稱為 dynamic neural advection,簡稱 DNA)。這個基於 DNA 的模型,根據機器人的動作預測圖像中的圖像,如何從這一幀移動到下一幀。使用這個模型,機器人能執行複雜的任務,例如在障礙物周圍滑動玩具並重新定位多個物體。Levine 實驗室的博士學生和原 DNA 模型的發明人 Chelsea Finn 說,「過去,機器人已經學會了在人類幫助和提供反饋的條件下掌握技能。」這項技術的刺激之處,就是使得機器人在完全自主的情況下學會怎麼處理物件。據了解,有了這項新技術,機器人可在桌上移動物體,然後利用預測模型來移動選擇將物體移動到所需位置的動作。機器人利用從原始攝影機觀察的學習模型,來自學如何避開障礙物,並在障礙物周圍推動物體。Levine 說:「嬰兒可以透過玩玩具、擺動玩具、抓握等來理解世界。我們的目標是讓機器人做同樣的事:透過自主互動來了解世界如何運作。」(Source:pixabay)Levine 補充:「目前,機器人的學習能力仍然有限,但它的技能完全是自動學習,並可透過建立在先前觀察到的模式,來預測如何操作沒有控制過的物體。」值得一提的是,創造出 Vestri 的 Sergey Levine,今年 8 月 23 日入選了第 16 屆 TR35 榜單(即全球 35 名 35 歲以下青年創新者榜單),不僅如此,之前 Sergey Levine 在 Google Brain team 的時候,曾和來自 Alphabet 的...
日前扮演神救援,才在日本東京證交所敲鐘、宣示其所領導的日本科技大廠夏普 (SHARP) 正式重返東證一部交易,也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非日本籍企業家,在東京證交所獲得此殊榮的夏普現任社長戴正吳,8 日風塵僕僕地趕回台灣,除了面對媒體記正式宣布夏普的這項好消息之外,也與台灣夏普代言人、羽球球后戴姿穎一同出席記者會,宣示 2018 年台灣夏普在有更多的產品及通路加入下,將要達到 30% 以上的業績成長。下一任接班人  最好還是由日本人來擔任戴正吳在記者會上,面對記者問及大家所最關心的夏普未來接班人問題時,戴正吳表示,當時要去接夏普社長時,的確有相當大的反對聲浪。原因是日本是一個有潔癖的民族,不能容忍一個百年企業由非日本籍的人來帶領。不過,就在經歷 1 年 4 個多月之後,夏普不但轉虧為盈,還重回東證一部交易,這讓日本人完全改觀,開始有要戴正吳不要辭去社長職務,未來繼續帶領夏普的聲音。 對於這樣的情況,戴正吳坦承現在的心情相當掙扎。因為,他發現日本人現在的包容心越來越大,可以接受一個非日本籍的專業經理人來領導夏普這樣的百年企業,而這也是現階段台灣人應該去學習的地方。戴正吳進一步強調,雖然過去夏普在受到鴻海集團注資前,一度虧損高達 2,599 億日圓,而且這是鴻海集團在注資前沒辦法仔細查核的部分,但在戴正吳正式接掌社長職務後,發現夏普是一家好公司,因此有機會在努力下,從之前預定 2 到 4 年間轉虧為盈的時間縮短,這也是當初來接社長時的想法。而雖然如今夏普已經轉虧為盈,股票也重回東證一部交易,是該戴正吳思考去留的問題了,因此才會在 2017 年 6 月之際,提出共同執行長的想法。不過,戴正吳強調,這不是學習台積電,而是當前許多企業都有這樣的做法。而雖然有聲音要戴正吳繼續留任社長職務,但是他仍認為,在過去業務重整的過程中,因為日本人禮讓的個性是不容易完成這樣的工作。如今階段工作完成,以未來夏普的百年經營來說,還是要回歸到由日本人來治理是比較好的做法。因此,戴正吳在 18 日返回日本之後,就會仔細思考接班人的計畫。否認將投資 JDI 傳聞  強調雙方結盟要從技術開始至於,近期傳出夏普要投資 JDI 的消息,戴正吳對此進一步加以否認。戴正吳指出,目前只有雙方接觸,並沒有要投資的計畫。而這樣的問題,在夏普申請重返東證一部交易時,東京證交所也詢問過。而由於夏普之前在申請重返東證一部交易的期間,並不能做大規模投資的動作,所以要投資 JDI 的消息是錯誤的。戴正吳說,即便是要投資也是從今天 ( 8 日) 才有可能。而之前戴正吳所提出的「日本聯盟」想法,強調是希望從技術性的合作開始。而且要做這樣的合作,日本經產省的態度會是關鍵。因此,這部分會先跟日本官員進行會談,不過目前並沒有跟跟 INCJ 的有過相關接觸。至於,對於未來夏普的定位,戴正吳指出,因為夏普訂有 2019 年的終極營運計畫,所以不會因為夏普回到東證一部交易而有所改變。夏普要成為 8K 生態系領頭羊至於對於未來的發展,戴正吳指出,就是在建立 8K 生態鏈上成為領頭羊。戴正吳進一步指出,過去夏普在 2K 時代就是生態鏈的領頭羊,但是到了 4K 時代,因為公司的經營不善,讓競爭對手給超越了。如今,在 8K 時代,夏普要積極搶回來。戴正吳強調,未來 8K 有很廣泛的應用,包括在運動競賽、保全、遠距醫療等方面的應用。例如在醫療方面用於精密的開刀治療時,或是在精密工業的組裝上,過去相機都因為解析度的問題,無法使工作能順利的完成。如今,有了 8K 的生態鏈應用加持,可以突破這樣的瓶頸,加上與 I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