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6 1 月, 2025

科技新知 人工智慧

隨著人工智慧(AI)持續發展,機器人能做的事情變得越來越多,除了常見的組裝加工、協助動手術、接待人員,如今機器人能做到的事似乎又多了一項──駕駛飛機。飛機使用自動駕駛系統協助已經行之有年,在天候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多數飛行過程都可以靠自動駕駛系統來協助,但這次的情況有些不同,是一個名為 Alias 的機器人在駕駛艙內按按鈕、拉動駕駛桿,實際操作駕駛飛機。英國每日郵報報導,Alias 的全名是機組駕駛艙自動化系統(Aircrew Labour In-Cockpit Automation System),包含一座機械手臂、視訊鏡頭、感測器系統,透過鏡頭監控飛行儀表數據,之後將資訊輸入至系統,並判斷執行下一步動作。除此之外,Alias 同時也具有語音辨識和機器學習功能,透過搭載於平板裝置上的介面,使用者將可以用來了解詳細資訊,或是進行操作溝通。Alias 是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執行的項目計畫之一,在國家交通中心的測試中,DARPA 讓 Alias 進入波音 737 NG 航務模擬器中進行操作,Alias 運用手臂在駕駛艙中四處移動,調整襟翼、操控飛行速度,點燃推進器準備著陸。在測試中,Alias 成功做到駕駛波音 737 飛行,並自 3,000 英尺的高度安全降落,DARPA 希望 Alias 未來能做為副駕駛協助人類機長,當機長因故喪失行為能力或必須離開駕駛艙時,Alias 能夠代替機長協助完成後續的工作。根據了解,DARPA 之所以進行這項計畫,是因為不論在軍事或民事飛航中,受過訓練的機師都嚴重短缺,DARPA 希望在既有的可用飛行人力下,透過機器人為副駕駛的協助工作,來「解放」人類飛行員的人力,同時也使駕駛飛機變得更安全。在對 Alias 進行更新後,DARPA 也在 2016 年 12 月宣布項目進入第二階段發展,在這個階段中,DARPA 和飛機製造商 Sikorsky、Aurora Flight Sciences 進行合作,兩家公司都各在兩架不同機型的飛機上進行測試,Alias 在這些飛行測試中都獲得了成功。除了一般的飛行測試之外,DARPA 也讓 Alias 模擬了各種飛行中可能發生的緊急事件,像是可能導致駕駛員偏離航線或飛航手冊操作的系統故障狀況,Alias 在模擬時都有很好的表現。這些結果顯示,Alias 能夠快速適應並移植到各種平台,安裝和拆卸也不會對飛機的適航性造成影響,項目主管 Scott Wierzbanowski 指出,Alias 已經超過了原有的計畫目標,未來將會研究如何做出更直觀的人機介面,來讓使用者能夠更輕鬆的與 Alias 交流或進行控制。 Dawn of the...
中國生物特徵辨識技術注定會領先先進國家,因為當地沒有那麼多隱私權顧慮?英國金融時報 8 日報導,全球第一個臉部辨識獨角獸「Face++」在去年 12 月第三輪融資募得 1 億美元,進而贏得逾 10 億美元的身價。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體辨識技術專家 Leng Biao 指出,中國並未針對人臉照片收集進行管制,因此比美國更容易取得相關數據。中國叫車服務公司滴滴出行運用臉部辨識驗證司機身分。阿里巴巴旗下螞蟻金服讓 4.5 億用戶透過自拍登入自己的線上錢包。Alphabet 旗下 Nest 販售的監視攝影機具備臉部辨識功能。在美國伊利諾伊州,這項功能無法啟用,因為當地對收集生物特徵資料訂下嚴格的規定。Alphabet 執行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曾在 2011 年形容臉部辨識是一項令人毛骨悚然的技術,承諾不會建立人臉照片資料庫。Face++ 是曠視科技(Megvii Technology Limited)旗下人工智慧(AI)開放平台。官網資料顯示,與 Face++ 合作的廠商包括聯想、支付寶、滴滴、Camera 360 以及美圖。鴻海於 2016 年 10 月代子公司 FOXTEQ HOLDINGS INC. 公告取得 Megvii Technology Limited 特別股 C 股權。南華早報 5 月 19 日報導,艾瑞咨詢預估中國 AI 市場規模平均複合年增率將高達 50%,2020 年產值上看 91 億美元。根據瑞銀財富管理公司分析師 Sundeep Gantori 發表的報告,2030...
2011 年,蘋果推出 iPhone 語音助理 Siri,成為第一家把人工智慧(AI)放進數百萬消費者口袋的企業。如今過了 6 年,這家科技巨擘卻在 AI 戰場陷入苦戰。分析師表示,蘋果能否成功打造優秀的 AI 產品,對於蘋果未來 10 年的發展至關重要,但 AI 的本質,遠遠不在蘋果擅長的精美硬體與服務舒適圈裡。寫 AI 需要某種程度的數據蒐集與探勘,這與蘋果對隱私的嚴格取徑並不相同,而且蘋果不是會側寫消費者的公司。再加上蘋果長期守口如瓶的作風,更減少了對明星人才的吸引力,因為在頂尖名校畢業的人才眼中,會公開研究成果的公司更有魅力。風險資本家、蘋果分析師萌斯特(Gene Munster)說:「AI 不在蘋果 DNA 裡。」「他們知道,未來每間公司都會成為 AI 公司,而他們的狀況特別棘手。」在一年一度的開發者大會上,蘋果力圖展示他們想成為 AI 強權的企圖心,讓高階主管展示一台獨立的智慧揚聲器 HomePod,自誇增強 Siri 能力與蘋果 AI 應用(App)的功能。「機器學習」是形容一種極快速、複雜的電腦數據分析與統計模式。在蘋果 2 個半小時的報告中,這個字眼一再傳入約 6,000 名開發者的耳朵裡。Siri 現在會使用機器學習來預測早上通勤的時間,或在你使用 Safari 瀏覽器時掃描旅遊消息、提示你進行相關活動,例如預約旅館。透過蘋果推出的 349 美元家用自動化裝置 HomePod,Siri 將利用「機器學習」學著與你交談、整理你的音樂。它也會自動整理你的照片到相簿裡,例如「兩週年紀念」,即便你不告訴它相片的任何脈絡。蘋果甚至推出新的軟體工具箱 Core ML,它能更快速處理機器學習 App 裡蒐集的大量數據,速度比 Google AI 處理器快 6 倍。但其他科技公司已推出類似的創新,而且已經砸了好幾十億美元在當紅的 AI 軍備競賽上。許多公司把未來賭在 AI 上,認為軟體有一天會聰明到可以像人類般跟你對話、聊天,電腦視覺辨識真實物體的正確度,會高到能夠造出第一台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這使得原本就在 AI...
在許多科幻電影裡頭,人型的生化機器人在各種不同任務中,利用機器廣泛搜尋與儲存資訊的能力,擔任人類的助理與顧問。在現實生活中,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正在計劃結合人類理財專員,輔以人工智慧理財顧問,成為某種意義上的生化機器人。摩根士丹利此舉主要針對許多新興金融機構、IT 大場與新創事業推出的純數位機器人理財程式打對台。金融機構以及部分新創公司則一直想開發理財顧問軟體,節省理財專員的人事費用,降低提供理財顧問的成本,以利提升獲利,並以低手續費拓展市場。這樣的努力接受度並不如想像中高,因為雖然從小用慣電腦的年輕世代很能適應從電腦程式上接受理財建議,但是許多老一輩的人瞪著螢幕只會不知所措,而全球的資產大多集中在老一輩人手上。然而,這樣的服務仍然足以讓新興對手侵蝕傳統金融巨擘的地盤,2016 年人工智慧理財管理的資產約為 1,000 億美元,預期到 2025 年,人工智慧理財所管理的資產將達 6.5 兆美元,約為全球財富管理規模的 5%。要對付人工智慧對手,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也引進人工智慧。摩根士丹利想出兩全其美的辦法,這個計畫稱之為「下個更好行動」計畫,摩根士丹利打算也建立具備深度學習能力的理財人工智慧,但是不是由使用者親自操作,而是借助這個人工智慧的能力,來幫助現有的人類理財專員「升級」。人工智慧會根據市場資訊,以及客戶的資料,包括過去所做過的理財決策,以及生涯中的重大事件如婚喪喜慶等,以演算法做出判斷,目標是找出客戶想要且需要,但自己不知道要主動開口要求的需求,根據過往資料,判斷判斷客戶的理財需求後,提供給理財專員幾個不同的理財建議,但是最終仍是由理財專員來與客戶進行溝通。這個方法能大幅減輕理財專員的負擔,有了人工智慧協助蒐集資訊,就不用擔心在股海茫茫之中有哪些金融訊息或重大事件沒有跟上,人工智慧還能幫忙理財專員自動處理許多重複性工作,如發信祝賀客戶生日快樂等。摩根士丹利還正在打造理財顧問專用的人工智慧助理,不僅能從公司資料庫中因應特定問題搜尋資訊,也能自動化轉帳流程,以及將客戶文件數位化等等。對摩根士丹利來說,發展深度學習演算法有額外優勢,摩根史丹利不僅有廣大的客戶群,其中許多客戶有非常長遠的合作關係,甚至是代代相傳,這樣的長期關係,讓摩根士丹利擁有全面性的客戶資料,有利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更加了解客戶的需求,不論是買哪張股票、判斷是否該承擔房貸,或是在家族長輩去世時如何處理遺產等。然而,許多較複雜的需求,與其花老大功夫教導人工智慧,不如還是交由人類理財專員來幫忙判斷,更能貼近客戶需求。摩根士丹利將於 2017 年 7 月先就 500 名員工測試這項計畫,並在 2017 年底全面推行到 1.6 萬名理財專員。許多資深人員年齡較大,可能不適應新科技,為此將會雇用助理協助他們。許多人認為理財專員將會是下一批遭到機器取代的工作之一,如今有了人工智慧加持,人類理財專員或許還能多存在好一陣子,但他們可能要先面對勞資關係逐漸不對等。過去菁英理財專員、業務員、操盤手,往往是公司明星,經常以優厚的條件遭對手高薪挖角;但進入人工智慧時代,菁英員工的表現,可能很仰賴人工智慧從公司資料庫取得的資訊,人可以跳槽,資料庫卻帶不走,企業的談判籌碼就遠高於員工了。此外,摩根士丹利也仍然同時發展純機器的人工智慧理財顧問,其他包括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富國銀行(Wells Fargo)、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等金融巨擘也同樣正在進行。原本純機器的人工智慧理財顧問是由新創事業領軍,如今已全面進入主流。人類理財專員認為,富人客戶的理財方式與方案十分複雜且有許多不同考量,短期內最好還是由人類處理,一時三刻內人類在這個區位還不會被淘汰。只不過,在大眾領域的部分,不僅新創事業正在攻城掠地,大型金融巨擘也紛紛加入,還能支撐多久,就很難說了。 Morgan Stanley’s 16,000 Human Brokers Get Algorithmic Makeover (首圖來源:Designed by Freepik)
日本軟銀(Softbank)日前宣布,將會在 2018 年 4 月開始使用人工智慧協助評核大學畢業生的求職申請,期望能減少審核時間。據日本 IBM 表示,這是首次有日本公司公開表明在招聘過程中應用 Watson 人工智慧系統。人工智慧協助審核求職申請Softbank 於 5 月 29 日對外宣布,將在 2018 年 4 月使用由 IBM 研發的人工智慧 Watson 協助審核應屆大學畢業生的求職申請。據日本 IBM 表示,這是首次有日本公司公開表明在招聘過程中應用 Watson 人工智慧系統。Softbank 早於 2016 年 12 月開始接受學生的求職申請,經 Watson 評核的主要是學生經網路遞交申請時附加兩個問題的其中一個,Softbank 利用人力資源部門評核出高低分數的 1,500 份求職資料,訓練 AI 系統學習如何分辨答案的優劣。經過訓練階段後,今年 5 月中後提交的,估計有 400 份申請將交由 AI 做出 3 個等級評分,以評估 AI 的訓練成果。不過現階段 AI 的審核仍需人類輔助,當 AI 對答案評分為低時,人類會再次評分,另外一題則不使用 AI 評分,批核結果由 2...
人們已經聽夠了人工智慧即將取代人類工作的種種論述,也聽從各行各業的專家建議,大概瞭解未來在機器取代人腦的世代,如何提升駕馭機器的技能,不過,大部分人最想知道的應該是,人工智慧表現比人類更好,且更便宜的那一刻何時會來?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報導,牛津大學未來人類未來學院(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研究小組發送問券給全球 1,634 位頂尖人工智慧專家,結果得到 352 份回覆,取中位數來看,未來 10 年人工智慧表現會比人類更好的工作有翻譯、撰寫高中程度的文章、卡車駕駛。但是人工智慧表現比零售業員工更好得等到 2031 年,要能夠寫出一本暢銷書要等到 2049 年,要能像外科醫生一樣做手術更要等到 2053 年。不過 MIT 指出,專家的話不見得可靠,因為實際上的進展可能會比預期快非常多,就像 Google 旗下 DeepMind 的 AlphaGo 才花 2 年時間就擊敗人類對手,2015 年時預期要 12 年。專家預期 45 年內人工智慧在各行各業的表現比人類更好的機率為 50%。但 MIT 對這種預期也持半信半疑態度,因為很難知道這 40 年間會發生什麼事,譬如 50 多年前科學家開始認真研究具成本效益的核融合能源,但到現在核融合都只是個夢,原因是遇到的挑戰遠超過當初預期。40 年是一個很重要的數字,因為 40 年通常是一個人一生的工作時間,不過這些未來發生的預期變化,都已超過現在正在工作的人的職業生涯,表示改變未來的也不是現在有實務經驗的技術,所以 40 年後會發生什麼誰也說不準。45 年是所有答案的中位數,研究人員還進一步針對專家的年齡、專長與地區做分類,檢視他們的答案有何不同。結果發現年齡與專長變數對結果沒有影響,但地區有,北美地區的專家預期人工智慧真正要對人類工作構成全面性的威脅,還要等 74 年,亞洲的專家則認為只要 30 年時間就足夠。MIT 也不知道為何北美與亞洲的科學家看法差異那麼大,或許是雙方都暗藏對方不知道的祕密武器也說不定。 Experts Predict Whe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由外貿協會主辦的 COMPUTEX 2017,在 5/30~6/3 為期 5 天的展期中,不但匯聚了全球科技產業的尖端產品及技術,其中 CPX 論壇向來更是各界引頸期盼的盛會,國內外重量級科技先驅親臨現場,剖析產業前瞻趨勢及先機。開展首日的 CPX 論壇講者陣容,由 ARM IP 事業部總裁 Rene Haas 打頭陣,探討最夯的智慧運算議題;鴻海科技集團副總裁暨亞太電信董事長呂芳銘接手,探悉數據時代的價值所在;而高通資深副總裁暨亞太與印度區總裁 Jim Cathey 則分析 5G 通訊技術最新動態和台灣在其中的契機。ARM 物聯網生態系串聯全世界,智慧運算帶來無限可能ARM IP 事業部總裁 Rene Haas 在演講中表示,2035 年全球人口將達百億大關,屆時連網裝置可能高達 2,750 億個,且每個裝置將載有許多處理器,彼此之間如何合作運行,便成為至要關鍵。無論是應用處理器或繪圖處理器的運算能力,整合 SoC 設計配置的複雜性皆將大幅增加,同時引出龐大商機。例如智慧電動車中的上百個處理器,而各個模組都是分開研發生產,未來在車聯網應用上,將進一步整合這些處理器,並達到更低延遲時間與更低功耗。Rene Haas 強調「我們已經蓄勢待發,準備邁向智慧連網,但仍需要業界合作夥伴共同努力,一起打造智慧連網的世界。」再工業化當道,須加強核心技術推動智慧工廠鴻海科技集團副總裁暨亞太電信董事長呂芳銘則以智慧製造為題,探討全球物聯網世代的經濟價值:預估在 2025 年達 11 兆美元,其中製造業就佔 3.7 兆。研究指出美國製造業每投入 1 美元,將為全美經濟創造 1.81 美元的效益,舉凡美國、印度都大動作吸引製造業回流,著重再工業化。製造業在技術面儼然成熟,但目前仍須整合各項技術以構建完整生態系,達到真正的智慧工廠。呂芳銘表示,鴻海目前也積極布局,目前已有 5 座由 6 萬台機器人組成的「關燈工廠」,呂芳銘也進一步指出,智慧工廠的核心要素包含工業大數據、智慧製造、8K+5G、資料安全、互聯網平台、高效能運算(HPC)以及可擴充儲存系統等六大重點面向。對此,鴻海將以完善的製造基礎,加上智慧新技術,勾勒出製造業新紀元。革命性 5G 物聯網經濟,台灣大有可為高通資深副總裁暨亞太與印度區總裁 Jim Cathey 則以 5G...
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無疑是最近科技產業最熱的領域,而我們距離機器全面取代人類工作的那天,似乎也越來越近。不過,知名創投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認為,機器全面取代人類工作的想法是一個謬論,事實上,從汽車的發明就能理解,機器可提高生產力,創造全新的產業,帶來更多工作機會。自駕車不僅可挽救人類性命,還能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安德森為知名創投機構 Andreessen Horowitz(a16z)創辦人,曾投資 Facebook、Skype、Twitter 等知名網路公司。他在網際網路剛起步時,開發第一個普及的圖像瀏覽器 Mosaic,被稱為「瀏覽器之父」,在那之後創辦的網景(Netscape)最終以 42 億美元出售給 AOL。這位對科技發展擁有敏銳洞察的資深創投,5 月 31 日在 Recode 舉辦的科技論壇「Code Conference」受訪時,分享機器對人類未來工作影響的看法。▲ 安德森(右)與 LinkdedIn 共同創辦人霍夫曼(Reid Hoffman)在 Recode 舉辦的科技論壇「Code Conference」受訪時,分享機器對人類未來工作影響的看法。(Source:YouTube 截圖)很多人擔心機器人會取代人類工作,但他指出:「這是一個謬論。」安德森說,「這是每隔 25 到 50 年就會反覆出現的恐慌。人們總是擔心機器將取代所有人類工作,但這從未成真。」他以「盧德謬論」為例,蒸汽機和紡織機剛發明時,許多英國工人抱怨機器取代人類工作,因此加入盧德運動破壞機器。不過,從生產自動化的結果看來,機器並未讓人類失業,反而創造更多工作機會。而這樣的情景,在 100 年前汽車發明時也曾發生。他指出,當時人們擔心許多和照顧馬匹相關的工作(如鐵匠)會大量失業,但相反的,汽車創造上百萬個製造業和維修汽車的新工作類型,不只如此,更促成新的社會活動和產業,例如鋪路、電影院、餐廳、旅館、公寓大樓、辦公大樓、郊區等,而這些又創造了全新的工作型態。「汽車在第二、三、四級帶來影響所創造的工作,是鐵匠數量的上百或千倍。」「自動駕駛車也會帶來同樣的影響。」安德森認為。他表示,自駕車可大幅減少因車禍死亡的人數,這將有助於提高經濟生產力。此外,由於長距離通勤變得更舒適,許多距離城市更遠的衛星城鎮也將因此出現,帶來更多建設和新的地方經濟。他認為,真正的工作危機是「沒有足夠的人力因應既有工作缺口」,而這樣的情況會隨著移民禁令惡化。「如果要向機器人課稅,先向電腦課稅。」面對比爾蓋茲曾提出的要向取代人類工作的機器人課稅,他不以為然表示:「如果要向機器人徵稅,首先應該對取代所有行政工作的電腦徵稅。」除了砸重金投資機器人,也看好教育、健康、建築等產業而曾說出「軟體正在吃掉全世界」的安德森指出,過去科技已對零售、交通、媒體等產業帶來重大影響,提高這些產業的生產力。不過另一方面,健康、教育和建設等類型的產業,生產力仍未受到科技嚴重影響,這些是安德森看好未來的投資項目。對科技產業和矽谷而言,我們的機會在於如何在這些成長緩慢的經濟形態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他指出,物價飆漲有 88% 的影響皆來自上述 3 個產業,甚至可能啃食整個經濟體系,但由於政府在這些產業中扮演重要角色,科技很難在之中帶來破壞創新。不過安德森已開始投資相關產業,試圖降低這些產業的生產成本,例如線上程式課程 Udacity,他也提到,他們在健康照護產業的投資相當積極。對於近期創投紛紛砸重金投資機器人產業,「這是我見過最大的熱潮之一」,他說。就像早期的網路和手機產業,有許多人會失敗,但其中,也會出現幾間足以改變產業的贏家。「我們當然會使勁全力去做這件事。」他說,「因為,定義這個時代的公司就在這之中。」完整訪談請見影片: Marc Andreessen and LinkedIn co-founder Reid Hoffman at Code Andreessen: Silicon Valley is ‘extremely liberal’...
三星新款旗艦 Galaxy S8 手機發表已經兩個多月了,但會上提到的 Bixby 虛擬語音助理,至今還沒有出現在手機中。根據華爾街日報的最新報導,原本延遲到 5 月下旬推出 Bixby 語音助理再次延期,預計於 6 月下旬發表。據了解,Bixby 延期的原因是在理解英文方面有缺陷。2016 年秋季以來,三星可以說是噩耗不斷,先是為了 Galaxy Note 7 的「爆炸門」焦頭爛額,結果手機爆炸的原因尚未釐清,洗衣機又炸了;隨後,三星的實際掌控者李在鎔又因涉嫌行賄鋃鐺入獄。Bixby 發表之前,三星曾對外高調宣稱,Bixby 支援的應用程式幾乎可以完成任何任務,即使用戶提供的訊息不完整,也能夠理解用戶的意圖。當外界熱切期待 Bixby 和 Galaxy S8 一同發表時,前者一再延期的腳本就已提前寫好了,因為三星將期望值設得太高了。Google 和微軟的產品經理談論機器人和語音助理時,不只一次提到「期望」這個詞彙。當大眾認為,智慧助理和機器人應該擁有科幻片中對話機器人那樣的智慧時,如何設定合理的期望值,是企業產品成功的關鍵。聽產品經理描述,或看別人跟機器人互動,你可能會覺得聊天軟體和語音互動非常簡單,但當用戶自己使用這類產品時,卻往往會因為自己表達錯誤或產品的設計缺陷而陷入麻煩。人們才剛剛開始適應語音互動,這市場仍在迅速成長,不斷有新競爭者加入,比如三星 Bixby 以及 Andy Rubin 剛推出的 Essential Home。以 Facebook Messenger 或 Siri 為例,如果用戶和語音助理對話時抱著能夠平等對話的希望,結果往往會因為助理功能匱乏而感到失望。達不到官方承諾的產品表現讓用戶感到不滿。而三星在 Note 7 被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禁止使用後,實在沒必要再給自己設下如此高的預期。Bixby 產品設計有缺陷,發表時間也延遲了,但三星仍對外宣稱這款虛擬助理有多優秀,刺激消費者的渴望,給人一種一旦 Bixby 最終面市將更強大的印象。此外,三星還宣稱 Bixby 將適配所有家用電器,而不僅限於手機。在描繪如此宏偉的藍圖後,三星究竟會帶來驚喜,還是讓用戶更失望呢?我們拭目以待。(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三星)
永豐金控旗下永豐銀行日前與國立成功大學、AI 領導廠商 NVIDIA 宣布合作,導入大數據及 AI 深度學習,結合大學研發能量及人才培育,目標推動數位轉型,打造金融 AI 科技中心,開創金融發展的新契機。永豐 AI 科技中心 首創金融大數據與深度學習平台永豐金控表示,全台首座「永豐 AI 科技中心」是 NVIDIA 的 GPU family group 晶片與台灣金融業唯一合作案。永豐建立 GPU 硬體 Backbone,結合成大在應用端的開放型 API,並透過大數據分析、深度學習與金融產業 know-how,能提供安全且開放的平台,發展金融 AI 應用。初期主要發展信用風險評估與預警系統、財富管理資產配置及客戶服務,包括 KYC(Know Your Customer)、洗錢防制等,經由 AI 科技應用,能強化風險管理及營運效率,提升競爭力。永豐與成大合作 打造「未來智慧工場 Atelier Future」永豐攜手國立成功大學,投入 1.2 億元進行為期 3 年的產學合作,以舊圖書館為基地,建立 Atelier Future 未來智慧生活實驗場。希望藉由成大近三萬人的校園場域,結合各項智慧生活應用,激發創新研發能量,培育人才、發展 AI 金融科技,開創未來的金融服務(Future Banking)。成大校長蘇慧貞表示,「成大與永豐的產學合作,希望有效促成校園裡師生共創機能,藉由研究發展,重新定義未來生活,落實屬於這個城市、台灣以及世界的各種想像。」產學合作 3 年期間,永豐將提供每年 100 名學生的獎助學金,並以開放方式促進異業結盟,期許成為創新金融服務的核心平台、培訓企業所需的 AI-FinTech 人才。NVIDIA 深度學習核心 驅動 AI 智慧世代全球AI科技領導廠商 NVI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