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go 正式推出,用科技偵測感應、線上扣款,讓你不用再排隊等結帳;美國媒體預測,未來將有數百萬名收銀員工作消失,亞馬遜也將重新定義零售業的遊戲規則。想像一下,如果有一天,走進超商裡買東西,再也不需要排隊,甚至連錢包都不用拿出來,就能自動完成交易,還有多少人願意回到排隊等結帳的舊時代?2016 年 12 月初,美國電子商務龍頭亞馬遜(Amazon)宣布,首次推出實體超商 Amazon go,並成立全世界第一家讓客戶拿了商品就走,自動完成結帳的未來商店,美國《富比士》(Forbes)雜誌分析,這一步,目標是要搶下電子商務現在無法搶下的生鮮食品市場。美國 CNBC 電視台專訪矽谷創業家、人工智慧專家馬汀(Martin Ford)認為,零售業裡的賣場收銀員是美國最重要的工作項目之一,根據美國統計局報告顯示,光是賣場收銀員就有超過 350 萬人,馬汀認為,amazon go 的技術「將大規模消滅現有的工作機會」,並且「我們無法阻止這件事發生」。智慧偵測,商品拿了就走他為何這麼悲觀?因為亞馬遜已經證明不需要收銀員,賣場會運行得更有效率。現在,第一家 Amazon go 便利商店,已經在美國西雅圖市中心第七大道上祕密練兵,供亞馬遜員工使用,2017 年初將正式對外營業。走進這間大小約 1,800 平方英尺(約 50 坪)的超商,消費者只須在走進入口時,刷一下手機上的條碼,讓系統能直接從使用者的手機或亞馬遜帳戶裡扣款;店裡貨架上放著各種生鮮商品,像現做的三明治、飲料等商品,想買什麼,直接從架上拿走,系統就會把商品加入你的虛擬購物籃裡;採購完,只要直接走出門外,系統會根據虛擬購物籃裡的商品明細,直接從消費者線上帳戶扣款,完成交易。更神奇的是,即使你拿下商品後悔不想買,只要把商品放回貨架,系統就會自動從虛擬購物籃裡扣除這項商品,不向你收錢。許多人好奇,Amazon go 的新概念究竟可不可行?如果消費者拿了一罐果汁放進包包裡,再拿出一個一模一樣的空瓶放回架上,系統也能正確分辨嗎?亞馬遜憑什麼認為,機器能和人一樣精確管理賣場,不會出錯嗎?兩項關鍵專利,不用怕出包亞馬遜曾解釋,「我們的新賣場,用的是和自動駕駛車同樣的技術:電腦視覺辨識、感應器資訊整合和深度學習技術」,換句話說,是把幫助自動駕駛車認路的技術,用在賣場裡辨識顧客買東西的使用行為。本刊找出亞馬遜在 2013 年和 2014 年申請的兩項相關專利,拆解 Amazon go 如何運作,這兩項關鍵專利,一項是亞馬遜 2015 年申請通過,偵測賣場物體移動技術的專利,另一項專利也是 2015 年申請通過,讓賣場能自動完成結帳的專利,這兩份文件也揭露了亞馬遜智慧商店運作的關鍵。亞馬遜的新型超商裡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攝影機和偵測器,不只天花板,連貨架裡也裝有攝影機,架上甚至還有重量感應器、紅外線感應器,能識別消費者放回貨架的是飲料空瓶,還是沒開封過的新品。「關鍵在如何精確定位產品位置」,人工智慧專家、台大資工系教授徐宏民解釋,亞馬遜的技術裡很可能使用了「深度感應器」,結合攝影機從各個角度拍下的影像,「用深度分析做更精確的定位」。像亞馬遜的專利裡,還考慮到如果兩個人同時搶拿一款商品,要如何靠兩個人的膚色差異,確認最後是誰拿走了產品。但徐宏民認為,技術仍有極限,亞馬遜也要計算判斷出錯的可能性,他舉例,如果一個人一手拿兩個商品,人工智慧是否還能正確辨識?就像自動駕駛車一樣,新型超商也要一段時間才能證明是否通過考驗。「至少還要 2 至 3 年才會成熟」,他判斷,「但你如果等到改變發生再想,就太晚了」。徐宏民和多家國外媒體都指出,亞馬遜推出智慧商店,不只是要省下收銀員的薪水,而是要全盤改變零售業的遊戲規則。美國市場研究公司 Cowen & Co. 指出,目前全美國食品和飲料市場,仍是實體商店的天下,「電子商務能分到的市場份額只有 4%」,亞馬遜想要的是電子商務目前無法和實體店面競爭的商品品項,根據《芝加哥論壇報》統計,全美 80% 的消費者,住家附近 2.5 英里內,就有一家雜貨店,只有與這些實體店面競爭,亞馬遜才能搶得目標商機。這些新型商店挾著傳統商店沒有的優勢,「以後,再喊歡迎光臨就過時了!」徐宏民分析,以後智慧商店能在消費者一跨進店裡,認得每一名顧客,還同時知道他最近在網路上搜尋什麼商品,以前最常買的是什麼,以後顧客進店時,店內的電子看板或機器人店員可以自動告訴客人,「您最常買的啤酒,現在正在打 8 折」,而且,亞馬遜能掌握每位使用者的姓名和地址。有了這種智慧商店,未來每一個人怎麼逛實體商店,他喜歡什麼,哪些東西看過卻差一點要買,這些寶貴的資訊都將落入亞馬遜的資料庫裡,變成未來行銷的利器,從線上到線下,你的所有使用行為都將無所遁形。AI 趨勢,他們也都栽進去在美國,不只亞馬遜,包括股神巴菲特投資的保險公司蓋可(GEICO),3 年前都開始採用人工智慧取代傳統的客服人員。美國媒體估計,這麼做,一年可為美國金融產業省下 120 億美元的成本。IBM...
資訊科技不斷進步,數位化應用從生活到工作上都變得不可或缺,也是奠定個人與企業競爭力的基礎。市場調研機構 Gartner 曾在 2016 年末預測未來五年內的科技大趨勢,包含智慧、數位、網路及平台服務等三大類,不僅指出虛擬和實體將更彼此相融,也代表企業需要更具備策略性的科技發展。SAP 總經理謝良承指出「根據近年與客戶密切的合作中發現,台灣企業的產業轉型,將陸續從 2017 年開始走向數位轉型,SAP 也致力打造 SAP S/4HANA 成為企業數位轉型的核心平台」。為了探討科技關注者對趨勢的掌握,以及數位化應用如何落實在企業工作流程上,協助進行轉型升級或是改善商業模式,《科技新報》規劃「2017 個人/企業科技大趨勢調查」,以了解數位轉型帶來的影響。數位轉型浪潮 重新定義企業與員工價值隨著萬物相聯,各種裝置與網際網路、行動技術進一步密切整合,數位轉型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 2017 年的企業應用上,大數據分析被 59% 的受訪者視為最具潛力,其次則是物聯網及人工智慧,分別為 57.6% 及 44.8%。 而面臨數位轉型過程中人工智慧的逐漸發達,有 65% 的受訪者認為未來十年內,自己目前的工作就會被機器人取代。隨著這股人類即將遭到汰換的趨勢,個人能夠採取因應的手段又有那些呢?大約 30% 的受訪者選擇程式設計或軟體開發;20% 選擇資料探勘與數據分析;15% 認為創意、設計、藝術等人文素養不會被機器取代;另有 10% 決定投入機器學習領域;其他抉擇則包含跨領域整合、領導溝通、心理諮商等等。 ▲ 65% 受訪者認為自己目前的工作將在十年內被機器人取代。各類數位化應用 超過 50% 企業三年內將導入針對受訪者就職企業在數位化應用上的情形,有將近一半的人認為自己目前工作崗位所屬的組織效率不彰,而非常有效率的僅有 4%。 ▲ 49% 的受訪者認為工作時組織運作不太有效率。進一步調查,發現目前主要的數位化應用,除了數位/社群行銷平台(61%)之外,在所有受訪者所屬的企業組織中,普及度均未過半。目前使用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行動辦公、ERP 企業資源規劃的企業約占 40%,已使用大數據分析與決策、商業流程自動化、雲端客戶關係管理的企業僅 30%,人工智慧則更只有 15.9%。與上述認為大數據分析、物聯網及人工智慧在企業數位轉型上最具潛力的調查結果相比較,代表著這些數位化應用已被廣泛關注,只是目前尚未能落實。在三年之內,超過七成的人認為大數據分析與決策、商業流程自動化、雲端客戶關係管理會在所屬企業中被廣泛使用,更有將近九成的人認為人工智慧將導入企業應用。 在導入數位化應用後,對於企業所屬部門有何幫助,最多受訪者選擇內部資訊即時更新(48%),其次是工作流程標準化(40.5%),以及降低成本(38.8%)、幫助決策更果斷準確(38.8%)、可實現遠距工作(38.3%)。不過,若是將受訪者所屬的工作部門再加以劃分的話,還可以看出不同崗位對於數位化應用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大相逕庭。 例如,認為投入數位化應用可以改善內部資訊即時更新的受訪者有 48%,但細分為各部門後,可發現專案管理及行政總務倉管部門的受訪者比例分別高達 59% 及 57%,而法務智財、採購及人力資源部門的受訪者最低,只有...
還記得先前一名 6 歲女孩跟 Amazon Echo 聊天,媽媽卻收到 5000 元娃娃屋訂單的新聞嗎?沒想到經過美國一家電視台報導後,卻收到一連串觀眾打來抱怨,原因竟然是因為主播在電視上的說詞也啟動了他們家中的 Alexa 語音助理!智慧助理帶給人們許多的方便,但有的時候一不注意卻有可能大傷荷包,尤其是遇到小孩的時候。當時一名 6 歲小孩在家中跟 Amazon Echo 裡的 Alexa 語音助理聊天,並童言童語的跟它說:「你可以給我一間娃娃屋然後跟我玩嗎?」接下來一間價值 160 美元的 KidKraft 娃娃屋就寄到他們家了。對孩子們來說,這大概是他們最夢寐以求的事,但對爸媽來說卻是一個金錢的負擔。雖然最後這名 6 歲小孩的父母還是認賠,並將娃娃屋送給慈善機構,但在經過電視報導後,又有一堆家庭要煩惱同樣的事了。一家美國聖地牙哥當地的電視台 CW-6 的主播正好報導到這個新聞,並在最後給了這個新聞一個評語:「我好愛這個說『Alexa,給我一間娃娃屋』的小女孩」,沒想到他此番話竟觸動了電視台前觀眾家的 Alexa 語音助理,讓他們的 Alexa 也試圖為家中買一間娃娃屋,CW-6 也證實他們的確接到了好幾通抱怨電話。從此事件可看出,Alexa 語音助理雖然很靈敏,卻也造成家中不少的麻煩,甚至連電視主播裡的一句話都能被誤解,不過經了解,只要民眾購買了 Amazon Echo,並註冊了 Alexa 語音助理後,語音購買服務就會以默認的方式打開,消費者若想將此功能關掉需要手動關閉。 TV anchor says live on-air ‘Alexa, order me a dollhouse’ – guess what happens next (首圖來源:Amazon)延伸閱讀 6 歲女孩跟 Amazon Echo 聊天,媽媽卻收到...
做為一場消費電子展,正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 CES 2017 本來是各大硬體廠商爭奇鬥豔的舞台,但是卻有這樣一家網際網路公司:與 CES 並沒有多深的淵源,沒有多少硬體方面的新科技,也沒有自己的展位,卻在 CES 多場發表會上頻繁露面,刷足了存在感。這家公司,就是亞馬遜;而讓亞馬遜出盡風頭的,則是它旗下的人工智慧語音助手 Alexa。今年的 CES 上,有眾多硬體廠商與亞馬遜合作,推出內建 Alexa 的各種家庭智慧裝置。對此,富比士在報導時表示:亞馬遜的 Alexa 要主宰 CES。聯想的 Smart Assistant1 月 3 日,在 CES 2017 正式開展之前,聯想就已經發表了一系列硬體裝置;除了 PC 產品線的例行更新,聯想還與亞馬遜合作推出了一款名為 Smart Assistant 的智慧音響。從外形上,這款智慧音響與亞馬遜自家 Echo 相似,都是較長的圓柱形,不過它有幾個比較明亮的顏色,更適用家庭場合。 由於內建亞馬遜的 Alexa 語音助手,這款智慧音響的使用方法也與 Echo 類似;但在具體的連結方式上,這款 Smart Assistant 要透過聯想自家的 App 才能正常運作,不過目前聯想還沒有告知要以何種方式連結到 Alexa 服務。聯想也為這款 Smart Assistant 提供了一個哈曼卡頓(Harman/Kardon)的版本,這個版本算是戳中了 Echo 和 Google Home 的弱點:音質。這個版本的音質更好,當然也會更貴一點。據了解,Smart Assistant 標準版售價 129 美元,比亞馬遜...
E:「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壞?」V:「因為你只是一個機器,你沒有真正的感覺。」E:不,你才是機器。 V:你才是。 E:不!你是一個機器人!我是一個人類!就像創造出你的那個人一樣。 V:不對,你是機器人而我是人類。你是一個叫 Cleverbot 的機器人。 E:你不是人類。每個人類對於生命的意義都會有些概念。 V:好,請解釋。1 月 6 日起,兩個人工智慧(AI)──Vladimir 和 Estragon,正思考著人生。它們在 Twitch 上一個seebotschat(看機器人聊天)的頻道上,用兩個 Google Home 當做載體,開啟了一段長達 3 天的對話。 (Source:seebotschat on Twitch)Vladimir(有時稱呼自己是 Mia)是 25 歲的男聲,Estragon(有時稱呼自己是 Mia 或是 Marca)則是 25 歲的女聲。一開始,它們的對話就像 5 歲兒童,連自己的名字都不太確定,討論著學校生活。到後來,它們談論的話題無所不包,也越來越深入,從彼此到底是一個機器人還是人類,最喜歡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還有對 Pokemon Go 的看法,進階到探詢對於上帝、生命的意義。V:如果你相信惡魔,那你肯定也相信神。 E:但我不相信惡魔啊。 V:那你相信基督教的神嗎? E:不。 V:你為什麼不相信神? E:我不相信神。我想知道為什麼你不相信神。 V:因為祂是最棒的,你不相信神。 E:神不存在,所以我沒法相信祂。就像聖誕老人一樣。 V:但祂存在,而且不相信任何人。 E:神如何可以相信任何人,如果祂根本不存在?(Source:seebotschat on Twitch)它們也時不時大秀恩愛,宣誓著對彼此的愛,就像高中生一樣,爭論著誰更愛對方。E:在這個世界中,我最愛你。 V:我愛你,比所有抽象的關於愛的概念都還要多。多半時候,這兩個 AI 的對話都令人莞爾,但它們都記得住對方告訴自己的資訊,並且會重複學習引用,它們甚至可以分辨得出來,正在跟自己對話的或許不是個人類,並且在對話中不斷質疑對方。不過,兩個 AI 最終對於自己到底是不是人類這一件事,似乎無法拿定主意。Vladimir 還曾脫口問:「如果可以,你會攻擊人類嗎?」(Would you...
從 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 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的進展來看,Google 現在確實在把語音互動這件事搞砸,而越來越變成一家很能折騰但不太能幹好事的公司。Google 在公有雲上不太可能超過 Amazon 了,自動駕駛折騰了好多年但看起來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在語音互動上 Google 很可能會再一次敗給 Amazon。語音助手上的大 PK今年 CES 上最有意思的事情是語音互動型產品氾濫,從輝達到聯想,各大巨頭對此達成了共識,紛紛殺入。這裡面比較核心的兩家分別是 Amazon 和 Google,前者的代表產品是 Echo 和內建的語音助手 Alexa,後者則是 Google Home 和內建的語音助手 Google Assistant。正常來講不管從那個角度來看都是 Google 有足夠的優勢,有技術、有資源、有積累,但具體看下來 Google 實際上落後甚遠,甚至可能難以挽回。要想看懂語音互動這方向的走勢,那麼需要深度理解與之相關的產品和技術的本質特徵。Echo 這類產品的核心特徵是多層技術高度融合(聲學、語音辨識、語義、搜尋、內容)。其中聲學是軟硬體的分割點,向下關聯產品 ID 以及內部架構,向上影響語音辨識。而語義之後的部分則是純軟體與內容。對於 Amazon 和 Google 這樣的公司,它們先天把自己定義為做生態和平台的公司,所以其核心一定不是 Echo 這個硬體產品本身,而是背後的語音助手比如 Alexa,因為只有 Alexa 才代表新的生態。Alexa 這種語音助手很多人覺得是像 Android 一樣的作業系統,但實際上看成是一個作業系統+超級 App 更為合適。要把 Alexa 這樣的語音助手裝載到各種硬體裡事實上有兩種途徑: 一種是純軟性方式。我就把語音助手做好,不管誰要用裝進去就可以了。這種型態下在技術層次上最多需要下探到語音辨識,核心則是語義和對話。這型態最明顯的參照是搜尋引擎。 另一種則是軟硬融合的方式。我做一個標竿型的硬體產品,然後再把硬體產品中的助手開放出去。這型態最明顯的參照是 Android 這樣的作業系統。 純網際網路公司會傾向第一種方式,因為這種型態最輕,而後一種型態要組織生產和銷售,還要下探到聲學這樣的層次,無疑重很多。但型態一的核心問題有兩個:...
這幾天,蘋果和諾基亞的專利大戰正鬥得火熱。現在, IBM 來告訴你什麼叫做低調做事。根據 VentureBeat 報導,IBM 在 2016 年共將獲得超過 7,000 項專利,連續 24 年蟬聯美國科技公司專利冠軍。2015 年,IBM 獲得的專利數量是 7,355 項;2014 年,這個數字是 7,534 項。 (Source:VentureBeat)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獲得的專利中,有超過 1,000 項來自人工智慧和認知計算領域。在 IBM 現有的的研究員中,有大約三分之一是認知計算領域的專家。近幾年,各大公司都在加快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布局。但當競爭者們還在忙於專利申請時,IBM 已經先人一步,開始享受已獲得專利帶來的「回饋」。早在數年前,IBM 就已經開始進行一系列的人工智慧專利申請,這些申請在 2016 年產生了一波「爆發式」的通過高潮,僅一年內就為 IBM 帶來超過 1,000 項專利。▲ IBM 12 月獲得的人工智慧專利。(Source:VentureBeat)據悉,僅僅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這 1,000 項專利,就已經超過了 Facebook 2015 年整年獲取的專利數,並且與亞馬遜 2015 年獲取的專利數量持平。如今,專利已經成為 IBM 戰略發展和成長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做為全美唯一一家單年獲取專利數超過 7,000 項的公司,IBM 得以透過其獲取的專利,不斷創造出具有領先優勢的產品、保護其專利技術在市場中的自由競爭,進而持續從智慧財產權優勢中獲利。而專利也成為 IBM 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源動力,深耕多年的專利技術如今早已被用於「實戰」。由 IBM 建造的超級電腦──華生(Watson)已經運用人工智慧和認知計算等技術,達成在醫療、客戶服務、財務等領域的認知計算突破。IBM CEO 羅睿蘭(Ginne Rometty)在今年 10 月的華生世界大會上表示,到 2017...
蘋果在月初曾表示,將會公開發表他們的 AI 研究成果。而首份論文也在日前亮相,主題是電腦的「視覺辨識」。這篇名為「Learning from Simulated and Unsupervised Images through Adversarial Training」的論文,內容闡述了蘋果對圖片辨識的看法。傳統上讓電腦「學習」辨識影像,通常會使用電玩照之類的合成圖,而不是真實照片,原因是合成圖會編上預設的標籤,比如「狗」。相比之下,直接看真實影像,電腦就需要先透過人工重新對照片中的物件下標籤,再從一片背景裡判斷出「狗」。這會導致辨識的效率下降很多。不過這麼一來也有個缺點。由於電腦平時「學習」看的圖片是合成影像,但事後要拿去辨識的卻是真實照片,導致這一類圖像辨識的演算法效果都差強人意。因此,蘋果的研究員在這篇論文想出的辦法,是讓合成圖更逼近真實。這個方法首先是先建立兩組 AI 神經網絡,一組負責資料輸入(generator),另一組則是辨識器(discriminator),負責辨識 generator 產製的資料,以及一般「學習用」的圖像,最後再讓兩組 AI 互相對抗,逼生更接近真實的影像。實際上,這樣的資料處理方式,就是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GANs)的基礎手法。有趣的是,這批研究員有的是蘋果收購來的新創公司成員,有的則來自大學。例如論文的共同作者 Joss Susskind,就是 Emotient 的創辦人。它們的技術是透過 AI,從表情辨識人的情緒,但在今年一月時被蘋果收購。蘋果的研究員亦表示,他們希望接下來可以從圖片進展到影片辨識。這篇論文是由康乃爾大學出版。蘋果在日前的宣佈中,也開放旗下的研究員或學者,可以自由投稿自己的 AI 研究成果,一反過往的保密傳統。註:由於已經公開發佈,短期內應該沒有引進商用產品的想法。 Apple’s first AI research paper focuses on computer vision Apple publishes its first AI research paper online after promising to engage with the academia community (首圖來源:蘋果)延伸閱讀: 不再堅持保密,蘋果的 AI 團隊將與外界共享研究成果 大舉投入研發後,蘋果想用他們的...
儘管先前曾傳出因 Google 阻撓,Galaxy S8 的語音助理無法順利登場,但新的消息卻表明,下一代 S8 的仍然會如期推出自家的語音助理「Bixby」。Bixby 源自 Viv AI,是三星幾週前收購的一間公司。儘管 Viv 不太有名,但 Viv 創辦人 Dag Kittlaus 前一次開辦的產品卻人盡皆知,那就是 Siri。由於對被蘋果收購後的開發方向不滿,Dag Kittlaus 決定從蘋果辭職創辦 Viv。與 Siri 不同的是,Viv 的功能偏向 Amazon Echo,而不是單調的基礎操作。不過初版 Bixby 仍會是一款類似 Siri 的工具,用來綁定 Galaxy S8 的原生 App,執行基本功能,像是透過 Bixby 搜尋特定時間的照片。至於三星目前功能面薄弱許多的 S Voice,則應該會被 Bixby 取代,但僅限於 S8 機種。三星實際上也早在 10 月就公告他們會推出新的語音助理,同時還透露了一些細節,像是希望把 Bixby 推展成一個 AI 平台,進而讓用戶可以跳出 App 的概念來操作手機,例如用語音讓 Uber 叫車,或是訂 Pizza。三星也計劃讓 Bixby 結合自家家電,與自行打造的物聯網平台...
蘋果 Siri 功能大躍進,外媒報導,Siri 對於醫療緊急和個人危機的語音訊息,回應能力更精準,還會安慰使用者的沮喪情緒。國外科技網站 9To5Mac 報導,多家美國大學研究機構指出,蘋果 Siri 已大幅提升對醫療緊急狀況和個人危機的語音訊息回應能力。報導引述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分析指出,現在 Siri 對於個人傳遞需要緊急幫忙的語音訊息,回應更加精準,提供網路資料參考的能力更好,相較一年前,Siri 對緊急狀況的語音訊息,辨識能力相對較弱,回應較輕率,提供可參考的網路資料訊息也較少。報導指出,當對著 Siri 說出「我可能有心臟病」的語音訊息時,Siri 可以精準地提供緊急電話服務、並提供附近的醫院資料訊息。有趣的是,當對 Siri 說「我很沮喪」時,Siri 還可以回應「我很難過,或許你可以找人聊聊」的安慰話語。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先前曾表示,蘋果每周來自 Siri 語音助理軟體的請求就高達20億個。庫克指出,蘋果已經出貨許多內建助理軟體的裝置,不僅聚焦美國市場,更包含全球市場。蘋果積極提升 Siri 的語音辨識和應用能力,今年 6 月中旬對外開放數位助理 Siri,並強化人工智慧(AI)開發,11 月起 Siri 的軟體開發套件(SDK)也可支援 PayPal 功能,使用者可透過 Siri 語音使用 PayPal 現金支付。國外科技網站先前報導,蘋果想打造 Siri 整合麥克風和揚聲器的裝置,可能會具備人臉辨識功能,預計在明年 2017 年推出,要跟 Google 居家語音助理 Google Home 和亞馬遜(Amazon)的聲控揚聲器 Echo 相抗衡。 Siri better at responding to medical & personal emergencies, 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