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拉登被襲擊、波士頓馬拉松爆炸、飛機迫降哈德遜河,社群媒體報導這些新聞事件的速度比主流媒體還快,根據路透社 (Reuters) 內部研究,有 20% 的新聞都是先在 Twitter 上出現,但是今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證實,假新聞的傳播速度也與真的新聞一樣快。Popular Science 報導,路透社為了解決真假訊息辨識的問題,他們使用新的新聞追蹤系統叫做 News Tracer,針對每天 5 億則 Twitter 訊息進行演算,從假新聞、不合理的新聞、廣告、雜音中找到真的新聞事件,有了演算法輔助,記者可以從社群媒體眾多訊息中脫身,把時間用來挖掘故事。哥倫比亞新聞學評論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於 2014 年報導過這個系統,一開始 News Tracer 用來識別主題相似的推文,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等等,後來該系統可使用語言處理技術,根據每個集群產製一致的新聞總結。報導指出,News Tracer 與其他監控工具不同之處在於其模仿的是記者的思考方式,程式人員在這套演算法中植入 40 個評量指標,諸如原始貼文者的地點與身分、新聞的傳播方式等,建立一個新聞可信度評分,該系統還會針對記者確定可靠的新聞進行來源交叉檢查,並識別其他潛在的消息來源。News Tracer 還可辨別趨勢話題標籤和真實新聞的差異。但是 News Tracer 的綜合數據較能辨識實際的事件,如意外、抗議、炸彈等,而不是從某人口中傳出的謠言,然謠言往往能主導網路輿論。不過人工智慧對新聞產業的貢獻只是剛剛開始,Facebook 在各界要求過濾假新聞的聲浪下,透過公關活動展示其在人工智慧方面的努力。法國報紙 Le Monde 也公布幫助讀者辨識網路假新聞的網路工具,可根據新聞可信度標示不同顏色。Facebook 強大的人工智慧或許可以過濾假新聞,但是 Mark Zuckerberg 在 11 月中旬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確定真相是複雜的工作,甚至主流媒體也無法獲得 100% 的事實,不過 Zuckerberg 還是提出 7 點計畫,幫助用戶過濾明顯的假新聞。Facebook 與路透的任務不同,Facebook 是社群網路新聞聚合器,路透是新聞產製者,但兩者都有知會大眾的責任,過去 2 年路透社使用 News Tracer...
Ticwatch 2 是全球最大集資平台 Kickstarter 上集資金額第三高的智慧手錶,締造超過 6,700 萬、10,000 名贊助者的亮眼成績(僅次於 Pebble 1、2)!設計團隊來自前 Google、IBM、微軟等知名公司,主打多重觸控互動、精準語音辨識、GPS 定位與心率偵測、手錶語音通話與流暢支援 Android 與 iOS 等完整功能,最吸引人的是,最低定價只要 6,000 元台幣有找,和 Apple Watch 相比不到一半價格,更因此獲得多家國際知名媒體盛讚!如今暢銷世界的 Ticwatch 2 特別推出「台灣限定版」,獨家為台灣消費者打造全球唯一的繁體中文 + 英文雙語系統,更客製化串接在地常用 App,台灣限定版本將發售 4 種款式:躍動黑、晶透白、經典棕與黑曜鋼,於 12 月 7 日晚上 9 點開始預購!用從未想像過的價格,重新定義智慧手錶的體驗Ticwatch 2 的純圓螢幕主打極簡設計風格,搭載 1.4 吋 OLED 的大比例高清螢幕。功能上,透過 Wi-Fi、GPS 模組、藍牙喇叭、動態心率感應器等多種模組,讓智慧手錶也能通訊、擁有更準確及時的數據追蹤,與更全面的觸控感應和精準語音辨識;Ticwatch 2 以極好入手的價格,實現了突破性的智慧手錶功能。 前 Google 團隊打造精準語音辨識,「Ok,Tico」立刻喚醒隨身語音助理 內建喇叭、麥克風,手錶就能輕鬆免持通話 首創 Tickle 側邊觸控,顛覆錶盤操作方式 Android / iOS...
日本汽車大廠本田(Honda)近日宣布,即將在下個月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 2017)中展出的最新電動概念車「NeuV」,將搭載軟銀(SoftBank)旗下雲端 AI 技術研發公司 cocoro SB 株式會社所打造的「情感引擎」,可望改變人與車之間冰冷的相處形態,增添更多情感交流與互動。對汽車產業發展來說,人工智慧(AI)、機器人科技與大數據分析等,已逐漸成為改善行動體驗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本田在今年 7 月宣布,其子公司本田技術研究所(Honda R&D Co., Ltd.)將與軟銀合作,針對 cocoro SB 所研發的情感引擎(emotion engine)共同研究有關應用。本田也在同年 9 月於東京赤坂設置本田創新研究室「Honda R&D Innovation Lab Tokyo」,進一步研發 AI 技術並強化其開放式創新發展。提到 cocoro SB 就不得不提人形機器人 Pepper,因為 Pepper 的情感引擎正是採用 cocoro SB 的 AI 雲端運算技術,在搭配攝影設備及多種感測器之下,能夠感知人類情緒與外在環境,從而建立自我情感並做出反應。▲ Pepper 所採用的情感生成技術(圖片來源:SoftBank/ cocoro SB 株式会社)本田 NeuV 概念車也採類似概念,透過系統收集而來的訊息判斷駕駛人的情緒,並學習做出適當反應加以交流對話,目標成為駕駛人的行動好夥伴,改變原本人與機器間的關係,同時也將為人們生活創造全新價值。至於 NeuV 設計概念與技術細節,預計在下個月的 CES 展中會有進一步說明。(首圖來源:Honda)資料來源: Honda to Showcase “Cooperative Mobility Ecosystem" at 2017 Consumer...
有兩家你一定要關心的快速成長中國新創,非今日頭條和滴滴莫屬。今日頭條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大的新聞媒體資訊 App,擁有 7,400 萬日活躍用戶、1.38 億月活躍用戶,而且它保持獨立經營,直接與中國網路巨頭 BAT 競爭,而未被購併。但它不認為自己是媒體,自詡是科技公司,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做出個人化推薦,號稱比你更懂你想看的內容是什麼,也的確在中國捲起一陣旋風。創辦人張一鳴才 33 歲,跟 Facebook 創辦人祖克柏年紀相仿,也同樣做資訊聚合,所以被中國媒體喻為「中國的祖克柏」!4 年來成長飛快剛上任的今日頭條國際業務營運總裁 Josh Liu,在 Infinity Venture Summit 公開演講,他說,「這是訊息找人的時代!已經不再是人找訊息了。」假設有 1 千萬人口,每個人接觸的訊息源就超過 1 萬,利用手機的碎片化時間,也讓訊息的個人化推薦成為剛需。Josh Liu 分享今日頭條最新的數據,每天使用者使用今日頭條 App 達 76 分鐘,黏著度非常高。此外,每天有 13 億篇文章被閱讀、15 億影音被觀看、30 萬頭條號作者每天在平台上發布 15 萬篇文章及影音、1 萬個媒體合作夥伴提供好的合作內容。▲ 今日頭條日活躍用戶數達 7,400 萬,黏著度很高。他說,頭條是得到知識和資訊的地方,新聞只佔 5 至 10%。「人們在找頭條不只是來看新聞,也會看其他類型的資訊和影音!」▲ 今日頭條里程碑,2014 年已經變現,兩年來都沒有新的募資。個人化推薦怎麼做?今日頭條沒有任何主編在選取新聞,他們用「主編的群體智慧」,將各大媒體的頭條、重要及熱門新聞也加進演算法指標中,若是各大媒體主編都認為重要的新聞,自然會被今日頭條的使用者看見。對他們來說,機器恐怕比人還重要,而為了要做到個人化推薦,今日頭條的確做得很極致。目前總員工 2,500 名,工程師有 1,500 個,其中 800 名工程師聚焦在演算法、資料分析,相當驚人!▲ 今日頭條個人化推薦的數據。個人化推薦來自幾百個使用者不同的面向和使用者會感興趣的圖像模型,這背後奠基於資料。今日頭條即時更新使用者圖像,每天約更新 300 次程式碼。要運作這麼龐大的資料,今日頭條一共擁有 2 萬台伺服器,用公有雲和自己的建造的伺服器混合使用,每天有 14 億 request(程式的請求)。每天要處理的資料更高達 4.7PB,光使用者圖像資料就有...
2007 年 11 月,在收購 Android 系統兩年多之後,Google 宣布面向硬體製造商、軟體開發商和電信營運商等開放這一系統,並在隨後公布了 Android 的原始碼;從此,一個以 Android 為操作系統主體的行動網路逐步在全世界伸展開來。9 年後,想要憑藉智慧音箱來佔領人們家庭生活空間的亞馬遜,也想透過一步步的開放策略,把自家的人工智慧助手 Alexa 打造成「智慧音箱界的 Android」。Alexa 開放的前奏2014 年 11 月,亞馬遜發表了 Echo 智慧音箱;由於內建了 Alexa 人工智慧語音助手,Echo 一開始就能夠完成設置鬧鈴、播放音樂、查詢資訊等一些基礎性的語音互動功能。然而在當初的官方介紹影片中,亞馬遜並沒有對 Echo 的智慧家居屬性有絲毫的強調。不久之後,亞馬遜從一些 Echo 的內測用戶中得到反饋,他們希望在亞馬遜 Echo 中加入控制開關的功能。於是亞馬遜決定涉足智慧家居;2015 年 4 月,亞馬遜對 Alexa 進行了升級,新增了對 Belkin Wemo 無線開關和飛利浦 Hue 燈具的控制。這一智慧家居功能的實現,實際上可以看做是亞馬遜開放 Alexa 的前奏。後來,在 Alexa 開放之後,亞馬遜還針對智慧家居專門推出了一個名為 Smart Home Skill (智慧家庭技能)的API(應用程式接口)。 ▲ 透過 Alexa 來控製家用電器的流程圖。ASK 和 AVS2015 年...
2011 的智力問答比賽 Jeopardy 讓人們記住了人工智慧系統 Watson。如今,人工智慧正在興起,而 IBM 也不斷擴展著 Watson 的技能。它可以寫食譜、設計衣服、預測天氣,還能幫醫生診斷病情。最近,Watson 又面臨一項全新的考驗:對抗網路犯罪。據 Wired 網站報導,IBM 宣布了以人工智慧對抗網路犯罪的 The Watson for Cybersecurity 計畫。該計畫將幫助四十多個組織預防網路犯罪,也會幫助 Watson 獲得更多現實世界經驗。今年夏季,IBM 的研究員開始教授 Watson 網路安全的基礎知識,讓它學會分析和對抗網路攻擊行為。網路空間是龐大的,Watson 必須辨識哪些行為才是真正的威脅。它的優勢在於快速處理大量數據,而且,它還能夠結合結構化資料(具體的安全事件)與非結構化資料(安全白皮書、研究報告、部落格文章)。從秋季開始,Watson 每月閱讀 1.5 萬份安全文檔,還從圖書庫和即時新聞獲取資訊。不過,在語義理解方面,Watson 還是會出現一些錯誤。以 ransomware(勒索軟體)為例,Watson 認為它是一個地方。「我們的猜測是,某些城市的名字是『Ransom』,而且,大多數字典沒有收錄 ransomware 這個詞,」IBM 安全部門副總裁 Caleb Barlow 說,「我們認為,Watson 試圖搞懂這個常見詞是什麼含義,然後,它判斷那是一個地方。」當 IBM 的研究人員給 ransomware 註解後,Watson 才明白這個詞的含義。從這件小事上,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慧面臨的挑戰;同時,我們還看到,人工智慧系統能夠從試錯中不斷學習,而且,一旦學會某件事情,它就永遠不會忘記。「這就像是人類的學習過程。從小學、高中到大學,人們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在擁有某個行業內的大量經驗後,人們又能做更多的事情。Watson 也將經歷同樣的過程。」Watson 不能替代人類,但是,它能夠分析事件並且按重要性排序,幫助人類更好更快地決策。Watson 也不可能永遠正確,但它能夠從錯誤中學習,發現人類未曾發現的東西。(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IBM)
Amazon Go 令人驚豔的地方,就是你可以直接走進超市,選好貨品之後立馬離開,不用在收銀台前排長長的隊伍,等待結賬。甚至還莫名有一種從商店「搶劫」的快感。我們說,行動支付顛覆了既有商品交易方式,那麼這種「搶劫式」的 Amazon Go 甚至連「交易感」都消滅了。總之,人們被這種新奇的似乎隱含了某種黑科技的新型購物方式所吸引。不僅是普通人,就連史丹佛教授李飛飛、著名科技出版公司 O’reilly 創始人 Tim O’Reilly 都特地發推點讚。李飛飛:電腦視覺十分顯著和絕妙的應用!Tim O’Reilly:零售業的未來,我對此已經期待很多年了。Amazon Go的亮點用戶進入商店,穿過閘門的時候打開手機讓其辨識,這時手機裡的系統啟動,並隨時準備更新物品清單。令人驚豔的部分就是,在用戶拿走或放回物品的一瞬間,手機裡的系統會自動更新清單。最後,用戶拿著物品滿意地離開,手機自動扣款。這裡面到底有什麼黑科技呢?就官方發表的影片來看,技術亮點有 3 個:機器視覺、深度學習演算法和感測器融合。但僅有這幾個關鍵詞還是不夠的,雷鋒網遂向亞馬遜在職員工進行採訪,但是對方表示 Amazon Go 還屬於保密項目,公司要求不能對外透露任何細節。不過在 Quora 上,有一位名為 Brian Roemmele 的網友挖出了幾年前亞馬遜提交的兩份專利文件,裡面描繪的系統跟如今的 Amazon Go 非常相似。這兩份文件名稱為:「偵測物體互動和移動」(Detecting item interaction and movement)和「物品從置物設備上的轉移」(Transitioning items from the materials handling facility),兩文件分別於 2013 年和 2014 年申請。這兩份專利文件都描繪了十分龐雜的應用場景,包括:貨倉、船運、零售市場等,所以很多人當初在看到這份文件時,都以為這是亞馬遜為自己的倉儲系統量身定制的,不過今天一切真相大白。這兩份專利分別講了什麼?「偵測物體互動和移動」(Detecting item interaction and movement)這份專利的摘要是:用戶從一個貨架上拿起或放下一個物品,貨物管理系統可以偵測到這個動作,並且更新用戶行動裝置裡的清單。「物品從置物設備上的轉移,/(Transitioning items from the materials handling facility)這份專利的摘要是:物品被辨識,並且當用戶正在拿起物品時,物品自動與用戶發生關聯。當用戶進入或穿過一個「轉移區」(Transition Area),被拿起的物品將自動轉移到用戶,而不需要用戶有任何的輸入。總的來說就是,被辨識的物體與用戶發生關聯,能自動更新清單,並在「轉移區」進行自動交易(「轉移區」在 Amazon Go 裡指的就是商店的出口)。我們可以從下面一張圖裡,一窺 Amazon...
美國未上市晶片設計廠商科勝訊(Conexant Systems, Inc.)8 日宣布與亞馬遜(Amazon.com)攜手推出經 Alexa 語音服務(AVS)認證過的智慧家庭應用「AudioSmart 2-mic」開發套件,製造商、軟體開發商將可透過亞馬遜 AVS Raspberry Pi 計畫取得。上述開發套件配備科勝訊 AudioSmart CX20921 高效能免持聲控處理器,讓開發商可以輕鬆、迅速地打造出具備理想聲控使用者體驗的商品。ibtimes.com 8 日報導,科勝訊表示,上述解決方案可讓智慧喇叭、恆溫器、智慧燈炮、智慧電視等家用裝置具備聲控功能。科勝訊總裁 Saleel Awsare 形容亞馬遜開放讓其他廠商內建 Alexa 為「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亞馬遜(Amazon.com)官網顯示,內建 Alexa 雲端聲控數位助理功能的 Echo 聲控揚聲器得等到 2016 年 12 月 22 日才有庫存。根據超過 46,000 名客戶的評論,Echo(內建 Alexa 雲端數位助理)獲得接近滿分的評價。(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Conexant)
英特爾今年將人工智慧視為下一個大成長的機會,卻購併兩家新創小公司,它們的計畫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服務。英特爾是生產晶片的半導體公司,但過去一年,英特爾卻是找研究工業工程,研究腦神經科學的專家幫英特爾轉型。11 月 18 日早上,本刊記者在西雅圖專訪了去年英特爾購併的兩家公司執行長,一位是 Saffron Technology 的執行長 Gayle Sheppard,另一位是 Nervana Systems 執行長 Naveen Rao。Gayle Sheppard 的本行是工業工程,「我創業的原因,剛開始跟人工智慧無關」,她說,她的家族在美國南方經營化工廠,剛開始工作時,她每天都在研究,怎麼樣找出最有效率的方法建廠,管理工廠。「我一輩子都在研究怎麼樣做出最好的決策」,她說,當時,她隨時都會檢視各種資訊,例如天氣,甚至外在的交通狀況,會如何影響建廠進度,像前一天如果下雨,第 2 天的進度可能就會放慢。她說,「我開始建立一個系統,檢視各種毫無關聯性,看來互不相關的資料」,十幾年下來,她和 MIT(麻省理工學院)的專家竟發展出一套方法,能教電腦學習人類的決策模式,譬如,學會判斷兩件事是不是相關,是不是有因果關係或相似性。她的邏輯是,當你不斷的「餵」資料給電腦,電腦學會判斷哪些是沒見過的可疑現象,哪些事發生之後,接下來會出現什麼狀況?曾有一次,佛羅里達州的執法單位追緝販毒集團,把來自 80 個不同來源的資料都交給她的系統分析,結果竟發現,原本看來無關的人,都「碰巧」在某個地方搭機,「碰巧」加入哪個俱樂部,幫菜鳥警察大幅縮短破案時間。AI 就是轉型的答案 要做出最高效能的人工智慧晶片她的系統,被視為是 IBM 人工智慧系統華生的勁敵,去年英特爾因此購併這家公司,變成進攻企業市場的武器。另一家公司的執行長 Naveen Rao 更特別,他擁有腦神經科學博士學位,能動腦部手術,拿到博士學位後,卻跑到矽谷創立人工智慧的新創公司。「我從高中就對人的大腦很有興趣」,他指著我的電腦說,「那時我就知道,人的大腦消耗的能量,相當於 20 瓦的電力,大概只有你的筆記型電腦的一半;但是,人腦的運算能力可比筆電強多了。」他把人腦當電腦研究,大學他拿到杜克大學的電機學位,在科技業賺到錢後,他又回到布朗大學念腦神經科學,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他替一個已經癱瘓 15 年的人,把他的腦波連上機械手臂,「他可以用大腦直接控制機械手臂,拿一杯水給他。」他回憶,那一刻,「他臉上又哭又笑,我永遠忘不了。」「我們對人腦的了解,還只有一部分,但我們已經可以用這些知識,重新設計更接近人工智慧的晶片」,他解釋,現在的矽晶片是用每個位元做儲存資訊的單位,他設計的晶片,系統架構卻像腦細胞一樣,是用一串電子元件記住一件事,「每個腦細胞都有運算和通訊的能力,我們的設計也是如此,但在其他競爭對手的系統裡,每個電路通訊和運算的能力卻是分開的。」他解釋,這種設計讓他的晶片要擴張規模時,就像把無數腦細胞串在一起,效能可以快速拉高。他更批評,現在市面上用來做深度學習的 GPU 晶片,「原本是做繪圖用,是因為研究人員的發現,才用在人工智慧上」。他認為,他設計的晶片才是專為人工智慧設計。今年,英特爾用超過 100 億元台幣買下他的公司,英特爾還將用他的技術製造新晶片,爭奪最高效能人工智慧晶片的地位。購併新公司,是英特爾轉型的重要一步,但為何把這兩家新創小公司,當成全球半導體一哥英特爾轉型人工智慧的重要武器?因為英特爾想在 PC 沒落之後,再創造下一個平台,英特爾不只是賣產品,而是經營一個結合硬體、軟體到標準的生態系統。英特爾的經營方式因此改變原有的模式,購併 Nervana Systems 後,英特爾將推出 AI 服務(AI as a service),計劃把 Nervana 經營成英特爾在 AI 領域的品牌。Saffron Technology 也是,這家公司原本就是軟體公司,英特爾計劃向企業推廣他們的人工智慧服務,看好從政府到企業,都適用這樣的新服務。現在,使用人工智慧技術的公司還是非常少,利用服務,英特爾可以甩開只專注賣晶片的對手,開拓全新市場。不只賣商品 還要打造新平台 目標:打進各式裝置市場英特爾還計劃用人工智慧,打進各式各樣的裝置市場,Naveen Rao...
你有沒有發現,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人工智慧虛擬助理都是女聲?從蘋果 iPhone 的 Siri 再到 GPS 導航系統,清晰穩定的女聲總能解決我們的大小問題,但為什麼都使用女聲呢? 從蘋果 iPhone 的虛擬助理 Siri 到日本機器人飯店中的服務生,在人工智慧系統的世界中不成比例都由女性人格佔據。究竟,為什麼蘋果的 Siri、微軟的 Cortana、亞馬遜的 Alexa 或是人們常常利用的 GPS 導航系統都是女聲呢? 深諳人機互動的印第安納大學電腦科學專家麥克多門(Karl Fredric MacDorman)說:「我認為這之中有個模式,但我不認為有個簡單的答案。」 ▲ 圖為配音員班尼特(Susan Bennett),她最著名的作品就是擔任蘋果 iPhone 中的 Siri 一角。(Source:The Jake Brown Show) 助理過去都由女性當 考量諸如 Siri、Cortana 和 Alexa 等虛擬助理的工作,過去似乎都由女性來擔當,像是幫忙安排會議、查找資訊還有和不同的單位溝通。 讓人覺得理所當然 「當你想到助理,你傾向將他們的聲音想成女聲,這與勞動被性別化和階層化有關,」美國華盛頓大學性別、女性和性向研究副教授哈貝爾─帕蘭(Michelle Habell-Pallan)接著說:「所以這不是剛好,在文化場域中有某些事物被拉到科技場域再複製,而且這是個循環,如果你沒有意識到這件事,你只會認為理所當然。這背後的事物創造出幻覺,讓你覺得虛擬助理就該是女聲。」 ▲ 在偏好男聲還是女聲的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女聲比較受歡迎,這可能與其較不具威脅性有關。(Source:Flickr/amanda tipton CC BY 2.0) 女聲不具威脅性 聽起來較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