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0 12 月, 2024

科技新知 人工智慧

在幾天前舉行的發表會上,Google 一改以前的技術公司風格發表了 Pixel 手機、DayDream View VR 裝置、Google Home 等多款硬體設備。但發表會上,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反覆提到的一個概念是 Google Assistant 智慧語音助手。和蘋果的 Siri  一樣,Google Assistant 已經嵌入了 Google 的幾乎每一款新發表硬體和軟體產品。這種轉變的背景是 Google 面臨的競爭環境改變。Google,或者說它的母公司 Alphabet 目前是世界上市值第二高的公司,同時它也是搜尋、線上廣告、行動裝置等諸多領域的領頭羊。但 2015 年剛上任 Google CEO 的 Sundar Pichai 面臨的問題卻是,這家公司雖然在技術上遙遙領先於其他大公司,但當需要把技術應用到產品中時,Google 卻拿不出類似於蘋果和亞馬遜那樣的成績。在桌面時代靠搜尋引擎起家的 Google 在行動網路成為主流之前,靠 Android 系統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轉型,這讓 Google 成為了一家「行動優先」的公司。但現在的情況卻是,網路不僅是從桌面轉移到行動裝置上,而是轉移到多種螢幕上,甚至是沒有螢幕的裝置都開始接入網路。對這個趨勢反應最靈敏的是亞馬遜,這家公司在 2014 年推出了沒有螢幕的智慧語音音箱 Echo。當時很多人都認為 Amazon Echo 只是一個「雞肋」產品,因為看起來它的應用範圍實在是太小了。但現在,Echo 和它背後的智慧語音系統 Alexa 已經成了大公司們爭相模仿的對象,因為 Alexa 成為了很多家庭的智慧家居的控制者。於亞馬遜相比,Google 早就在語音辨識、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等技術領域取得領先地位。但 Google 唯一沒有做的就是像亞馬遜那樣早早地就把這些技術做成產品,讓它們去佔領消費者的家庭。或許是已經準備充分,或許是看到了對手們咄咄逼人的攻勢,Google...
GPU 大廠 NVIDIA ( 輝達 )  11 日宣布,將結合發那科 ( FANUC ) 、豐田汽車、 AeroSense 及千葉工業大學等合作辦,將運用  GPU  的深度學習與電腦視覺技術功能,進行自主機器人與無人機的開發,以推動人工智慧 ( AI ) 在工業等各大科技領域上的應用。根據 NVIDIA 表示,在本次的結盟合作當中, NVIDIA 將與  FANUC  共同開發 FIELD ( FANUC Intelligent Edge Link and Drive ) 系統。該系統將可透過人工智慧來提升機器人的生產力,並且為全球自動化工廠機器人帶來自主學習功能。而 FANUC  將透過一系列  NVIDIA 所設計生產的 GPU,以及深度學習軟體,使得 AI 人工智慧能夠運用在雲端、資料中心及嵌入式設備當中。NVIDI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對於與 FANUC 的合作表示,AI 人工智慧的時代正式來臨。透過 GPU 的深度學習功能,將可將激起新一波軟體學習與機器推理運算的浪潮。其中,最令人興奮的莫過於機器人能夠了解其週遭環境,並且進行與人類互動。NVIDIA 在此十分高興,能與全球自動化工廠與機器人領導業者  FANUC 共同打造智慧型機器,以造福人類的未來。此外,在 NVIDIA 與豐田汽車 (TOYOTA) 、 AeroSense  及千葉工業大學等企業與學術單位的合作上,則是透過這些單位運用 ...
Amazon Echo 是一款結合智慧人工助理 Alexa 的音響,具有高效的收音工程,可以讓用戶輕易以自然語音操作,連接到 Amazon 的各大平台與合作夥伴。不過,這款讓 Google、蘋果也起心動念的新型態裝置,一般用戶究竟用了它多少功能?根據 Experian 與 Creative Strategies 的調查,從 1,300 人抽樣來的 180 名 Amazon Echo 用戶,使用頻率最高的六個功能,依序為: 播放音樂 操控智慧電燈 計時 連接串流音樂服務 聽新聞 設定待購清單 不過,實際上 Echo 還有許多額外的功能,像是打電話,在 Amazon 上買東西,設行事曆,用 Uber 叫車或訂 Pizza,但使用頻率都不高。有趣的是,與 Siri 類似,用戶也可以讓 Echo 說笑話,而儘管有 60% 的用戶使用過這項功能,但之後再使用的比例卻不高。▲ Amazon Echo 最頻繁的使用方式。(Source:Experian)調查也比較了 Echo 的 Alexa 和 iOS、Android 的手機智慧助理的滿意度。Echo 儘管兩者皆勝,但只勝過 Google Now 3%,來到 95%。而與 Siri 相較,使用者顯然對 Echo 更滿意,因為...
10 月 5 日是賈伯斯 5 周年忌日,如果有機會的話,其實真的想問他喜歡現在的 iPhone 7 嗎?雖然人死不能復生,不過現有的科技技術革新了生死的概念,科技媒體 The Verge 近日用長文講述了一對創業好朋友的故事,來自俄羅斯的創業者 Kuyda 為了讓去世一年的朋友 Roman Mazurenoko 永生,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將後者做成了一個聊天 App。在 Kuyda 的印象裡,Roman 是個很棒的人,她和好友 Roman 在 2008 年認識,兩個人成為了好朋友並且一起從莫斯科來到舊金山創業,Roman 的創業項目是 Stampsy,一個用來做電子雜誌的工具,而 Kuyda 的公司 Luka 則是一家人工智慧公司。▲ 左一是 Roman,中間是 Kuyda。雖然早幾年 iPad 的出現讓電子雜誌生意看起來很有希望,但其實根本沒人看,所以對於 Roman 來說,創業真的給了他很大壓力,最困難的時候他還搬到跟 Kuyda 一起住,為了省錢。原本計劃著再次創業的 Roman 卻不幸地在一場車禍中喪生了,朋友們都在討論要怎麼來紀念這位好朋友,有人說要做成一本「咖啡桌書」(Coffee-table book,一種以照片、插圖為主的讀物),也有人說做成一個網站。而 Kuyda 在一次又一次重讀這些年來和 Roman 發的短訊之後,發現 Roman 說話和打字特有的習慣,而他不喜歡發 Facebook 和 Twitter,Instagram 上的照片不多,如今肉體也被火化了,Kuyda 決定以 Roman 的短訊為數據,做一個聊天機器人。Kuyda...
鴻海旗下的物流公司「準時達」(Jusda)與南韓 SK Holdings C&C 攜手,將成立合資企業,運用人工智慧(AI)和聊天機器人科技,搶食全球物流大餅。韓國先驅報 11 日報導,合資企業將於本月成立,針對全球市場提供物流「業務流程委外」(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服務,雙方從 2015 年開始討論合作事宜,如今終於定案。新公司將先鎖定中國市場,鴻海在當地有深厚布局;同時也會處理中韓電子商務業務、以及上海、香港、南韓的貨運、海關手續和倉務外包工作。合資企業將運用 SK Holdings C&C 的 AI 系統「April」和聊天機器人平台,與現場人員溝通、監督庫存,預測未來貨運量、做出最佳規畫。準時達則在亞洲、北美、歐洲有 45 個倉庫,並於四百多個國家提供陸海空貨運服務。鴻海和南韓 SK 集團關係密切,前年入股 SK 集團旗下的 SK C&C,SK 集團會長崔泰源也曾親自訪台拜會郭台銘。(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歐洲的銀行都在試圖找尋一些方式,幫助他們節省更多的錢以度過最近的不景氣。而荷蘭的 ING 銀行上周宣布了一個可以讓他們在未來省下近 9 億歐元的「數位轉換」計畫。而計畫的內容就是:先砍掉 5,800 名員工,未來再視情況讓另外 1,200 名員工轉職或是裁掉。不過,這個數位轉換計畫並不便宜。為了達到數位轉換的目的,ING 計劃在未來 5 年必需要投資 8 億歐元的經費在科技上,以實現銀行在資料、基礎架構以及工作流程上的標準化,以建立一個「數位化銀行平台」。大部分被裁撤掉的全職員工集中在比利時以及荷蘭,未來這些地區的風險管理、財務、人資以及 IT 人員將會集中管理。ING 位於比利時的分部目前有 1,200 名員工,預計將會砍到剩下 650 人。ING 的發言人Raymond Vermeulen 表示,ING 的客戶期望他們受到與 Netflix、Facebook、Spotify 等網路服務一般同等級的服務。因此公司必須做出選擇,結論是他們必需要用更少的人來達成這個目的。至於此舉可能會引起歐盟的不滿,他表示「政府的目標並不該是確保每一個員工都會永遠在原來的職位」,而是該「拯救財政系統,並且讓人民相信,他們所存在銀行裡面的錢是安全的。」之前有研究就指出,在富裕國家中,大約有 10% 的工作會有被自動化取代的風險。其中,工作內容越是具有重複性,越容易被機器勞工所取代。而銀行中像是出納、貸款等工作任務,將很有機會被電腦取代。很多銀行都推出了 App 服務,可以直接跳過與人類的接觸,直接服務客戶。除了 ING 之外,前兩周德國商業銀行也宣布,到 2020 年他們將會將銀行中 80% 的工作都數位化、自動化,最終將會裁掉 9,600 名員工。此外,蘇格蘭皇家銀行也將要發布一個線上的 AI 客服系統,這個客服系統可以根據客戶的語調來做出反應,此外,它還永遠都不需要休息,更不會要求超時津貼。 A big Dutch bank is replacing 5,800 people with machines, at a cost of...
美國科技評論家 Walt Mossberg(華特.莫斯伯格)日前在 The Verge 網站的專欄撰文評論《Why does Siri seem so dumb? (為什麼 Siri 這麼笨?)》,在他實際使用多年後,終於從蘋果口中獲得解答:「可能跟使用者問的問題有關。」人稱莫博士的莫斯伯格在專欄中寫道,比起絕大多數的使用者,他和 Siri 的關係最早可追遡回 2009 年,當時 Siri 還只是一間小公司的產品,而且還是在他協辦的一場活動中發表的,不久之後,蘋果併購了該公司,並在 2011 年 iPhone 4s 的發表會中讓 Siri 登台亮相,成為當時最引人注目的 A.I. 應用。許多年過去,Siri 從 iPhone、iPad 一路走進了 CarPlay 和 Apple TV,在今年也進駐了 macOS Sierra 作業系統,同時更讓 Siri 支援蘋果開發的 HomeKit,不論生活或工作,幾乎只要看得見蘋果 Logo 的地方就有 Siri 存在。經過這麼長時間的開發與進化,照理來說 Siri 應該要在 A.I. 人工智慧應用領域擁有不敗的地方,為什麼 Siri 還是這麼笨?莫博士在文章中表示,現在的 Siri 並沒有不好,它可以很方便的幫你撥打或接聽電話、幫你傳送文字訊息、幫你設定鬧鐘、行事曆、搜尋附近的餐廳、幫你叫車,結合 HomeKit...
還記得先前成功打敗圍棋天才李世乭的 AlphaGo 人工智慧系統嗎?當時,由 Google DeepMind 團隊所打造的 AlphaGo 向李世乭挑戰圍棋,最後人類不幸敗北,也顯見人工智慧逐漸壯大的能力實在讓人類不容小覷,而現在 DeepMind 又賦予了人工智慧新的能力,那就是讓它能從記憶中學習知識。DeepMind 原是一間專門研發人工智慧的公司,Google 後來相中其未來發展性,在 2014 年收購了 DeepMind 公司,最後成為 Alphabet 旗下的一員。而 DeepMind 發展人工智慧的腳步也沒有因為如此的變動而趨緩,接連研發能讓電腦有記憶、AlphaGo 等突破性技術,現在他們的人工智慧系統還能自動從其記憶中學習。人工智慧系統若能自動從其記憶中學習,這是一件非常具有突破性的事,因為這代表人工智慧系統能在人類未教導他們所有可行解決辦法的情況下,直接對其問題給予答覆。DeepMind 團隊表示,他們將此人工智慧系統命名為「可區分神經電腦(DNC)」,若給他們閱讀家譜、複雜的倫敦地鐵地圖等,它能夠基於曾經提供的數據,回答有關其物件關聯的複雜問題。舉例來說,如果提問者發問:「如果我從捷運龍山寺出發,搭乘藍線兩站,再轉搭紅線過 5 站,再轉搭咖啡線往動物園方向 5 站的話,那我的下車站是哪一站?」而這時,閱讀過台北捷運圖的 DNC 人工智慧系統就能馬上給你捷運萬芳醫院站的答案,對於更加複雜的倫敦地鐵更是無往不利,也能幫助旅客規畫出使通勤時間減少的路線。▲ DNC 透過記憶學習,並靠自己找答案。(Source:YouTube)此外,DNC 也能理解龐大且複雜的家譜,並回答出大家族中誰和誰之間的親戚關係。而這樣的新突破其實是建立在神經網路的概念,它能模仿人類思考的模式,也是對於想讓電腦透過記憶來學習找答案的一種非常好的機器學習應用。AlphaGo 在與李世乭對戰時,需要人類主動給予其超過 3,000 萬種的下棋方式,而若能將 DNC 的相關技術應用至 AlphaGo 上,將能讓它自行完成其他更加複雜的任務。而 DeepMind 團隊也表示 DNC 能夠組織一些相連的事實,在用這些事實去解決問題,也希望 DNC 的技術在未來電腦計算的領域上能有所突破。  DeepMind’s new computer can learn from...
1973 年,Michael Crichton 執導的《西方極樂園》一炮走紅,著名的光頭影帝 Yul Brynner 扮演的機器人殺手是許多 80 後的童年陰影。2016 年,同名 HBO 科幻新劇《西方極樂園》於近日播出,故事發生在一個名為「西方極樂園」的機器人遊樂園。第一集剛開始 10 分鐘,就上演了一場衝突激烈的性侵戲碼──Ed Harris 扮演的黑衣人把 Evan Rachel Wood 扮演的 Dolores 強行拉進了一間空屋子。如下圖所見,穿著端莊藍色長裙的 Dolores 哭得花容失色。「無所謂啊,她只是一個機器人。」有的觀眾一定會默默地這麼想。要知道,《西方極樂園》中的任何一個角色都沒有義務去遵守某種道德準則,而劇中樂園的最大賣點就是,恢復最原始的衝動。Crichton 的想法非常悲觀,社會的分崩離析會帶來各種形式的犯罪,當然也包括性犯罪。《西方極樂園》中的主角──機器人確實是被性侵了。從表面上看,機器人似乎是受傷最深的那個,然而有研究顯示,被《西方極樂園》中野蠻的性別文化坑的可能是人類自己。「我不擔心機器人,我擔心的是我們人類自身的行為。」MIT Media Lab 的人機交互專家 Kate Darling 說。她認為,劇中毫無限制的性侵,如果融入到實驗中會非常有趣。但這並不能解釋遊客在離開樂園後發生的一切。Kate 推測劇情可能有兩個走向:要不就是性愛機器人會繼續成為人們衝動的發洩物,要不就是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會發展得類似嫖客和妓女。兩個結果都令人煩惱,但第二個似乎更讓人無措。加州理工大學道德和新興科學小組的 Patrick Lin 博士表示,他害怕性愛機器人會讓我們變得更不像人。「我怕人們更加趨於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人身上,而不是主動尋求認可。」他在一封郵件中說。《西方極樂園》中出現的場景絕對是災難性的毀滅──就像我們在各種災難片和電玩中看到的那樣,而性愛機器人的逼真和對人類內心產生的強烈作用,或許會讓虛擬和現實世界的界線變得更加模糊。性愛機器人(這裡說的是那些夠成熟、夠像人的那些)早就有了,時間長到讓我們可以分辨它們是否會對我們的性體驗造成影響。而在 Darling 的研究中,她想看看人類對機器人施加的暴力是否會影響機器人。2014年,Darling 在一項實驗中,指導參與者和一組體型只有貓咪那麼大的恐龍機器人 Pleos 玩耍,這些機器人非常可愛,水靈靈的眼睛惹人憐惜。玩了一陣子後,研究人員就把這些機器人捆起來,暴打一頓,然後殺了它們。這些實驗參與者們(尤其是道德意識非常強的那一波),都反饋說這個實驗過程令人不安。Darling 認為人類確實會被仿生機器人迷惑,誤以為它們其實是生命個體。在接下來的實驗中,恐龍機器人被換成了類人的社交機器人 Hexbug Nanos。類似的,實驗參與者們也動了惻隱之心。但是在《西方極樂園》中,人間沒真情、人間沒真愛。在一場槍戰中,一對情侶合夥殺了一個黑黝黝的帥氣機器人,然後對著屍體拍照。對此,Crichton 認為人類簡直是十惡不赦。「問題是,如果機器人不能對人類的所作所為表示同意或是反對的話,我們該如何避免這樣的現象呢?」Darling 問。難道我們要設定機器人,讓它可以說不嗎?這就取決於我們希望從機器人那裡得到什麼了:性愛機器人是滿足慾望的工具。但是,只要我們想要它們成為教育工具,它們就可以成為教育工具。有些倫理學家認為機器人一定要能說不,「這一點太重要了。要知道,當一個機器人能拒絕執行人類要求完成的任務時,它的性能就更高階了。其實這一切已經成真了:當道路的左面出現驚險情況時,自動駕駛汽車就會開到右邊去;護理機器人會給那些拒絕服藥的病患提供強制性的藥物治療手段。而能對人類的想法持有同意或是反對意見的性愛機器人會阻止我們做些卑劣的事情,這和那些醫療 App 會在我們宅在家裡、感覺身體被掏空時,建議我們加強鍛煉那樣。」但若我們和《西方極樂園》中的人物有些類似的話,我們希望性愛機器人做的最後一件事情,就是發揮一定教育作用。但是,我們並不清楚性愛機器人到底能有多大的作用。加州理工大學的心理學院的博士講師 Keith Abney 把目前的這種境況,和機器人學家 Ron Arkin 提出的「為戀童癖患者打造專門的兒童性愛機器人,這樣幼童就不會受到傷害」的建議進行了對比。「我並不認為這是個好點子,並不完全因為我很擔心機器人本身,我還擔心人類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會對他們自身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最後,Darling 簡單總結:「這不是科幻電影中的問題,而是我們現在就面臨的問題。」 The...
源自太空、在矽谷發揚光大的高科技,全面入侵醫療產業。精密操刀、放大視野的手術幫手,顛覆以往刀光血影的手術室,一場結合科技的手術大革命正在快速演進……醫療水準高、產業技術佳的台灣,站在趨勢的浪頭上。曾幾何時,外科手術室變得不再刀光血影,無菌區內,所有醫護人員不再全神關注著病人,反而專注地盯著螢幕。過去,備血(供病人輸血)是手術室的標準配備;現在,很多手術已經不再需要備血。一般的內視鏡手術,主刀醫師雙手握著 20、30 公分的器械,伸入直徑約 1 公分的傷口,藉著手指操作器械前端的鑷子、刀、電燒夾來開刀;使用達文西手術系統(da Vinci Xi System)的主刀醫師,更是退到無菌區外,埋首螢幕前,手腳並用、獨立完成所有的切除及止血工作……「出血少、傷口小」,是所有手術病人共同的希望,能夠達到這樣標準的,都稱做微創手術,要做到傷口小,必須將內視鏡伸入體內,將影像傳出來在螢幕放大,手術才能進行,因此也叫做內視鏡或腹腔鏡手術。 顛覆手術想像  醫師視角變大 病患傷口變小、出血少為了縮短身體上幾公分、甚至十幾公分的傷口,人類已經付出幾十年的努力。1990 年是內視鏡手術元年,陸續有台灣醫師到美國舊金山學習,建議醫院加入內視鏡、超音波設備,台大權威外科名醫陳楷模當年曾評論這種新技術:「不需要超音波,嘸效啦,用手摸卡準!」這話一點也不錯,那個年代影像解析度不好,看不清楚;病人常因疼痛就醫,發現腫瘤已經是晚期,當然用手摸得到。然而,1990 年卻是開啟內視鏡技術的起點,沒有加入就失去參與手術大革命的機會。現在時空背景不一樣,預防醫學更進步,癌症病人都是早期、甚至於零期,當然需要解析度更好的影像,更精準的開刀,「傳統的開腹手術,是大傷口、小視野;現在是小傷口、大視野」,開刀經驗超過 30 年、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一句話點出手術的進化。「以前,做傳統的肝葉切除手術,會失血 500 到 1,000CC;採用達文西或內視鏡,出血量不到 100CC。達文西手術時間比傳統長 1 倍,但出血量比內視鏡更少一點,這是因為手術過程會很仔細的止血。」陳瑞杰用實例講解傳統、內視鏡、達文西手術三者的差別。 NASA、矽谷催化醫療革命 遠距機械手臂  造就直覺外科公司就像那句老話「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內視鏡手術固然對病人好,但是手術醫師長時間站立,一旦目標在身體深處,醫師必須配合做出種種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動作,例如單腳站立、彎腰、趴著,但兩隻手卻要穩穩地握住器械,才能完成手術。加上眼睛疲累、手部穩定都是 50 歲以上醫師的天敵,直覺手術公司(Intuitive Surgical)的達文西系統問世,以機械手臂提升精準度,配合放大 10 到 12 倍的體內 3D 影像,的確讓醫師驚豔。令人想不到的是,達文西的創新並非來自醫界,而是遙遠的外太空。70 年代,NASA(美國太空總署)執行太空任務,設想太空人萬一需要緊急手術,例如切除盲腸,何不讓醫師藉著遠距視訊操縱機器人手臂,執行一場萬里之外的外太空的手術?這,就是機械手臂技術的起源,也造就今日的直覺手術公司。80 年代晚期,美國國防部也想利用遠距機器人手術,來替在外打仗的美國大兵治傷,除了提高軍醫的安全,也降低戰地醫務的成本,這項技術最後轉到 Computer Motion 公司,2003 年被直覺手術購併,這家位在矽谷 Sunnyvale、距離蘋果及臉書不遠的公司,網羅來自精密機械、醫學、商業、募資、法律等各界高手加入,至今已經發表到第四代的產品。就如同汽車業的鋼鐵人特斯拉(Tesla),從 NASA 取經,加入大量高科技點子,研發電動車,把汽車業的研發重鎮從底特律移轉到矽谷;直覺手術也非常擅長整合跨領域科技,長期與史丹佛大學合作,把外科醫師操刀的直覺,與精準的機械動作結合,全世界達文西機台的活動都記錄在雲端,耗材也統一由總公司控制,客戶動向一清二楚,這可不是一家傳統的醫材公司,已經融入濃濃的矽谷風格,從矽谷吹起的外科手術新革命,正將手術用機器人推向另一個高峰。研究機構 WinterGreen Research 報告指出,2014 年手術用的機械手臂市場約 32 億美元,隨著各類專用設備、器械問世,手術用機器人將從目前的大型開放手術,進入人體更微小的器官,預計到 2021 年,市場將成長到 200 億美元,複合年成長率接近三成。 應用範圍擴大,年成長 30% 5 年後市場規模達 200 億美元《財富》(Fortune)也報導,目前美國手術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