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0 1 月, 2025

科技新知 人工智慧

根據 《日本經濟新聞》 報導,索尼 (SONY) 在 6 月 29 日於東京的舉行經營方針説明會中透露,未來將重新布局基於人工智慧 (AI) 的機器人業務。 SONY 社長平井一夫提出此積極的計畫後指出,希望製造出構建心與心的聯絡、成為傾注愛情對象的機器人。SONY 在 5 月對美國知名創業企業 「Cogitai」 進行投資,目的就是為了有效利用該企業的 AI 技術。報導中指出, SONY 於 2016 年 4 月成立了推動機器人商業化的部門。平井一夫對此表示,將尋找新的業務模式,以將硬體和服務組合起來,帶來令人感動的體驗。關於商品化等的時間表,平井一夫則指出,會在適當時機發佈,而且今後也將在製造和物流等廣泛領域中拓展機器人和 AI 業務。SONY 曾經在 1999 年推出寵物型機器人 「AIBO」 ,不過在 2006 年停止生産。2016 年 5 月, SONY 向 Cogitai 進行投資,目的是希望致力於新 AI 技術的共同開發。今後還將廣泛吸收外部的智慧,構建有助於産品開發的研究體制。此外, SONY 提出的中期經營計畫目標將維持不變,即 2017 年(截至 2018 年 3 月)的營業利潤達到 5,000 億日元、淨資産收益率 (ROE)...
聊天機器人近期成為各科技大廠的競爭發展場域,但對這個高中畢業進入大學的少年來說,聊天機器人應該被應用在公共利益上,他開發了一個諮詢停車罰單的聊天機器人,推出不到一年,已經成功幫用戶申訴超過數十萬張罰單。這個免費的聊天機器人稱為 DoNotPay,讓用戶透過聊天訊息方式,詢問警示標示是否夠明顯、停車空間等問題,來確認是否能夠申訴這張罰單。自 2015 年 9 月在倫敦推出後,至今已經申訴 25 萬張罰單;今年 3 月在紐約推出後,成功申訴的罰單也已經累積至 16 萬張。DoNotPay 背後的開發者,是一個剛上大學的新鮮人 Joshua Browder,從自己獲得並申訴許多張停車罰單的經驗,花了 3 個月開發出這個網站,網站上線過後,也快速吸引上千人造訪。 12 歲起自學寫程式自 12 歲開始,Joshua Browder 就透過 YouTube 上的影片學習寫程式,至今,他已經有 6 年經驗開發 iOS Apps,並且已經售出官方 App 初期模板,給英國咖啡連鎖店 Pret A Manger。近期,他投身人權領域,認為只要創造出簡單使用的科技,千百萬人能夠受惠。最近,Joshua Browder 的最新計畫,是建立一個聊天機器人,幫助來自敘利亞等國家的難民,填寫收容所申請表格,這個聊天機器人將能夠理解阿拉伯語,並且產生用英文寫成的申請文件。許多商用公司都想導入聊天機器人 Bot,但是大部分都還找不到應用的價值與方向,Joshua Browder 表示,目前商業的 Bot 品質都很低,但是 Bot 的發展其實相當有潛力,如果能夠鎖定正確的市場,Bot 的存在就能夠對這個社會帶來正面影響。 This Teen’s Lawyer-Bot Is Busting Thousands Of Parking Tickets The DoNotPay bot...
根據英國 《每日郵報》 報導,英國天文物理學大師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日前在接受美國脫口秀主持人賴瑞‧金 (Larry King) 的採訪時表示,目前人工智慧 (AI) 已經開始站穩地位,未來終究會為人類帶來末日。他還表示,機器人的進化速度可能比人類更快,且它們的終極目標將不可預期。報導中表示,Stephen Hawking 在專訪時表現出對人類未來的擔憂。他表示,「我不認為人工智慧的進化必然是良性的。一旦機器人達到能夠自我進化的關鍵階段,我們無法預測它們的目標是否與人類相同。人工智慧可能比人類進化速度更快,我們需要確保人工智慧的設計符合道德倫理規範,保障措施完整」。這不是 Stephen Hawking 第一次警告機器人將會起來反抗。2015 年,Stephen Hawking 也曾經警告,隨著技術不斷發展,並學會自我思考和適應環境,人類的生存前途未卜。2016 年初,Stephen Hawking 也曾表示,成功創造人工智慧可能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不幸的是,也有可能是最後一個。他認為,數位個人助理 Siri 、 Google Now 以及 Cortana 都只是 IT 軍備競賽的預兆,未來數十年競賽將更加激烈。事實上,Stephen Hawking 並非唯一擔心人工智慧的科技界人士,特斯拉和 SpaceX 創始人艾隆‧馬斯克 (Elon Musk)曾經把開發人工智慧比作 「召喚魔鬼」 ,並警告稱人工智慧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傷害可能超過核武器。而雖然 Stephen Hawking 也承認,人工智慧帶來的其他好處顯而易見,可以幫助消除戰爭、疾病以及貧困。但是,他認為人工智慧對人類的威脅是來自兩大部分,那就是自身的貪婪和愚蠢。他指出:「我們的貪婪和愚蠢並未減少。6 年前,我曾警告污染和人口膨脹,自從那以來這些都變得更加嚴重。以當前速度持續下去,到 2100 年,全球人口將達到 110 億。在過去 5 年間,空氣污染也在加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不斷增長。」(首圖來源:Flickr/ Lwp Kommunikáció CC BY 2.0)延伸閱讀: 曾經把人工智慧比喻成惡魔的...
日前,於瑞士達佛斯所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 (WEF) 列出了未來將改變人類生活的 10 大科技技術。其中,包括能在人體內循環的奈米感測器、能為整個城鎮供電的下一代電池,以及能追蹤人類健康狀況的人工智慧 (AI) 等。WEF 認為,這些新興科技技術並非遙不可及,它們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負責研究並發布這 10 大新興科技技術的 WEF 官員伯納德‧梅耶遜 (Bernard Meyerson) 表示,及時觀察新興技術對我們搶先瞭解科技發展動態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將巨大的改變我們的世界。提前行動能讓我們及時做好準備,迎接這些顛覆性科技的到來,並對它們進行研究和分析。Bernard Meyerson 還指出,對這些新科技,全球要團結起來,達成共識,以便充分利用這些新興科技技術,並從中受益。同時,也能儘量避免新技術所帶來的風險。以下就是 WEF 列出的 2016 年全球 10 大新興科技技術:1、奈米感測器和奈米物聯網 (IoNT)WEF 預計,2020 年將有 300 億台設備接入物聯網 (IoT) 。屆時。物聯網將成為科技領域最令人興奮的一個部分。同時,WEF 在報告中還稱,奈米感測器將被廣泛應用到幾乎所有事物中,如人體和家具中。2、下一代電池WEF 認為,透過使用鈉、鋁和鋅為基本原料的電池,再輔以先進的能源儲存解決方案,這種電池將能讓微型電網 (mini-grids) 更好的為整個村莊或小城鎮提供清潔能源。3、區塊鏈技術 (Blockchain)區塊鏈是數位貨幣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它可以追蹤任何有價值事物的交易,包括股票、債券或其他金融證券。WEF 認為,區塊鏈技術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市場和政府的工作方式。因為僅僅在 2015 年,這項技術就獲得了 10 億美元的投資。4、2D 材料雖然 3D 列印已經受到極大關注,但 WEF 認為,單原子層的材料,例如石墨烯等,將被廣泛應用於空氣淨化器、水篩檢應用、以及可穿戴設備與電池等產品中。5、自動駕駛汽車在 Google 的引領下,自動駕駛汽車吸引了產業界的極大興趣。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自動駕駛汽車將為我們帶來極大方便。WEF 認為,自動駕駛汽車能挽救生命 (安全) 、遏制污染和改善經濟等。6、器官晶片WEF 指出,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 USB 儲存裝置大小的人體器官模型。而這項技術有望給醫學研究和藥品發現帶來革命,因為微型器官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研究生物學行為。7、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鈣鈦礦 (Perovskite) 材料是具有特殊晶體結構的礦物和陶瓷材料,與傳統的矽太陽能電池相比,鈣鈦礦材料電池具有諸多優勢。WEF...
近期,微軟 CEO 納德拉在 Slate 上發表了自己對於人工智慧安全設計的思考。他認為人工智慧和人類在未來可以和諧相處:我們希望創造可以增強人類能力和體驗的人工智慧。最終,人類和機器不應該是敵對的關係。人類的創造性、同情心和洞察力可以和人工智慧的計算能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推動社會進步。納德拉是一個樂觀派,但他的樂觀是建立在理性思考上的。▲ 微軟 CEO 納德拉(Source:達志影像)他認為,要實現這個目標,對有害的副作用的防範至關重要。對此,他提出了 6 條規則,以指導人工智慧的安全設計。人工智慧必須成為人道的輔助納德拉認為,隨著人工智慧越來越自主化,人們的生活應該更加自由。機器應該代替人類去做一些如採礦一類的危險工作,讓我們的生活更安全。人工智慧技術必須透明、公開當機器可以近乎無限制地學習用戶的行為,人類更加應該瞭解人工智慧技術的工作方式。反之,資訊不對等會帶來巨大的危險。人工智慧在促進生產效率的同時,不能有害於人類的尊嚴納德拉在此強調,科技產業不能刻意引導未來價值觀與道德的發展趨勢。當矽谷的大公司都在宣揚「科技改變世界」的信條,人工智慧的設計應該傾聽不同人群的聲音。人工智慧必須保障用戶隱私人工智慧的設定應該尊重個人和群體的隱私保護意願。比如,Facebook 和 Google 都以挖掘個人資料營利,而它們複雜的隱私設定,讓用戶的大部分隱私都暴露給人工智慧。這種模式是納德拉所反對的。人工智慧必須有可更改的演算法這樣可以透過修改人工智慧的設定來規避風險,將意料之外的危害降到最低。人工智慧應反對歧視納德拉反對人工智慧對於邊緣化人群的歧視,這多少也暗合了矽谷自由派的價值觀。在納德拉之前,有不少人表達過類似的憂慮。1942 年,科幻巨擘艾西莫夫出版了短篇小說《Runaround》,並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這套規則被廣泛引用,用來探討在科技進步中如何防止機器人對人類的傷害。 機器人不能傷害人或因不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 除非違背第一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除非違背第一季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艾西莫夫的人工智慧規則看似嚴謹,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其僅有文學上的,而非現實上的價值。比如,這套規則並不能防止人工智慧修改自身的設定以擺脫人類的控制。這種擔憂看似是杞人憂天,而事實上,近年來如比爾‧蓋茲和霍金等都發表過對人工智慧潛在危險的擔心。學術界對此問題的探討起步更早,法國哲學家讓-弗朗索瓦‧利奧塔早在 1988 年出版的著作《非人道》中就提出過,科技的演進有其內在的邏輯,獨立於人類的意願之外。科技永遠只遵循效率優先的原則,而非以人為本。他預言,總有一天人類會失去對科技發展的控制,並被科技奴役。The Verge 評論,跟艾西莫夫的三定律相比,微軟 CEO 的 6 條原則顯然缺少了趣味性,但是其對整個產業的發展來說卻是更有指導意義的。納德拉的擔憂更側重人工智慧潛在的社會影響,而不是反對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人工智慧若想增進人類福祉,掃除潛在危險,或許需要有更多如納德拉這樣的領導者出面,為道德演進指明方向。 New ROBOTICS: The Genesis of Artificial Creativity?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延伸閱讀: 比爾蓋茲:人類應對人工智慧懷敬畏之心 霍金、馬斯克聯署禁用!憂心人工智慧武器淪為殺人工具 史蒂芬‧霍金:人工智慧進化將比人類快 人類生存前途未卜
當你聚精會神地看劇時,會不會很容易就猜到主角的下一步是什麼?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發表了他們訓練機器人看劇的結果,他們讓機器人學著去預測劇中人物下一步怎麼演,增進它們的預測力,未來可成為人類的貼心好幫手。訓練機器人預測力《美聯社》、《連線雜誌》綜合報導,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抓到教導機器人預測劇情的訣竅,未來可以靠著訓練機器人預測力,解決生活中的大小事。 看 600 個小時的美劇首先,MIT 資工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研究人員讓機器人看了 600 個小時的美劇,像是《辦公室瘋雲》(The Office)、《生活大爆炸》(Big Bang Theory)等都在片單中,然後讓機器人學習怎麼辨識擊掌、握手、擁抱和親吻,還有讓它們學習什麼時刻會發生上述行為。▲ 圖為受觀眾歡迎的美劇《生活大爆炸》,研究人員讓機器人學習預測劇中主角的下一步動作。(Source:Be Magazine) 準確度達 43%  遠低於人類 經過訓練後,研究人員讓機器人上陣預測一段它們沒看過的影片,結果研究人員發現,機器人預測劇中角色下一步動作的準確率為 43%,然而,人類的準確率高達 71%,不過機器人可以有這樣的表現已經很厲害了。 MIT 帶頭的研究人員方追克(Carl Vondrick)說:「即使一個小孩也比(機器人)來的有生活經驗,(但)我感興趣的是如果我們多年來用影片訓練機器人,演算法會進步多少。」 事實上,機器人用和人類不同的方式理解劇情,它會分析畫面的組成還有像素的移動好辨認互動模式。方追克說:「機器人用視覺和最終人物行動的相關性來得出自己的結論。」   人類真的很會預測 另一名參與研究的人員波西法許(Hamed Pirsiavash)表示:「人們真的很會預測不久的將來。如果讓機器人和人類無縫互動,機器人應該能對我們不久的將來會有什麼行為理出頭緒。」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主任赫伯特(Martial Hebert)說:「有的人會說人工智慧的中心就是預測,如果你有可以預測事物的機器人,你對周遭會有更深更複雜的了解。」 ▲ 圖為先進的人形機器人 Pepper,它正在比利時一間醫院協助剛出生的小嬰兒還有他的母親,順便接待訪客。(Source:達志影像) 跌倒、失火提前預警 對於未來機器人的預測力要如何發展,MIT 研究人員方追克說:「(預測力)可以讓機器人在你的生活場域中行動更自如,如果機器人認為你要把玻璃杯拿走,他就不會倒牛奶。」 方追克也看到機器人對健康照護應用的潛力,他說:「如果你可以預測到某人即將跌倒,或是失火,或是傷害自己,機器人可能可以提前幾秒鐘給你預警好介入。」如果把系統設計好輸入機器人中,他們搞不好還可以直接出手相救。 An MIT Algorithm Predicts the Future by Watching TV Computer binge-watches YouTube videos,...
「過去的 25 年,我曾經相信電腦有一天可以像人類的右腦一樣工作,右側大腦掌管表情和感知。我可以驕傲的引入第一個可以讀取人類感情的機器人,他在我們製作機器真人的夢想當中走出了蹣跚的一步。這個機器人可以讀懂人類的感情,並且自己行動。」兩年前的 Pepper 發表會上,軟銀首席執行長孫正義這樣向全世界介紹這款情感機器人。他說,這場發表會將會被寫入歷史當中。從這場發表會開始,Pepper 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而在這兩年中,Pepper 經歷了各種讚譽和質疑,同時又帶動著整個服務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開賣前:萬千矚目於一身Pepper 是一個「混血兒」,而且基因都很強大,一個是日本電信公司軟銀集團,一個是法國成立十多年的小型仿人形機器人公司 Aldebaran,後者前一個產品是雙足機器人 Nao,該機器人曾在 2008 年成為「機器人世界盃」(RoboCupSoccer)的標準聯盟平台,也是如今很多小型仿人形機器人的效仿物件。軟銀在 2012 年收購了 Aldebaran 後將其改名為軟銀機器人控股公司,簡稱 SBRH,而 Pepper 則是 SBRH 為軟銀交出的一個作品,一個身高 1.2 公尺、體重 28 公斤,擁有情感辨識功能且擁有自身情緒的人形機器人。Pepper 的設計理念是用來陪伴人類,在與人「相處」過程中不斷學習人的習慣和喜好等。為了讓 Pepper 更加人性化,軟銀繼續收購或投資了機器人相關產品如表情雲、表情傳感技術的若干家公司。一開始,機器人的名字並不叫 Pepper,法國方以「Juliett」做為秘密代號,而日方則冠以日本人姓名中常用的「太郎」(TARO)。當機器人快要面世的時候,研發人員發現,這個機器人是要走向國際的,太本土化的名字會有礙其國際化道路,於是取了另一個名字,也就是 Pepper。經過兩年多的研發,頂著「全球首款情感機器人」的光環出道,加上背靠軟銀這座大山,Pepper 一亮相就受到萬千矚目。在 2015 年 6 月 20 日正式開賣消費版前夕,Pepper 又成功地吸納了兩個大靠山,分別是製造業巨頭富士康和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不僅分別拿到了他們 145 億日圓的投資,而且更重要的是獲得其背後優越的資源,同時,Pepper 的知名度也被推向了最高峰。而全球的服務機器人創業風潮,也在這一刻被刮起。▲ Pepper 一周年時工作人員為其慶生。開賣後:一搶而空後的質疑2015 年 2 月 27 日,首批面向開發者的 300 台 Pepper 在一分鐘內被一搶而空;6 月 20 日,Pepper 正式面向消費者銷售,每個售價為...
德國科技巨擘西門子(Siemens )上周宣布,未來將計劃成立一個投資部門,該部門將在 5 年內花費 11 億美元(約新台幣 354 億元)投資於「人工智慧」領域的顛覆性創新項目。市場評論,雖然慢半拍,但這個歐洲工業巨頭終於開始了其數位化轉型的腳步。根據西門子發表的聲明指出,該投資部門被命名為「Next47」,由首席技術長 Siegfried Russwurm 負責,將於 2016 年 10 月 1 日於柏克萊、上海以及慕尼克三地同時啟動。由於一直以來,西門子所生產的產品分佈範圍極廣,從燃氣渦輪機到火車,再到醫用掃描器。現在,這個老牌的工業巨頭也在努力預防新興科技對其造成的影響。在 2014 年時,西門子的 CEO Joe Kaeser 在一次媒體專訪中舉例表示,西門子當時拒絕了投資思科(Cisco)的提議,這導致了西門子在電信營運方面的失敗。「現在,它吸取之前的教訓,Next47 投資的專案將不受西門子集團的政策控制。」 Russwurm 在聲明中強調。早在 2015 年 12 月,CEO Joe Kaeser 就宣布了西門子集團創造更敏捷的未來的願景。這個投資部門的第一個項目就是於 2016 年 4 月透過投資的空中巴士的項目,該項目是研究是否可能進行純電力飛行。另外,其它 Next47 計劃投資研究的項目包括人工智慧、工業自動化、分散電氣化、行動網路以及區塊鏈等新興科技上。(首圖來源:Flickr/surber CC BY 2.0)
人類打造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增加生產力,替日常生活帶來更多方便,其實真正需要機器人的並非普羅大眾,而是那些金字塔頂層的富人,但目前各國政府對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未來毫無約束力。《CNN Money》報導歐洲議會出具的機器人草案報告,警告人工智慧與愈來愈多的自動化,在法律與道德上可能產生可怕結果,他們認為機器人的雇主有責任為社會提供保障。報告認為,機器人造成人類失業,因此機器人雇主有責任為機器人繳稅。草案內容提到,「幾十年以內,人工智慧就會超越人類智慧能力,如果人類沒有準備好,人類可能對人工智慧失去控制,挑戰物種的存活。」該報告針對歐洲要如何準備面對機器人先進品種的到來,提供各種建議。先進機器人已經準備發動一場新的工業革命,因此這些機器人必須獲得授權,必須有法律規範,為他們造成的損害負責,譬如造成人類失業。報告特別強調,「基於人類安全、隱私、誠信、尊嚴、自主權」,機器人與人類間的合約必須受到規範。如果先進機器人開始大量取代人類工作,歐盟需強迫機器人的雇主繳稅,或致力社會安全,包括剛被瑞士公投拒絕的人民基本薪資、保證福利計畫都是造成人類大量失業的保護方案。報告還提到美國科幻小說作家以撒·艾西莫夫的準則,即「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並永遠對其創造者保持忠誠。」該草案是歐洲議會成員 Mady Delvaux 所撰寫,今年底前就會到歐洲議會上表決,但歐洲議會的同意權只有象徵意義,因為歐盟立法必須源自歐盟委員會。今年四月,歐洲議會的法律事務委員會舉行聽證會討論此案,一名法律事務所代表在聽證會上表示,「如果演算法愈來愈複雜,關於機器人能不能表達意圖這件事可能就會是個問題。」(首圖來源:Flickr/peace6x CC BY 2.0)
《美聯社》宣布針對美國職棒小聯盟的賽事報導,引進人工智慧軟體 Wordsmith 產製新聞,不再由體育記者親自撰稿。《美聯社》繼使用 Automated Insights 開發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軟體 Wordsmith 產製部分新聞後,日前再宣布針對美國職棒小聯盟(Minor League Baseball,MiLB)3A、2A、1A 等相關賽事報導也導入 Wordsmith,不再由體育記者親自撰稿,比賽數據則由美國職棒大聯盟旗下的媒體技術公司 MLBAM(MLB Advanced Media)提供,完成的報導也會在 MiLB.com 刊出。《美聯社》陸續使用 Wordsmith 產製財報發佈、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美國國家大學體育協會)賽事等新聞。像是自 2014 年 7 月起,當美國的公司發佈財報時,《美聯社》就使用 Wordsmith 與投資機構 Zacks Investment Research 的數據,每一季刊登超過 3,500 篇的財報新聞。自 2006 年開始,《美聯社》就有專責的記者報導小聯盟比賽,但是無法兼顧全部 13 個聯盟、142 支球隊。該媒體使用 Wordsmith,針對小聯盟比賽測試多年,棒球編輯與記者也花費一年的時間反覆檢視這些自動生成的報導並修正軟體,如今終能正式上場。體育部門副主管 Barry Bedlan 表示,他們甚至聘請自動化技術的專家協助開發、整合以及管理機器人記者。機器人記者在抓取數據與快速完稿具有優勢,除了《美聯社》,還有多家國外媒體採用類似的作法,例如騰訊網站財經頻道就曾以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 Dreamwriter 在中國政府發表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資料後,短短幾分鐘內就刊登一則新聞,也證明了機器人記者對於語意較英文複雜的中文也能順利生成稿件。參考來源: AP expands Minor League Baseball coverage 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