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7 9 月, 2025

科技新知 醫療科技

你能想像這個令人心碎的畫面嗎?Caiden 出生時和其他小寶寶一樣可愛,然而卻在出院前的新生兒聽力測驗中發現異常,經過一連串詳盡檢查之後,醫生宣判 Caiden 屬於先天性失聰,甫出生就失去「聽」的能力。這噩耗帶給這個家很大的衝擊,Caiden 的爸爸是名海軍,長時間被派駐在外地,夫妻兩都出生於健康的家庭,從沒接觸過任何聽力受損的人,對於照顧失聰兒一籌莫展,深怕成為不合格的父母。
美國默克(Merck)旗下的第二型糖尿病藥物佳糖維(Januvia)可說是公司的金雞母之一,這款一天只需要服用一次的糖尿病藥物,在 2014 年為默克帶進高達 40 億美元的營收,不過長江後浪推前浪,默克研發的新型第二型糖尿病藥物 omarigliptin 已進入晚期臨床試驗,這款新藥只需要一周服用一次,而且在臨床試驗中,降低病人糖化血色素的能力還略勝於佳糖維。
很多成功的「創業」,背後都有個起心動念的故事,來自保加利亞的女創業家 Kristina Tsvetanova,眼見世界對於盲人求知的不友善,於是投入將軟硬體結合的創新科技,開始了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的歷程。
糖尿病分為兩型,大多數人得到的是第二型糖尿病,是由於隨著年齡或肥胖,對血糖的控制逐漸失靈所引起,初期身體尚能分泌胰島素,還可以口服藥物控制血糖,然而第一型糖尿病是因為自體免疫問題,使得分泌胰島素的 β 細胞完全消滅而造成,往往很年輕時就發病,並且只能人為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人為注射的劑量與時間的不可能像身體的生理機制拿捏得那麼準確,因此很容易血糖過高或過低,血糖的監控成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問題。
從 19 世紀末被稱為「世紀之藥」的阿斯匹靈問世,到上世紀中葉聚氨酯、聚碳酸酯的發明,再到今年陽光動力 2 號飛機的環球飛行,在 100 多年間,一項項發明創造和突破性應用讓世人記住了拜耳(Bayer)。拜耳集團做為一家跨國集團,旗下分為醫藥保健、作物科學和材料科技三大業務板塊。在美國化學學會《化學與工程新聞》雜誌評選出的 2015 年全球化工 50 強排行榜中,拜耳從去年的第 11 名躋身今年的前 10 名。
許多特殊領域用藥隨著專利到期,日久「年華老去」藥價低迷,然而,卻仍是許多患者不可或缺的用藥,於是興起一種投資方式,也就是買下老藥所屬藥廠,或是買下藥物權利後,將老藥大幅漲價以實現獲利,弓形蟲感染用藥達拉匹林(Daraprim)就因此暴漲近 55 倍,引起輿論強烈抨擊,包括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蕊都嚴詞批評,在強大壓力下,投資藥廠終於屈服,表示將調低價格。
西元 2003 年,人類的 DNA 序列第一次完整的被研究學者排序且繪製成圖,造成當時一陣轟動。近十二年來,科學家以及醫生無不用盡心思,希望能夠從這些 DNA 序列中解答一個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樣的基因突變會造成疾病的產生?而現在,來自加拿大的研究團隊運用了多倫多大學新研發的計算技術後,科學家對於這項問題的解答彷彿見到了一道曙光,從中發現了先前無法預測的疾病決定因素,例如自閉症、遺傳性疾病等。
3D 列印技術又有新的突破,根據 New Scientist 的報導,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出一種新的列印方式,讓原本會因無法支撐本身重量,而無法使用 3D 列印製造的物品,得以在特製的膠中被列印出來。
屠呦呦,中國首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同時也是中國首位醫學獎得主,全世界第 13 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承載這麼多的榮耀,這位 84 歲的科學家一路走來其實並不輕鬆,她的研究在 1977 年就發表,但屠呦呦的名字卻被封藏了 30 年。
之前,我們有報導過機器人跨足醫界!「夏娃」靠人工智慧發明瘧疾新藥,而這次人工智慧更成了醫藥界的最佳幫手,讓專門對抗癌症的藥物將比預期時間提早一半問世。Berg Health 是一家製藥類的新創公司、成立於 2008 年,背後金主是矽谷(Silicon Valley)的資深創投。一般而言,研發癌症藥物的時間預計要花費 14 年,但 Berg Health 預計在 7 年內就能達到目標,三年內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