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神經科學研究告訴我們,運動、玩遊戲、談戀愛、藥物成癮等,都會影響不同區域的腦部活動,然而現有報告發現,過去 15 年常用於腦神經研究的「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軟體有 bug,導致研究數據的假陽性率高達 70%,也讓 4 萬份的研究結果可信度受到質疑。
電影《腦筋急轉彎》中,憂憂一觸碰到回憶球,代表快樂的黃色瞬間被染成了憂傷的藍色。長期的情緒低落,對任何事物失去興趣,對自我感到懷疑,就像憂憂一直佔著大腦總部的控制台──這是憂鬱症(depression)典型症狀,對抗它著實令人頭痛。
過去三年多來,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在生技領域越來越受歡迎,科學家以這項同時具有高效率以及高準確度的系統不斷在生物技術領域獲得新進展。今年 4 月剛發表於科學期刊 Cell Reports 的研究,以 CRISPR-Cas9 技術對抗 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愛滋病即為此病毒感染造成)感染,更是值得注意的未來方向。然而,參與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卻提出了另一項疑慮必須解決,可能會使得這項技術真正運用至醫療層面的時間延後。
石榴被視為營養含量相當豐富的水果,其鮮豔的果實顏色與酸酸甜甜的滋味讓它深受消費者喜愛,此外,更是因為其號稱能抗老化的美容效果而知名。而近期,因為一名瑞士科學家終於找到證明石榴能抗老的證據,石榴的抗老美名又再度攻佔新聞版面。
人類之所以能成為地球上萬物生靈中獨一無二的存在,其中一點原因就在於心智。動物的想法主要從感覺和認知經驗出發,但只有人類能進行抽象思考,探究哲學問題。因此認知神經科學的興起,便是為了探討大腦運作與心理或認知的功能有何關聯。而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可以測量腦部神經元活動所引發血液流動的細微變化,以分析大腦各區域的功能運作,長期應用在認知神經科學等方面。不過,最近傳出 fMRI 在分析上有漏洞,掀起一陣不小的波瀾,卻也引發重新檢視腦造影研究的契機。
日前,全球第六大的製藥公司 GlaxoSmithKline(GSK)宣布,將推動第一份使用蘋果 ResearchKit 進行臨床研究的製藥報告。儘管使用 ResearchKit 進行醫療研究的方案並不少,不過 GSK 的這份報告,將會是製藥公司中第一個使用 ResearchKit 生成的研究計畫。
fMRI 技術發明至今 20 多年,它利用非侵入性的方式提供理解系統神經科學層次重要的資料,在神經科學上具有重要貢獻。近期瑞典與英國研究人員在 PNAS 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指出功能性核磁共振影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軟體存在漏洞,影響過去 15 年來腦造影研究的可信度。這篇對於 fMRI 提出質疑的論文,其實讓我們除了聚焦在科學上的討論之外,更可藉此探討一般民眾「理解」與研究人員「使用」這項工具的心態。
副總統陳建仁表示,政府將以六大行動綱領打造亞太生技醫藥產業研發中心,串連台灣西部走廊為生醫廊帶,未來具有 IP 及競爭力的態勢下,產業成長可期。
巴西唯一一間有能力在里約奧運期間進行藥檢的實驗室,在上個月因未達國際標準而被勒令暫停,如今在世界反運動禁藥機構(World Anti-Doping Agency,WADA)同意下恢復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