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4 1 月, 2025

科技新知 醫療科技

醫學期刊《當代生物學》今天刊登最新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因車禍 15 年來呈現植物人狀態的一名男子,在胸腔植入迷走神經刺激器後,已有恢復知覺跡象。
骨盆腫瘤切除手術是醫界一大難題,不僅恐傷及神經、血管,調整鋼板曲度更費時費力。三總 3 月起結合 3D 列印技術,預先模擬鋼板放置位置及曲度,讓患者恢復行走機率提高到八成。
「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 療法(免疫治療的一種)是癌症病患的新希望,最早被運用於黑色素細胞瘤的患者,近來也被用於治療大腸癌、肺癌,有些病患甚至因此完全痊癒了。由於此免疫療法的施行尚未普遍,因此仍有許多有待釐清的部分。最近西班牙的科學家發現,頭髮由白變黑也是此療法的 「副作用」,但是似乎有些好處。
健康醫療不論對社會的重要性或市場價值都相當高,也是大大小小科技公司都想切入的領域。但也因為健康醫療事關重大,往往產品或服務推出前的前期認證就需耗費相當長的時間。也因此,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宣布啟動名為 FDA Pre-cert 的先導計畫,希望訂定更適切的規範,以加快健康科技的創新和進入市場的時程。
「2017 台北國際發明暨技術交易展」從 9/28~30 日在台北世貿一館舉行,今年共有 23 個國家參展,超過 600 位發明人及單位,展出逾 1,500 項專利產品和技術作品,分成資訊與通訊、電子與光電、材料化工與奈米、生技與醫藥、先進製造系統、能源與環境、生活應用等七大領域,透過此一展覽刺激台灣創新研發能量。
吃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最痛苦的事情還不在於藥苦,而在於一下子吃很多種藥(比如說 7、8 種)的話,拿這個錠、那個膠囊的,很麻煩,如果在上班,帶著一堆藥罐去公司更麻煩,時間一久,光吃藥的麻煩就讓人厭倦,所以沒等病全好,有時候自己就把藥停了。
據報美國食品及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允許一個檢驗血糖的最新技術,不需每次驗血糖都要刺穿手指或身體任何部分,也不需任何血液樣本。
位於美國加州專精於製作仿生眼的公司 Second Sight,產品曾於 2011 年和 2013 年先後獲歐盟及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獲准上市,是首款獲准上市的仿生眼產品。
又到了公佈諾貝爾獎的時節,首先出爐的是醫學獎,此次獲獎的是三位美國學者,因利用果蠅發現了控制生理時鐘的基因,也因此在 2013 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如今又再次得到諾貝爾獎殊榮。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 2016 年時,全球共有約 3,600 萬人罹患人類免疫不全疾病。面對這樣的窘境,在科學家們的努力研究下,似乎出現了曙光。一項關於人類免疫不全病毒(以下簡稱 HIV)抗體的研究被刊登在 2017 年 9 月 20 日發行的《科學》(Science) 期刊上,這是 HIV 研究的重要里程碑。研究人員藉由基因工程技術製造出一種具有高活性和覆蓋範圍較廣的抗體,它能有效對抗第一型人類免疫不全病毒(以下簡稱 H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