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醫學(naturopathic)是一種替代醫學(註 1),強調利用自然界現存的物質為活化人體自癒能力的來源,以預防和治療疾病。但其理念較欠缺科學實驗的驗證,難免受到質疑。最近美國又發生接受自然療法的患者死亡的意外,再次突顯自然醫學(管理)的爭議性。
嚴重燒燙傷對於生命是極大的威脅(註 1),幸運存活者還要面對後續皮膚重建以及復健等重重難關。現今「幹細胞」的分離、培養及運用的技術已廣泛用於醫學的研究與治療的開發。近來也有新創公司將幹細胞用於燒燙傷治療,希望能早日為燒燙傷患者帶來更新、更完善的治療。
糖尿病已成為現代文明病,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糖尿病報告」指出 2016 年全球逾 4 億人口罹患該病,為了穩定病情,這些人需仰賴血糖儀監測血糖。但不少人怕痛而和血糖儀保持亦敵亦友的關係,醫材商自然樂於將眼光投注到無痛血糖儀,幾年下來,市場上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無痛血糖儀設備。
基礎分子生物學研究對人類最大的貢獻莫過於促成了治療不治之症的藥物之誕生。RNAi(核糖核酸干擾,RNA interference)是生物體內一套控制「基因表現」的系統。2006 年美國科學家安德魯‧ 法爾(Andrew Z. Fire)和克雷格‧梅洛(Craig C. Mello)因發現控制 RNAi 現象的分子機轉而獲頒諾貝爾獎。十多年來 RNAi 被醫學界寄予厚,希望能對人類的健康有所貢獻。
新型有效的癌症治療方法能像箭一樣準確射進免疫系統的核心,刺激它針對身體內的癌細胞作用。當藥物有效時,免疫系統將會消滅腫瘤細胞,然而這些藥物並非總是有效。事實上,它們有 60~70% 的可能性是失效的,因為這些藥物無法使每位病人的免疫系統產生相同的功效。而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這可能不是免疫系統的問題,而是腸道!
汽車、物聯網(IoT)對 IC 的需求日益強勁,科技市調機構 IC Insights 預估,2016~2021 年期間,汽車、物聯網相關的 IC 銷售額成長率,將比整體市場快上 70% 之多。
2016 年 5 月,美國 FDA 首次發布 3D 列印醫療器材指引草案,為應對不斷創新且日新月異的 3D 列印技術發展,美國 FDA 於 2017 年 12 月 4 日公告了 3D 列印產品指引(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ed Medical Devices),該指引包含設備設計、功能、產品耐久性測試、及品質要求等 3D 列印醫療產品製造技術指導。
創新創業的風潮不只席捲網路圈,現在也有大力投入生物科技產業,要解決醫學相關問題。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evelopment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推出數位健康(Digital Health)創業加速器計畫,與電子產業和國際資金合作,希望能幫助台灣生技新創加速發展,進軍世界舞台。
最近有一則關於美國少女因為罹患重度憂鬱症而想將頭髮剃光的新聞,後來在美髮師的耐心與愛心之下,將她一頭長年疏於整理的亂髮重新設計,讓少女又再喜歡上自己。事實上,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的人數正逐年攀升,且是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他們非常需要社會的重視,而女孩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男孩的 2 至 3 倍,更需注意。
整合醫療、資訊、電子產業,並且包含生技製藥,以及醫院資訊化方案的台灣醫療科技展,在昨日 (12/7) 開幕。開幕式政商雲集,有蔡英文總統,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 (生策會) 創辦人暨董事長王金平、台北市長柯文哲,以及有投入醫療領域、參與展覽的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