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20 1 月, 2025

科技新知 醫療科技

科學家嘗試以帶有酵素的奈米粒子應用於牙科手術,提升牙套矯正的效果,讓錯位的牙齒重新回到正確位置。研究結果顯示先使用奈米技術處理過傷口的大鼠,佩戴牙套之後牙齒排列情形比經傳統手術處理的大鼠效果更好、復發次數較少、復元快、痛苦也比較低。
台灣新創公司「伊勒伯(Winnoz)」創辦人暨執行長熊樂昌,帶領團隊開發出全球唯一可用全血PCR(聚合酶連鎖反應)檢測癌症的可攜式體外診斷裝置,並在一個小時就得知檢測結果。熊樂昌表示,「公司成立三年,目前已取得 8 項專利,另外還有 24 項申請中,預計今年底第一個產品 Haiim 自動指尖血採集裝置將在台灣上市。」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資助的研究團隊已經完成了一份詳細的基因組分析,這個被稱為泛癌症圖譜(PanCancer Atlas)的研究結果收錄了 27 篇論文,並包含了 33 種癌症、1 萬多個種不同腫瘤分子和臨床訊息的數據資料。
美國 FDA「孤兒藥資格」(Orphan Drug Designation)是源自 Orphan Drug Act(ODA),乃美國國會基於保障在美國罹病人數低於 20 萬疾病的病患能有藥可醫治而提出的鼓勵措施,凡獲得孤兒藥資格新藥,給予臨床試驗支出抵稅和減免處方藥使用者費用(Prescription Drug User Fee),以及最後獲准上市,如果該藥廠可證明新藥比其他相同適應症療法的臨床效果更佳時,有機會獲得 7 年市場專屬期。
《美國醫學會腫瘤學期刊》(JAMA Oncology)新刊出的研究發現,肌肉量較多的女性乳癌病患存活率較高。
對全球糖尿病患者來說,定時以針刺手指來監測血糖是日常生活中不太愉快的經驗,科學家一直致力於研發非侵入式的監測設備。最近,巴斯大學科學家開發一款創新皮膚貼片,利用感測器小電流從皮膚下的間質液吸出葡萄糖並儲存在裝置中量測,不再需要血液樣本,團隊接下來將準備進行關鍵臨床試驗。
伴隨式診斷(companion diagnostics)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能區別出最有可能受益於特定療法產品,或因特定療法而有增加嚴重副作用風險的病患,其檢測結果可直接連結到藥物處方決策。
研究人員提議就阿茲海默症的定義方式做出根本變革,有別於以往根據諸如失智、認知能力下降等臨床症狀為基礎,改用身體上的生物學變化當作定義依據。
日本藥廠通常擅於購買產品,而不是購併企業來擴大生存競爭力,但隨著國內市場隱憂浮現,現在日本藥廠也準備走出舒適圈,展開全球狩獵。生產合利他命等知名藥品的日本最大製藥公司武田表示,有意購併規模相當、專做罕見疾病藥物的愛爾蘭製藥公司沙爾(Shire),引發業界關注。兩家公司合併後市值高達 850 億美元,武田製藥規模將相當於拜耳(Bayer)與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成為全球製藥巨獸。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首款在強光下可自動變暗的隱形眼鏡,可供近視、遠視和散光群體日常使用。這款隱形鏡片叫做「轉換光智慧技術安視優歐舒適隱形眼鏡」(Acuvue Oasys With Ttransitions ),由嬌生和光致變色鏡片供應商全視線光學公司(Transitions Optical )合作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