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5 1 月, 2025

科技新知 醫療科技

時至今日,大麻的醫藥用途依然讓全球醫學界爭論不休,尤其是 THC(四氫大麻酚)成分,藥用與避免成癮兩難全。不過最近來自瑞士科學家確定了一種稀有蘚類植物生成的化合物,具有和 THC 同樣止痛、抗發炎的優點,但精神活性更低,可能比 THC 成分更適合用於醫療。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和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的研究顯示,出生孩童的注意力欠缺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可能與母親懷孕期間尿中氟化物濃度較高有關。
患有嚴重抑鬱症的患者,DNA 生理年齡比健康人還要老 8 個月,這表明他們在生理上比相對應的實際年齡更老。這個現象在遭受童年創傷的人群更明顯,例如暴力、情感冷落或性虐待,這些人的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大了 1 歲左右。這項研究結果在巴塞隆納舉行的 ECNP 會議提出。
科學家已知道癌細胞會吸收大量葡萄糖促進自己生長,而最近美國科學家進一步發現,血癌(leukemia,也稱白血病)的癌細胞還會誘騙其他正常細胞,讓它們減少吸收葡萄糖,好讓體內有更多葡萄糖供癌細胞使用。
過去沉浸式體驗在醫療領域上的應用,多半是用來協助人們克服成癮和恐懼症,隨著技術進步相關應用擴展,近日 OpenSight 已經獲得美國食藥管理局(FDA)510(k)許可,成為微軟 HoloLens 上第一個獲得批准的醫療 AR 解決方案。
公費流感疫苗近日傳出兩起變色、異物事件,引發民眾擔憂,但外人不知道的是,每一批流感疫苗在上市前,都得經過溫度及 11 項檢驗把關,一項不合格就得整批銷毀,每年擋下萬支疫苗。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狗經訓練後可以從襪子中嗅出某些癌症、有糖尿病風險的人、或從孩童是否患有瘧疾。
家裡有養過寵物的人大概都會同意這句話:動物可以判斷時間。不論是每天早上因為肚子餓叫醒你的貓主子,還是時間到就叼著繩子過來的毛小孩,動物看來似乎都能夠判斷時間,而西北大學最新研究也找到確切的神經證據能夠證實這個猜測。
手機輻射對人體到底有否傷害?經過十多年研究,由美國政府主導的國家毒理學計畫(NTP)近日發布了最終報告,有明確證據表明,雄性大鼠暴露於 2G、3G 手機使用中的高水平射頻輻射(RFR)後,其心臟患有惡性腫瘤;至於雌性大鼠及雄性、雌性小鼠的癌症是否與暴露於 RFR 有關,證據模棱兩可。
新研究發現,人體內每個細胞事實上都藏有一串自我毀滅的代碼,一旦察覺自己變異成癌細胞,就會啟動自殺任務。科學家相信這將成為全新的癌症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