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3 1 月, 2025

科技新知 醫療科技

癌症治療是許多人所關注的項目,近日以色列公司 Alpha Tau Medical 宣稱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治療方法,透過注射放射性物質來破壞腫瘤內的癌細胞,在初步臨床實驗上取得了相當好的成果,同時過程就像微創手術一樣,只需要兩小時或更短時間內局部麻醉即可進行。
由鴻海總裁郭台銘個人所捐助,斥資新台幣上百億元,耗資十年所打造的台大癌醫中心醫院,19 日正式宣布試營運。郭台銘在致詞時表示,前妻林淑如與胞弟郭台成分別在 13 及 11 年前相繼離世,讓他興起了對抗癌症的想法。所以,透過永齡基金會與台大醫院的合作,使得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能在 19 日這個林淑如的 68 歲冥誕落成。未來還將藉此啟動新醫療百年工程,讓更多人得以受惠。
你知道除了被封為「超級細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還有另一種細菌因產生抗生素耐藥性( antibiotic resistance )而越來越危險嗎?更令人擔心的是,這個細菌幾乎存在於地球每個人的皮膚上。
運動有益心血管健康,但有沒有哪種運動的效果特別好?多數人可能會想到跑步、游泳等讓心跳加速、氣喘吁吁的運動項目吧。不愛跑步的人大可放心,最近在秘魯首都利馬召開的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研討會,有講者指出所有運動項目對心臟健康都有幫助,其中重量訓練等定點式的運動(static activity)更好。
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神經科學家發現,使用抗癌藥物「滅殺除癌錠」(methotrexate)治療後產生認知功能障礙的期間,大腦白質(white matter)的 3 種細胞會表現出相互交錯影響的現象。
癌症給人們的印象往往是來得又急又快,讓人措手不及。其實也有些癌症進展較緩慢甚至暫時停止生長,這類型的癌症就算沒有檢查出來,身體也不會有什麼不適,即使沒有治療,生命也不會有任何危害。有些時候未經處置的腫瘤甚至會自己消失。當這些根本不會產生任何症狀、也不會對身體造成絲毫傷害的腫瘤診斷出來時,就是「過度診斷」(overdiagnosis) 了 。
透過釋放信號分子監測周遭環境中同伴數量的變化,細菌能夠在適當的時機協調群體行為並發起攻擊,這種被稱為「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的現象自 1990 年被發現以來,生物學家一直都在持續進行研究,然而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研究人員最近發現,不只是人類研究者試圖偷聽細菌間的對話,一種以細菌為宿主的病毒也會竊聽這些資訊來達到自己的目標。
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 3D 大腦模型,在工程學院、醫學院、Sackler 學院及傑克遜實驗室(Jackson Laboratory)的合作下,模型不僅是模仿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特徵,甚至還可以展示「神經活動」,隨著研究持續,相信未來對神經疾病的相關認知將會更加深入。
長久以來,科學家已發現適當電力可加速皮膚傷口癒合,但這方面的供電往往與電療相關。
根據全球市場研究機構 TrendForce 最新報告指出,2018 年全球藥品市場受到新藥產品進入市場與使用量持續增加帶動,規模估計約為 1.2 兆美元,年增率約為 3.8%,預期 2023 年可成長至約 1.55 兆美元,2018-2023 年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 5.1%。其中,專利藥(原研藥)2018 年市場規模估計約為 7,665 億美元,年增率約 5.8%;學名藥部分,2018 年市場規模估計為 3,202 億美元,受到美國市場萎縮的衝擊,年增率僅約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