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5 1 月, 2025

科技新知 醫療科技

牛津大學物理系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的 COVID-19 試劑,可以直接對病人檢體進行檢測,採用可以協助迴避試劑供應限制問題,並在檢測實際病毒粒子,而不是抗體或病毒存在的其他跡象(不一定與活躍、傳染性病例有關)時,也能提供好處的機器學習方法。
歐洲的 2019 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單日新增確診超越美國,讓歐洲遏止第 2 波疫情之戰到達臨界點。專家憂心,歐洲人出現防疫疲乏恐難再祭全國性封城,入冬防疫面臨挑戰。
嬌生(Johnson & Johnson)的新冠肺炎(武漢肺炎,COVID-19)疫苗試驗才剛喊卡,13 日又傳出美國藥廠禮來(Eli Lilly)的抗體療法出現「潛在安全疑慮」,暫停臨床試驗。外媒並加碼爆料,禮來工廠有嚴重品管問題。
美國通報首起二度染疫患者,該名病患的病況比第一次更嚴重,需要住院治療。另外,荷蘭出現第一個二度確診的死亡案例。這暗示群體免疫或許不易達成,也引發人們對疫苗的疑問。
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由於口罩產能已足夠實名制通路銷售,將於 15 日恢復定額徵用,其餘將可自由販售,另為因應未來可能防疫需求,正研議將實名制做為常態化運作模式。
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經過訓練在軍事任務上也能提供許多協助,為了讓軍犬與領犬員的溝通能夠更加緊密,美國陸軍正在開發軍犬專用的 AR 眼鏡,讓兩者即使分隔開也能互動執行任務。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 10 月 14 日表示,短時間內大規模疫苗接種,可建立群體免疫,但估算武漢肺炎疫苗供需缺口達 14 億劑,要達到全球群體免疫,需要國際共同合作。
現在全世界各國都在搶疫苗,期待明年就能施打,然後生活就能恢復往昔自由自在的狀態。但世衛組織專家不認為有這麼樂觀,雖然 2021 年至少會有一種安全有效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出現,但數量有限,健康年輕人要打至少得等到 2022 年。
2020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15 日於南港展覽館登場,因應國際疫情,今年展會聚焦「防疫產業生態系」及「智慧醫療」兩大主題,整合線上虛擬展會與實體展出,協助國內外業者在不方便旅行的時期,也能率先掌握後疫情時代醫療產業動向。
武漢肺炎改變了許多事,無論從哪種層面來說,疫情的出現都稱不上是好消息,但亞利桑那大學新研究或許終於為新冠病毒找到「正面用途」:對止痛藥的研究做出一些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