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 Tech News 科技新報
距離特斯拉(Tesla)7 月正式量產 Model 3 還剩不到 3 個月,我們已經習慣特斯拉 CEO Elon Musk 透過 Twitter 不時披露各業務線的進度,但「大批 Model 3 製造機器人運抵特斯拉加州費利蒙工廠」的資訊是由特斯拉供應鏈夥伴供出來的。
一位庫卡機器人公司(KUKA Roboter)的工程師在北美一個交易者論壇中放出以下圖片,並表示他將在特斯拉工廠停留 7.5 週,會組裝 467 台 Model 3 製造機器人和 21 條機器滑道。按照時間推算,7.5 週後是 6 月中旬,加上特斯拉除錯生產線、運抵其他物料的時間,與 7 月正式量產時點大致吻合。
當然,這些機器人只是 Model 3 大批量生產多條產線中的少數,除了庫卡機器人供應商,特斯拉去年收購了德國自動化機器製造公司 Grohmann Engineering,公司更名為特斯拉德國全自動化工廠。本月初,特斯拉宣布自動化工廠將結束與幾家汽車製造商(戴姆勒、寶馬、Volvo、博世等)的合作關係,全力以赴 Model 3 製造機器人的生產工作。4 月 20 日,媒體報導特斯拉自動化工廠也將在未來幾週投入 Model 3 生產製造機器人的工作。
做為對比,據 Musk 透露,2015 年特斯拉 Model X 量產工作火力全開時,整個產線的製造機器人也僅有 542 台,如今 Model 3 在前期小批量產時一家供應商組建的機器人就達到 467 台,特斯拉生產規模的擴大可見一斑。當然公眾對特斯拉的容忍度也不可同日而語,已經等了一年的 40 萬名 Model 3 預訂客戶不會像 Model X 客戶一樣耐心容忍特斯拉跳票 2 年。
事實上,Musk 本人也對 Model 3 生產線寄予厚望,他之前將工廠的機器人產線形容為「Alien Dreadnought」(外星人戰艦),他在 Twitter 透露,量產初期的 Model 3 生產線只能算 Alien Dreadnought 的 0.5 版本,但那些自動化生產線會不斷更新,他將更新後的生產線稱為第 3 版:
第 3 版落地後,看起來會和你之前看到的其他任何生產線都不一樣。我們不必在生產線周圍安排工作人員,否則(這些工作人員)會降低生產速度。也就是說生產過程本身就不會有人參與。工作人員只負責維護、升級機器和應付不規則情況。
過去幾年來,特斯拉一直致力於透過不斷引入更多機器人來提高工廠生產效率,Musk 表示,特斯拉 Model S 和 X 的生產速度為 5cm/秒,他預期 Model 3 的生產速度要比前兩者「提高 20 倍」、「至少達到 1m/秒」。
按照時間和進度推算,目前正在組裝除錯的就是 Alien Dreadnought 的 0.5 版本吧,Alien Dreadnought 的第 3 版會在量產工作啟動後,透過產線不斷升級,到明年年初實現。
除了大量應用機器人生產,特斯拉為提高 Model 3 生產速度還做了許多嘗試。其中爭議最大的當屬嘗試略過 Model 3 試產步驟,直接投入量產。
汽車製造會有一些固有流程,比如汽車製造商會在汽車量產早期使用相對便宜的原型工具測試新車生產線,將生產線除錯到沒有儀表盤縫隙等小毛病後,這些一次性工具就會廢棄。
現在,Musk 決定略過這個步驟,直接購買價格昂貴、用於長期量產的生產裝置。Musk 也說過略過這環節的理由:上個月特斯拉發起 11 億美元募資時,Musk 曾對投資人表示,當時生產的 Model 3 已經實現了「幾乎完全使用量產機器人製造」,通常而言,機器人製造會比生產工人組裝更利於控制公差。
但此舉仍然引發議論,Oliver Wyman 製造顧問 Ron Harbour 評論稱:「Musk 在挑戰極限,他想看看特斯拉可從生產過程節省多少時間和成本。」略過試產步驟有明顯風險──一旦這些生產裝置出現品質問題,或是產出的汽車存在安全隱患,特斯拉需要為廢棄和再購買昂貴的生產裝置、召回和維修汽車投入大量資金。
一位參加會議的特斯拉投資人在社群新聞網站 Reddit 上更詳細的解釋:Musk 告訴投資人,一種「先進分析技術」(電腦模擬技術)能幫助特斯拉直接進入最終生產裝置環節。
此外,特斯拉在調整最終生產裝置方面也積累了深厚的經驗,2015 年,特斯拉收購了一家密西根模具公司,使主要生產裝置的速度加快 30%,同時成本更低。
這樣的說法相對讓人信服,因為在特斯拉之前,奧迪已在墨西哥新工廠使用電腦模擬技術完成生產模具、整條生產線及工廠環境模擬。奧迪表示這一策略使產品到釋出比正常生產週期縮短 30% 的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擔任特斯拉生產副總裁的 Peter Hochholdinger 曾參與奧迪墨西哥工廠的管理工作。我們認為,Peter Hochholdinger 在 Model 3 略過試產步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曾經有媒體形容小米董事長雷軍是「極致的效率追求者」,我們認為,Musk 更適合這樣的稱謂。話說回來,讓特斯拉轉型為大型汽車製造商的利器,Model 3 也必須有創新加持。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