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5 10 月, 2025

科技新知

關於下一代機器人,我們可能想到波士頓動力那種可爬樓梯、能跑能跳甚至還能後空翻的雙足或四足動物,再不然就是香港漢森機器人技術開發的類人機器人「蘇菲亞」。不過「蘇菲亞」嚴格說起來只是一顆「機器頭」,所以還是很清楚看出她是機器,不是人。
GameStop 史詩級大軋空是今年初最受關注的金融事件,也帶了不少爭議及省思,這件事不僅是市場該不該容許沽空的問題,諾貝爾經濟學家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表示,要小心偽民粹的現象。
機器學習技術近幾年突飛猛進,許多強大 AI 因此誕生。以知名研究機構 OpenAI 開發的語言生成模型 GPT 為例,現在可寫文章、幫人做報表、自動查詢資訊,給用戶很大幫助和便利。
2021 年剛開始,美國 FDA 再批准一款醫療 AI 產品。 這款產品名為 CLEWICU,來自 CLEW Medical 公司,從名字就可看出這款產品的應用場景──使用基於 AI 的演算法和機器學習模型,辨識 ICU 患者發生重大臨床事件的可能性。
鴻海正積極布局 3+3 策略,不僅電動車進展突飛猛進,在數位健康方面也有新進展。鴻海近日宣布與英國神經醫療設備公司 GyroGear 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未來將協助 GyroGear 打造旗艦產品GyroGlove,並且協助後續在亞洲地區的製造與行銷宣傳。同時,鴻海與 GyroGear 也正計劃在台灣建立一個研發中心,專注於硬體和軟體開發。
磁鐵是不少手機的必備零件,但蘋果 iPhone 12 引進靠磁鐵吸附的 MagSafe 技術,卻引起外界對手機和配件會干擾心律調節器和去顫器的憂慮。iPhone 12 系列推出時,蘋果官方支援文件就提及 MagSafe 可能會干擾上述醫療儀器,最近更更新官網,提醒用戶不要將 iPhone 12 和 MagSafe 配件靠近胸口。
在後疫情時代,數位化儼然已成為顯學,雲端工作已逐漸成為常態,但更進一步的自動化,才是接下來的焦點。
2021 年,機器人已經「成精」了,公然吵架、組團熱舞再也不是人類專屬。在許多人心裡,機器人還是僵硬、機械甚至冰冷,即便如此,技術日新月異,柔性機器人快速發展,我們對機器人的刻板印象也該打破了。
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製藥廠商 Moderna Inc. 於台北時間 9 日表示,已與台灣和哥倫比亞政府簽署了武漢肺炎(COVID-19)疫苗供應協議,分別為 500 萬劑和 1,000 萬劑。
COVID-19 疫情何時能結束?這是疫情爆發以來,環繞在眾人心頭的疑問,而彭博(Bloomberg)從全球疫苗施打狀況切入,推估所需時間,最終得出還要再等 7.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