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再發豪語,宣稱旗下電動車在 2017 年底,就能具備自動駕駛功能,一路從洛杉磯開到紐約。Seeking Alpha 網站認為,特斯拉有信心在短時間內開發出自動駕駛系統,得歸功於 Nvidia。Seeking Alpha 24 日報導,特斯拉原本與以色列商 Mobileye 合作,採用 EyeQ3 晶片,旗下電動車具備自動緊急煞車、碰撞警示、維持車道等功能,不過特斯拉和 Mobileye 分手,改採 Nvidia 系統之後,原有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全部泡湯。既然如此,特斯拉為何敢放話明年底就有自動駕駛?文章稱,Nvidia 研發出革命性的自駕系統,該公司蒐集人類實際開車影片,搭配方向盤的操控角度,用來訓練類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NN);也就是說,每一格駕駛畫面,都有正確答案,讓 NN 學會打方向盤的角度;再搭配偏離車道時,如何修正重回線道的資料等,讓電腦掌握開車技巧。這個方式的特點在於,NN 能「全面」掌握駕駛技術。在此之前,業者多把自駕細分成多個項目,如辨識物體、道路等,接著再加以結合,無法確認電腦是否真的完全抓到開車訣竅。Nvidia 這套新方法簡單快速,不到一年就有極佳成效,汽車能在多種狀況下自動駕駛,如果以此一系統為基礎,應能迅速讓自駕功力大增。文章猜測,特斯拉正是相中此點,才捨棄舊愛 Mobileye 改和 Nvidia 合作。文章指稱,特斯拉運用 Nvidia 技術開發出自駕車模型,能從人類實際開車情況和反應中學習,加快研發進展。然而該文警告,問題是機器學習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碰上瓶頸,以為 NN 能就此一帆風順學會開車,過於樂觀。自駕車門檻極高,NN 學習過程或許會陷入停滯,難以達標。該文指出,目前 Google 自駕車的開車技術仍不如人類,特斯拉更是遠遠落後。(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Automobile Italia CC BY 2.0)延伸閱讀: Tesla:即日起所有車款均配備「全自動駕駛」硬體裝置
據外媒報導,三星日前攔胡殺出,收購了包括 Facebook 與 Google 都曾有意併購的人工智慧助理 Viv。這項服務預計會先成為 Galaxy 行動裝置的內建軟體,再慢慢拓展到整個三星生態圈。Viv 是 Siri 最初的三名創辦人開發的新智慧助理。在 Siri 還是一款獨立的 App 時,蘋果在很短的時間內決定收購 Siri,並把 Siri 大幅改造成今天的樣子,具有一點真人的影子可以簡單對話。不過在最初時,Siri 是一款很直白的功能性軟體,只會透過語音直接對接其他 App 或網路平台來處理使用者的要求,整體來說就像用戶改用語音來操作手機。由於不滿 Siri 變成「聊天機器人」,這三名創辦人挖走一部份 Siri 團隊,離開蘋果打造以原始 Siri 為基礎的理想智慧助理。新的 Viv 因此能維持老 Siri 的直爽,還強化了自然語言的理解能力。比起 Siri 目前的功能偏向啟動 App ,更改設定,偶爾搜尋東西,Viv 則更類似 Amazon Echo,可以對接其他平台的服務來處理生活瑣事。要直到今年 WWDC,蘋果才首次釋出 Siri 的 SDK 給 6 類第三方 App,然而最初的 Siri 其實早就對接了 42 種不同的 App 與平台。由於支援跨平台多工操作與多重聲源指令,Viv 推出後其實頗為吸睛,包括 Facebook 與...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發展潛力無限,Google、Aamzon、Facebook、IBM 等大廠紛紛砸重金積極投入,近幾年 AI 在機器人、醫療、語音處理等應用紛紛出籠,下一場科技產品大戰儼然從人工智慧開打,而韓國大廠三星(Samsung)今 6 日宣布收購人工智慧新創企業 Viv Labs,邁開人工智慧發展的腳步。三星電子今 6 日宣布,買下人工智慧新創公司 Viv Labs,但三星並未公布此次交易相關財務細節。Viv 主要發展人工智慧語音助理,值得關注的是,團隊是由被譽為「Siri 之父」的 Dag Kittlaus、Adam Cheyer 與 Chris Brigham 所創立,Dag Kittlaus 是蘋果語音助理服務 Siri 最重要的催生者,在 2010 年蘋果收購 Siri 後, Dag Kittlaus 與 Adam Cheyer 離開蘋果,在 2012 年創立了 Viv。Viv 不免被拿來與 Siri 比較,但團隊強調 Viv 比 Siri 更為強大。在今年 5 月 Viv 平台首度公開演示當時,Viv 展現與 Siri 和其他語音助理最大的不同--複雜自然語言理解的能力,與人類展開更深入的對話,更接近人們實際交談,甚至透過自身的判斷直接執行任務。
近日,美國的兩名學生使用深度學習技術,打造了一款 AI 軟體,不僅可以在經典遊戲 Doom 中自己玩遊戲,還能在多人對戰中打敗它的人類對手。開發這項技術的是 Devendra Chaplot 和 Guillaume Lample,兩人來自卡內基美隆大學,他們在遊戲裡訓練的機器人的暱稱叫做 Arnold。之前 Google 在復古的 2D Atari 遊戲中使用 AI 軟體,而這兩名學生將 AI 軟體應用到 3D 射擊遊戲中。就像人類玩家一樣,AI 軟體也是不斷地重複玩這個遊戲,一直到學習到如何殺死對手,這當中既包括電腦控制的角色,也包括人類玩家控制的角色。其實,也有一些其他的團隊用 Doom 做了類似的東西,但這兩個學生不同的是,要據此發論文詳細論述其實現方法了,而論文目前處於同行審議階段。他們在論文中提到:「通常,深度學習方法只是使用視覺輸入來訓練。我們使用了一種增強訓練模型的方法,來挖掘遊戲更多相關資訊,比如敵人和物品的特色資訊。我們的架構也進行了模組化,可以讓不同的模型,在遊戲的不同階段,獨立地進行訓練。」這項技術無疑令人印象深刻,然而批評也接踵而至,有人認為這項技術也能更有效地訓練出殺人機器,可能會變成未來機器人殺手的基礎。「AI 正變得越來越真實。雖然到目前為止,AI 還只是在像素世界裡運行,但它確實引發了真實世界裡 AI 發展的問題。」未來學家 Dom Galgeon 說,「我們並不想將 AI 說成極度危險之物,但仍需要認真思考制定清晰合理的 AI 政策,包括其研究、開發和應用。」今年 4 月,一份由人權觀察(非政府組織)和哈佛法學院共同撰寫的報告裡,呼籲禁止「殺手機器人」,在一段時間裡,應該對武器系統應用先進技術保持一定控制。2015 年,一千多名技術和機器人專家,包括史蒂芬霍金、艾隆馬斯克和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克,警告說,AI 武器可能在幾年內就會被開發出來。在他們聯合署名一份公開信裡提到,如果有任何一個重大軍事力量推動自動化武器和機器人士兵的發展,那麼「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一場全球軍備競賽,最終的技術發展軌道就是:自動化武器將成為明天的 AK 系列步槍,蔓延至全世界。」 AI trained to slay players in a computer game could one day lead...
藍色巨人 IBM 的市值,終於被台積電超過了。這個台灣科技業眾所期待的一刻,真的發生時,卻令人感到五味雜陳。因為,真正拉下 IBM 的,其實是它自己。9 月 19 日,台積電股價大漲 5.47%,創下今年最大單日漲幅,市值增加 2,463 億元,總市值高達 4.75 兆元台幣,一舉超過藍色巨人 IBM。但根據投資網站 Dogs of the Dow 的美國前 50 大市值公司排名,台積電市值超過 IBM 的時間,已經長達一周。9 月 27 日,在美國發行 ADR 的台積電,仍以 1,577 億美元的市值,領先 IBM 的 1,498 億美元。聽到這消息。一名美系外資分析師表示,雖覺得時間略早了一點,但他並不意外。因為獨拿蘋果 A10 處理器的大利多,台積電在過去一年之間,股價已漲了 51.6%,本益比也在 16.6 倍的高水準。而長年的科技資優生 IBM,本益比竟然只有 12.73 倍。遠不如其他美國科技龍頭企業,例如微軟的 27 倍、Google 的 30 倍,甚至甲骨文的 19 倍。 為什麼美國資本市場將 IBM 的未來,看得如此之壞?要知道,IBM 已連續 23 年成為在美國取得最多專利數的公司。現在當紅的物聯網、智慧城市,IBM 一直扮演領頭羊,2008...
在幾天前舉行的發表會上,Google 一改以前的技術公司風格發表了 Pixel 手機、DayDream View VR 裝置、Google Home 等多款硬體設備。但發表會上,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反覆提到的一個概念是 Google Assistant 智慧語音助手。和蘋果的 Siri 一樣,Google Assistant 已經嵌入了 Google 的幾乎每一款新發表硬體和軟體產品。這種轉變的背景是 Google 面臨的競爭環境改變。Google,或者說它的母公司 Alphabet 目前是世界上市值第二高的公司,同時它也是搜尋、線上廣告、行動裝置等諸多領域的領頭羊。但 2015 年剛上任 Google CEO 的 Sundar Pichai 面臨的問題卻是,這家公司雖然在技術上遙遙領先於其他大公司,但當需要把技術應用到產品中時,Google 卻拿不出類似於蘋果和亞馬遜那樣的成績。在桌面時代靠搜尋引擎起家的 Google 在行動網路成為主流之前,靠 Android 系統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轉型,這讓 Google 成為了一家「行動優先」的公司。但現在的情況卻是,網路不僅是從桌面轉移到行動裝置上,而是轉移到多種螢幕上,甚至是沒有螢幕的裝置都開始接入網路。對這個趨勢反應最靈敏的是亞馬遜,這家公司在 2014 年推出了沒有螢幕的智慧語音音箱 Echo。當時很多人都認為 Amazon Echo 只是一個「雞肋」產品,因為看起來它的應用範圍實在是太小了。但現在,Echo 和它背後的智慧語音系統 Alexa 已經成了大公司們爭相模仿的對象,因為 Alexa 成為了很多家庭的智慧家居的控制者。於亞馬遜相比,Google 早就在語音辨識、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等技術領域取得領先地位。但 Google 唯一沒有做的就是像亞馬遜那樣早早地就把這些技術做成產品,讓它們去佔領消費者的家庭。或許是已經準備充分,或許是看到了對手們咄咄逼人的攻勢,Google...
GPU 大廠 NVIDIA ( 輝達 ) 11 日宣布,將結合發那科 ( FANUC ) 、豐田汽車、 AeroSense 及千葉工業大學等合作辦,將運用 GPU 的深度學習與電腦視覺技術功能,進行自主機器人與無人機的開發,以推動人工智慧 ( AI ) 在工業等各大科技領域上的應用。根據 NVIDIA 表示,在本次的結盟合作當中, NVIDIA 將與 FANUC 共同開發 FIELD ( FANUC Intelligent Edge Link and Drive ) 系統。該系統將可透過人工智慧來提升機器人的生產力,並且為全球自動化工廠機器人帶來自主學習功能。而 FANUC 將透過一系列 NVIDIA 所設計生產的 GPU,以及深度學習軟體,使得 AI 人工智慧能夠運用在雲端、資料中心及嵌入式設備當中。NVIDI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對於與 FANUC 的合作表示,AI 人工智慧的時代正式來臨。透過 GPU 的深度學習功能,將可將激起新一波軟體學習與機器推理運算的浪潮。其中,最令人興奮的莫過於機器人能夠了解其週遭環境,並且進行與人類互動。NVIDIA 在此十分高興,能與全球自動化工廠與機器人領導業者 FANUC 共同打造智慧型機器,以造福人類的未來。此外,在 NVIDIA 與豐田汽車 (TOYOTA) 、 AeroSense 及千葉工業大學等企業與學術單位的合作上,則是透過這些單位運用 ...
Amazon Echo 是一款結合智慧人工助理 Alexa 的音響,具有高效的收音工程,可以讓用戶輕易以自然語音操作,連接到 Amazon 的各大平台與合作夥伴。不過,這款讓 Google、蘋果也起心動念的新型態裝置,一般用戶究竟用了它多少功能?根據 Experian 與 Creative Strategies 的調查,從 1,300 人抽樣來的 180 名 Amazon Echo 用戶,使用頻率最高的六個功能,依序為: 播放音樂 操控智慧電燈 計時 連接串流音樂服務 聽新聞 設定待購清單 不過,實際上 Echo 還有許多額外的功能,像是打電話,在 Amazon 上買東西,設行事曆,用 Uber 叫車或訂 Pizza,但使用頻率都不高。有趣的是,與 Siri 類似,用戶也可以讓 Echo 說笑話,而儘管有 60% 的用戶使用過這項功能,但之後再使用的比例卻不高。▲ Amazon Echo 最頻繁的使用方式。(Source:Experian)調查也比較了 Echo 的 Alexa 和 iOS、Android 的手機智慧助理的滿意度。Echo 儘管兩者皆勝,但只勝過 Google Now 3%,來到 95%。而與 Siri 相較,使用者顯然對 Echo 更滿意,因為...
10 月 5 日是賈伯斯 5 周年忌日,如果有機會的話,其實真的想問他喜歡現在的 iPhone 7 嗎?雖然人死不能復生,不過現有的科技技術革新了生死的概念,科技媒體 The Verge 近日用長文講述了一對創業好朋友的故事,來自俄羅斯的創業者 Kuyda 為了讓去世一年的朋友 Roman Mazurenoko 永生,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將後者做成了一個聊天 App。在 Kuyda 的印象裡,Roman 是個很棒的人,她和好友 Roman 在 2008 年認識,兩個人成為了好朋友並且一起從莫斯科來到舊金山創業,Roman 的創業項目是 Stampsy,一個用來做電子雜誌的工具,而 Kuyda 的公司 Luka 則是一家人工智慧公司。▲ 左一是 Roman,中間是 Kuyda。雖然早幾年 iPad 的出現讓電子雜誌生意看起來很有希望,但其實根本沒人看,所以對於 Roman 來說,創業真的給了他很大壓力,最困難的時候他還搬到跟 Kuyda 一起住,為了省錢。原本計劃著再次創業的 Roman 卻不幸地在一場車禍中喪生了,朋友們都在討論要怎麼來紀念這位好朋友,有人說要做成一本「咖啡桌書」(Coffee-table book,一種以照片、插圖為主的讀物),也有人說做成一個網站。而 Kuyda 在一次又一次重讀這些年來和 Roman 發的短訊之後,發現 Roman 說話和打字特有的習慣,而他不喜歡發 Facebook 和 Twitter,Instagram 上的照片不多,如今肉體也被火化了,Kuyda 決定以 Roman 的短訊為數據,做一個聊天機器人。Kuyda...
鴻海旗下的物流公司「準時達」(Jusda)與南韓 SK Holdings C&C 攜手,將成立合資企業,運用人工智慧(AI)和聊天機器人科技,搶食全球物流大餅。韓國先驅報 11 日報導,合資企業將於本月成立,針對全球市場提供物流「業務流程委外」(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BPO)服務,雙方從 2015 年開始討論合作事宜,如今終於定案。新公司將先鎖定中國市場,鴻海在當地有深厚布局;同時也會處理中韓電子商務業務、以及上海、香港、南韓的貨運、海關手續和倉務外包工作。合資企業將運用 SK Holdings C&C 的 AI 系統「April」和聊天機器人平台,與現場人員溝通、監督庫存,預測未來貨運量、做出最佳規畫。準時達則在亞洲、北美、歐洲有 45 個倉庫,並於四百多個國家提供陸海空貨運服務。鴻海和南韓 SK 集團關係密切,前年入股 SK 集團旗下的 SK C&C,SK 集團會長崔泰源也曾親自訪台拜會郭台銘。(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