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4 11 月, 2025

旅 TRIVEL

fiscalstandard.com 17 日報導,貝倫貝格銀行初評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ADAS)大廠 Mobileye N.V. 給予「買進」評等,目標價設定在 51 美元。Mobileye 17 日大漲 6.38%,收 39.17 美元,創 6 月 2 日以來收盤新高,連續第 3 個交易日收高;單日漲幅創 3 月 16 日以來新高。Mobileye 是在 2014 年 8 月 1 日初次公開發行(IPO)、IPO 價格為 25.00 美元。以色列媒體《Globes》6 月 15 日報導,Alphabet 執行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給予 Mobileye 的機器學習技術正面評價,指稱汽車的視覺問題已完全獲得解決,下個階段就是分析解讀所接收到的數據,進而讓汽車也能跟人類一樣擁有直覺能力。forbes.com 6 月 15 日報導,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的 OnStar 車載資訊系統將率先內建 Mobileye EyeQ 系列微處理器以及高解析度建圖技術,福斯(Volkswagen)、雷諾─日產將在 2018 年跟進。Mobileye...
四月天,一個戴眼鏡、六十多歲的外國人在台前說故事,眼見他的襯衫由一點濕成一片,神情卻是樂此不疲。而台下,坐著近百位準醫師、泛醫療工作者、工程師以及設計師,參與這場驚險的創業回顧之旅。他是 Dr. John R. Adler,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結合機械人與癌症放射治療儀──射波刀 CyberKnife 的發明人,也是史丹佛大學創新醫療器材副主席、醫學院腦神經外科榮譽教授,此次應永齡基金會之邀,對欲投入醫療創業的年輕朋友們發表演說。Dr. Adler 在 1980 年於哈佛醫學院畢業,在麻省總醫院接受腦神經外科訓練後,赴瑞典和加馬刀(Gamma Knife)發明人 Lars Leksell 學習。當時,加馬刀是世界尖端醫療的先驅,首創非侵入性、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腦瘤,不需動刀開腦就能消滅腫瘤。雖然是劃時代的發明,Dr. Adler 發現加馬刀必須以頭罩固定患者,不僅帶來疼痛,治療範圍也很侷限,他認為放射手術(Radiosurgery),應拓展至脊髓、胸腔以至於全身治療,因此決定投入研發無框式定位系統(frameless targeting),結合醫用直線加速器,發展新一代產品。題目確定之後,他尋覓落腳處,考量到當時的學術資源及商業環境,他接受史丹佛聘書,擔任腦神經外科醫師。這一切看來理所當然,但接下來的創業路卻艱困得難以想像。首先,太太覺得他瘋了,外科醫師已經夠辛苦,還賭上身家在完全不熟悉的科技產業。的確,就算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創業,無論是 App、服務平台,或智能硬體,發展資金再大不過幾百萬,然而醫療或生技產業卻完全是另一回事,金額、耗時龐大如黑洞,以一個沒有家世背景、名不見經傳的年輕醫師,Dr. Adler 想開發數以千萬美金計的高階醫材,簡直是痴人說夢。 錢、錢、錢!初期,Dr. Adler 靠寫計畫拿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助,他聘請電腦工程學家建立 X 光和電腦斷層的數位影像處理系統。當時其實存在很多不確定,但他抱著「就算不成功,對醫療仍然是有幫助的」的傻勁去做,之後陸續接觸物理學家、醫材廠商,才畫出第一份以機器人裝置做定位、結合直線加速器的產品草圖。然而,這只是第一步,還沒進入產品原型(Prototype),但醫療創業實在太難、燒的本錢太驚人,即便向國家衛生研究院求救,換來的答案是建議找大企業合作,但他回頭拜訪公司,每一間都同樣拒絕:「這產品需要太多基礎研究來支撐,請找國家出資!」雪上加霜的是,無論他申請任一筆國家級的研究金費,全被回絕。最慘的時期,他苦撐 4 年,完全找不到資金,面對一筆筆帳單,以及家裡斷炊的壓力,只能一再重複捉襟見肘的窘境。「我們這些創業家,太年輕、堅持又固執,所以才撐住。但真的,每一天都面臨著挫折跟壓力。(We entrepreneurs are young , persistent, and stubborn enough to do the startups . You’ll be facing failures and stress EVERYDAY .)」Dr. Adler 說。 醫師?創業家?身分的兩難不僅資金困境,另個難解的習題是:究竟該致力成為腦外科的權威,還是投入創業來解決臨床需求呢?在醫界,要成為首屈一指的專家,首先開刀數、研究論文就不能少,必要時還需巡迴演講、身兼教職,經年累月才能建立起聲望,不可能平地一聲雷、轉身變大師;而創業家也是需將時間精力梭哈的志業,更遑論高階醫材必須走人體試驗、FDA 流程,沒有什麼能一蹴可及的。那麼,孰輕孰重?但,就因為他是第一線的醫師,每天面臨這些需求,最知道全世界有多少病人需要這部儀器,而儀器也同等需要病人的回饋,因此他更無法放棄,疲於奔波於兩個身分之間。不要低估 3F 的力量在一次資金幾乎用罄時,他認識了一位退休創投,經由引薦之後,獲得矽谷企業的投資,正式成立公司 Accuray,由 Dr....
廣達電腦 10 日公布 2015 年第 1 季財報顯示,未來佔超過一半營收的非筆電產品將會是廣達未來發展的重點。對此,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面對記者的發問,侃侃而談的表示,台灣經濟的轉型,要靠新的商業模式創新,在未來 5G、雲端運算服務、大數據等新科技的協助下,台灣可以順此趨勢,在創新的服務領域上搶得一席之地。對於,台灣的產業要如何由硬體轉進軟體服務?林百里今天表示,新的商業模式要靠創新,對市場不了解是很大的困擾,就像要廣達由硬體轉型為軟體公司有很大的困難。過去,台灣的創新很少在雲端領域,要既有的大企業轉型為電商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由創新的角度來出發,在國外近期新竄起的公司如 Google 、亞馬遜、臉書等公司也都不是從老公司轉型而成的。而政府方面,除了經濟部之外,也需要教育部和文化部等協助創造創新的氛圍。林百里也強調,大學要和產業及社會接軌,才能進一步激發創新的動能。▲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林百里還舉以色列為例,指出以色列有很多新創技術,是因為國家四面都有危機,不創新就沒有出路。至於,台灣的創新在哪裡?他認為應該有創新型的工業,經濟部、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都要串起來,才能形成創新的價值氛圍。▲ 廣達副董事長梁次震林百里強調,創新是以人為本的概念,沒有文化部跟教育部不行,創新要有商業模式,經濟也是重要影響因素。新行業要形成的環境因素非常多,說來話長,以前創業不生產就可以開公司,現在開公司的門檻說高也高,說低也低,但必須要有突破點,但成功的豁然率比以前低很多,以前幾家創業做筆電都可以成功,但現在反過來,成功跟失敗企業的差距會很大。 至於,當前很火熱的物聯網產業,廣達副董事長梁次震首先指出,物聯網還需要時間發展,讓物聯網連接可以很成熟,現在物聯網一片一片,還不見得連在一塊,要把服務連成系統化的服務,現在廣達也花很多精神去想。而林百里則附和表示,物聯網值得再三研究,要好好分析商業模式,物聯網主體是網路,物是被連,如果倒過來則變成物連網路,那麼到底價值在網還是物呢?林百里說,看到這麼多公司會成功或失敗,就是因為他們搞錯了。林百里表示,很多失敗企業是連網的物,比方手環可連網,手環價值很小,物聯網 的公司若經營網會成功,經營「物」成功機會會很小。林百里強調,物聯網的生意其實不大,因為萬物聯網,每個裝置都只是一點點,做硬體的很辛苦,網才是價值,物聯網如果沒有智慧型服務是沒有用的,現在的物都沒有突破性,沒有辦法非要不可,商用價值不高。因此,物聯網後面需要有人工智慧或 5G ,才有真正的價值。最後談到台灣的創新投資時,林百里也指出,其實很多資金都在等,在看案子,好多創投朋友都用心找案子、找投資標。但是,市場是台灣很大障礙。林百里進一步強調,台灣對市場的了解不足是很大的問題,台灣不知道市場需要什麼東西,他舉最近看到1個案子,新創團隊開發美國停車場設備,是很簡單的雲端服務,但做得非常好,這服務很容易就賣掉了,因為他們了解當地市場對停車的需要,但台灣很多人做停車設備,都還是老方法,有創意,但對市場不瞭解。林百里說,因為台灣市場很小,必須去有市場的地方,但我們對商業型態不瞭解。林百里說,相信有好案子大家都會搶著投資,台灣有很多創意團隊去美國募資成果都非常好,但台灣不了解市場消費者行為,這是最大問題。(首圖來源:《科技新報》攝)
近期,科技金融(Fintech)已經成為全球金融業時髦的風潮!不過,根據根據特許金融分析師 (CFA) 協會的一項新調查,華爾街開始擔心,未來在科技金融逐步發展的情況之下,將會搶走相關從業人員的飯碗。根據 CFA 針對全球超過 3,000 名相關從業人員進行調查,發現大部分都認為,資產管理之類的理財顧問工作是最容易被科技金融顛覆的行業。因為,有 54% 的受訪者表示,該部門會感受到最大的變化,其次是銀行、證券和保險的部門。 隨著傳統金融服務的收費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做為低成本替代品的機器人顧問最近屢屢見報。參加 Milken Institute 全球大會的華爾街高層日前就指出,整個金融界都應該擔心失業問題。 然而,並非所有類別的投資者都將受到同等的影響。調查也顯示,由於成本降低、可獲得的投資指導增多,受訪者一面倒的指出,一般大眾市場將受到最直接的影響。然而,對於高收入所得的金字塔頂端階層來說,則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至於,由機器人來取代傳統人力擔任資產管理的理財顧問角色,一般人最為擔心的問題為何?調查中也明白的指出,一般人最擔心遇到有運算法缺陷的機器人理財顧問,其比率高達 46% 。其次則是個人資料安全的問題,比率有 30% 。而目前從事資產管理的理財顧問從業人員表示,科技金融的發展趨勢在未來 5 年內將不會改變。不過,對於機器人理財顧問未來在市場集資與貸款工作上的長期效益表示質疑。 (首圖來源: Flickr/Butz.2013 CC BY 2.0)
還記得不久前曾報導過的, Google 讓人工智慧(AI)閱讀了上千本言情小說嗎?當時,Google 透露了初衷是為了增進人工智慧引擎較缺乏的人性化與「口才」,但從其人工智慧引擎所「作」的詩來看,這些愛情小說教材似乎把 AI 教得有些怪裡怪氣。Google 在過去幾個月以來,讓 AI 引擎大量閱讀愛情小說,數量多達 2,865 本,目的是為了要改變 AI 引擎與人類對話時,過於制式化且缺乏感情與情緒的言辭,讓它學會更人性化的語調,甚至是了解言辭上細微的情緒差別。此外,除了這些愛情小說,Google 一共「餵養」了 AI 引擎 1.1 萬本書,其中也包括 1,500 本奇幻小說,希望能藉此讓 AI 引擎學習模擬人腦的運作與思維模式。在作詩之前,研究人員先從書中擷取 2 個句子,要求 AI 引擎在這 2 個句子之間寫出有意義的詩句,將句子串接起來,且語法上與語句構造都必須合乎邏輯。然而,從 Google 的人工智慧引擎寫出的詩句來看,經過這些小說的洗禮,似乎讓它的言辭變得有些怪裡怪氣,字裡行間散發出的不是感性,而是一股相當「詭異」的氣息,說它「詭異」真的一點也不誇張,只要看看下面的詩句,相信你就會明白了。it made me want to cry. no one had seen him since. it made me feel uneasy. no one had seen him. the thought made me...
人類當心,電腦不只棋藝超越人腦,就連選股功力都讓投資大師望塵莫及!避險基金經理人的排名出爐,收入最高的前 8 人中,有 6 人都是所謂的「寬客」(quant、金融工程師),靠電腦報明牌。Business Insider、路透社、英國金融時報 10 日報導,機構投資人(Institutional Investor)Alpha 雜誌彙編資料,公布 2015 年避險基金經理人風雲榜,收入排名前 8 名中,有 6 人是寬客,比例遠高於 2002 年的 2 人。寬客用電腦程式分析市場、指引投資方向,他們的績效優於知名的人類操盤手,因此坐享優渥薪酬。Citadel 的 Ken Griffin 和 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的 James Simons 收入並列第一,2015 年大賺 17 億美元。他們都是寬客,Simons 更是程式解碼員出身。DE Shaw 的 David Shaw 排名第五,他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前電腦科學教授。Two Sigma 兩名操盤手 John Overdeck、David Siegel 同為寬客,並列第六。以往的避險基金大咖 Dan Loeb、Bill Ackman 摔出榜外。以往不可一世的大師,績效敗給寬客,顯示華爾街的投資策略出現巨變。科技對基金決策日趨重要,許多人利用電腦篩選資料,預測市場走勢、數據方向。金融業也大舉招募電腦工程師,沒有財經背景也沒關係,尋求機器學習、雲端運算、數據科學的人才加入。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投資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也請來賈伯斯前手下擔任共同執行長,更點出此一趨勢。國際金融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簡稱 IIF)直指,人工智慧(AI)的發展終於來到轉折點,而 AI...
近日 Google 在官方部落格中宣布開源一個名為 SyntaxNet 的專案,它能幫助機器更好的進行自然語言理解,讓機器在聽懂人話方面更進一步。在部落格中 Google 就以已經調試完成的英語語言解析器 Parsey McParseface 為例,介紹 SyntaxNet 是如何幫助機器來理解英語的。簡單來說 SyntaxNet 的方式是將英語整句分拆成動詞、名詞、形容詞等不同的詞性,然後分析語句含義。據 Google 表示,在之前的測試中,Parsey McParseface 的準確度已經達到了 94%,而人類專業的語言學家為 95%,已經高度的接近人類水準。SyntaxNet 的產品經理 Dave Orr 表示,希望其他團隊能夠用 SyntaxNet 來代替目前自行研發的程式,因為沒有必要做重複勞動。Google 表示,經過訓練後的 Parsey McParseface 是其出產的「最複雜的網路」之一。但是也有專家認為,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這套演算法目前還不能找到句子之間的聯繫,但是這點對於更好地理解語句很重要。除此之外,較長的句子也可以難倒 Parsey McParseface。 「我會說這正處於逐漸的改善階段,但是沒什麼不妥。」 亞利桑那大學的 NLP 專家 Mihai Surdeanu 對這個專案則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因為他覺得「大多科學是靠改進的」。(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機器人將在未來取代多數技術成份較少的職位,這也許都不能算新聞了,律師這樣的專業工作是否就能高枕無憂呢?人工智慧就是律師們需要面對的挑戰,人工智慧 ROSS 已經在法律界取得了突破,Baker&Hostetler 律師事務所剛剛聘請 ROSS 為新律師。律師是一個常常遭到質疑和誤解的職業,但 ROSS 並沒有這些不好的名聲,如果你問 ROSS 一個 13 年前的法庭裁決內容,ROSS 能夠瞬間給你答案,沒有任何遲疑或偏差,同時還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你解釋古老的案例。它唯一不能做的或許是幫你倒咖啡。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在乎這一點,ROOS 是一個人工智慧程式,利用 IBM Watson 電腦的分析系統,長年累月地對案例進行統計和分析,學習如何以專業律師的身分為客戶提供服務。ROSS Intelligence 的 CEO Andrew Arruda 表示,每個法官撰寫的判決書風格各異,用詞也不盡相同,法庭文書沒有特定的寫作要求,ROSS 是目前對於法庭文書的分析和理解最準確的人工智慧。開發這一人工智慧系統最大的挑戰是,需要找到一種方法讓 ROSS 能夠快速地理解對話,分析程式必須準確地了解人類的日常語言使用方式,而不是只抓取關鍵詞進行分析。為開發 ROSS 所付出的艱辛似乎看到了回報,ROSS 已經被 Baker&Hostetler 律師事務所招募,主要負責破產案件。還有幾家律師事務所也已經簽署了聘請 ROSS 的協議,將在未來幾周內公布。Andrew Arruda 對於人工智慧在法律界的應用充滿信心,他認為未來所有的律師事務所都應該啟用人工智慧,以確保在案件的處理中公平和正義。目前大約有 80% 需要專業法律服務的人無法支付律師費用,儘管美國已經是一個律師遍地的地方。有了 ROSS 的協助,律師已經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為更大的市場服務。啟用 ROSS 做為律師最大的好處就是降低服務成本,律師事務所可以收取較低的費用,讓更多低收入階層的人可以享受專業的法律服務,同時降低了服務的門檻,為客戶提供更多實惠的選擇。進入法庭審理階段時,基於人工智慧程式的分析,能夠確保雙方律師都是基於當事人的最佳利益。法律對於任何一方都是相同的,無論是 20 名頂尖律師同時研究,還是 ROSS 處理,相關的內容都會一一呈現。人工智慧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提供了一個雙方力量平衡的環境,而不是誰更有錢雇傭了更好的律師,就能在審理中佔優勢。專業的律師可以提供更具創造性的服務,而不需要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花費大量的時間查案例、列出數百段條文。 The world’s first artificially intelligent lawyer was just hired at...
在日前人工智慧與世界棋王的對弈轟動全球之後,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成為各大科技公司爭相投入的目標。所以,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導,日本電子巨擘 Sony 公司也積極搶進人工智慧 (AI) 市場,最終要讓 AI 事業成為主要營收來源。對此計畫,首先執行的就是投資美國新創公司 Cogitai ,並且預計最快 2017 年推出相關產品或服務。《日經新聞》報導表示,新創公司 Cogitai 總部在加州,由 3 名研究人員共同創辦,主要業務是發展藉由機器持續與真實世界互動,自主學習的相關技術。未來,在 Sony 投資 Cogitai 之後,Sony 將持有約 20% 的 Cogitai 股權。Sony 電腦科學實驗室執行長北野宏明表示,預定最快 2017 年推出與 Cogitai 合作研發的產品或服務。他並且表示,Sony 正在考慮各種選項,包括機器人。未來,Sony 也希望至少 3 年後,能把雙方共同開發的新技術,應用到 Sony 的消費者產品中、並改善影音與音樂串流服務。目前,包括臉書、蘋果和 Google 等科技巨擘都已積極投資 AI ,北野宏明坦言,從客觀條件來看,Sony 的步調確實已落後,但 AI 產業仍有許多未經探索的領域,有些在網路世界中,更大的一部分則在實體世界,因此,就 Sony 來說這方面因為有許多實體產品,藉由製造硬體,這是 Sony 的強項。以往 Sony 也曾經在技術上著墨過,1999 年 Sony 就已經推出機器狗 AIBO,2003 年推出機器人 QRIO,當時都獲得相當關注。但是,之後被微軟、Google 、IBM...
Google 的 AI 研究單位 Google Brain 在音樂和技術盛會 Moogfest 的最後時刻,對在場的人宣布他們的最新目標是訓練電腦變得更有創造力。Magenta 將用去年 Google 開源釋出的機器學習引擎 TensorFlow,來訓練 AI 的創作能力。這可是相當的任務,即便是現有的研究團隊,要模仿知名作家的筆調,還是作曲家的曲風都很困難,要創造的新風貌恐怕很困難。也許各位聽 AI 做得曲子覺得不怎麼樣,但這是 AI 跨出的第一步。Magenta 這類的音樂創作 AI 將會創作新的曲風,豐富人類聽的音樂曲子。Magenta 專案的研究者 Douglas Eck 說他們會先從創作音樂的演算法著手,之後會研究影像等視覺藝術。他在 Moogfest 的座談會上說:「坦明說,我想從 magenta 計畫看到幾件事情,至少有其中一項能完成,那就是藝術(創作性深度學習)的本質能被大幅提升。而我想要一點一點揭開這層神密面紗。6 月 1 日, Goolge 就會啟動 Magenta 專案,這項專案將有 6 位研究者投入,並且與其他合作單位探討是否能讓 AI 學會什麼是藝術創作。Eck 談到相關的應用有可能是一款 App,能夠評定這件藝術作品是否受人歡迎,是因為感受新穎還是有繼承藝術家的價值。目前 Google 手下類似的專案有 DeepDream,AI 受訓練找出畫裡未呈現的結構部分。 相關連結 Google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