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蘋果發表了 iPhone 4s,同時搭載了讓人驚奇的新功能 Siri,引來一時風起的調戲風潮。不過 4 年過去,在 Amazon、Google、Facebook 與微軟相繼推出自己的智慧語音助理後,Siri 逐漸顯得平淡──尤其當 Siri 的語音辨識能力比起 Google Now,其實有著一段落差,更不用說一些第三方開發者也正在努力設計自己的智慧助理,讓它有更大的應用範圍(譬如買東西)。其中,Viv 正是由當初 Siri 的發明者離開蘋果後,自行創立的新軟體。而近日根據《The Information》報導,蘋果預期將推出 Siri 的 SDK,供 App 開發者使用。其實在過往,蘋果並非沒有這類與第三方合作的經驗,例如蘋果就曾在 Apple 地圖裡整合 Yelp(這是一個收集餐廳等商店評論的平台),不過這種結合仍然是公司與公司間的合作,而非各別 App 開發者自由取用、共享蘋果的資源。此外,蘋果也漸漸注意到仍然完全由自己控制的 Siri 生態系,除了可能會失去對業界的影響力,也容易失去開發者社群能帶來的技術創新與活躍感。此時面對網路圈逐步盛行的開源政策,這樣的方針很可能會傷害 Siri 的潛力。即使依照蘋果的個性,首次拋出的 Siri SDK 想必仍有許多限制,不過如果能讓 Siri SDK 結合 Homekit,以及在美國已經應用頗為廣泛的 HealthKit 與新推出的 CareKit,蘋果或許將能擁有更多開發者號召力,推動智慧家居的應用,甚至平台。除了 Siri 的 SDK,報導也指出蘋果可能推出類似 Google Home 或 Amazon Echo 等智慧家庭裝置。雖然聽來有些奇特,不過報導指出這款產品會是結合音響、並獨立於 Apple TV 以外的新硬體。只是比較合理的選項,應該還是在特別推出獨立硬體之前,先完善原有硬體的軟體生態,例如 iPhone...
人工智慧發展大躍進,Facebook、Google、亞馬遜、微軟等巨頭,無不投注鉅資布局,萬事萬物「AI」化,儼然已成下一波科技突破的重心。但在這波大浪中,似乎尋不著蘋果的身影,目前搬得上檯面的似乎只有語音助理 Siri 以及 Proactive Suggestions(類似 Google Now 根據使用者習慣推播訊息的功能),相較其他競爭者,這個開啟行動革命的科技公司,進攻人工智慧的動作看起來卻相對緩慢。雖然 2015 年媒體報導蘋果正大舉招募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專家,但在蘋果圈裡知名的開發者(同時也是資深蘋果迷)、Tumblr 第一位技術總監 Marco Arment 眼中,蘋果在人工智慧方面的實力與深耕已久的 Google 等公司相較仍有一段巨大的鴻溝。Marco Arment 近日發表文章表示對蘋果的未來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蘋果即使現在依然如日中天,但若不把握機會,自我設限,很可能將淪為與上世代明星產物黑莓機一樣的下場——當時,就是因為 iPhone 誕生,扭轉世界對手機的認知,讓黑莓機的地位漸漸變得無足輕重,最終在市場上敗陣下來。 人工智慧弱點,可能讓蘋果步上昔日敗將的後塵Marco Arment 認為,亞馬遜、Facebook、Google 均大力研發先進的人工智慧、無所不在的智慧型助理以及聲控介面,寄望這些技術能夠成為鋪天蓋地席捲全球的新浪潮。特別是 Google,今年以 AlphaGo 一鳴驚人,其實早已在人工智慧布局許久,長年累積相關數據、開發高效率的演算法,並且網羅眾多傑出人才,為的就是在人工智慧領域搶得先機。如果他們的賭注是正確的——而且的確是很有可能成真的——我對蘋果感到憂心。 今日蘋果在穩健的領導下,光芒依然耀眼。但是,一旦風向轉到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人工智慧服務,蘋果將會落入如十年前如黑莓般的困境:他們所能做的,即使已幾近完美,都已遠遠不夠,也早就錯過時機。Marco Arment 指出,蘋果的大數據服務與人工智慧,如搜尋、相關性、分類、複雜的自然語言提問,都被競爭者遠遠甩開,而且就他觀察,看不出來蘋果有急起直追的動力,或許蘋果對於現況十分滿意,服務品質、管理方式、業績表現、人才收編與留存都沒有改變的必要,「也許蘋果是對的,也許他們真的能夠一直維持榮景。」▲ Google AlphaGo 讓人類感受到人工智慧的威力。只是,如果 Google 等公司針對未來的押注才是大勢所趨,等蘋果意識到這點才想參賽時可能為時已晚。人工智慧絕非一蹴可幾,也不太可能完全秘密進行。Marco Arment 點出,如果蘋果需要強大的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服務在未來的十年保持競爭力,那麼,他們應該早就延攬人才、進行研發。蘋果必須成為一間「大數據服務」公司,他們的數據人工智慧服務必須比現況表現得更好、更聰明、更值得信賴。 While I think Apple will be just fine, this strikes me as well-grounded, and possibly understated: https://t.co/wQD0XK8XSu @marcoarment — Marc...
Walt Mossberg──這名將滿 70 歲的重要科技媒體人──日前撰文談到他對蘋果在這次 WWDC 上的期待:重新改革 Siri,讓它變得更像我們期待的人工智慧。至於 Mossberg 對此的理由也十分樸實:因為 Siri 實在沒什麼用,蘋果傳統上也不擅長處理這種演算法服務。蘋果的優勢是軟硬結合,不是演算法Mossberg 指出,在蘋果近來約 15 年的輝煌歲月中,雖然也曾經革除過舊有的產品,並將公司轉型得更加成功,例如從 Mac 到 iPod、iPod 到 iPhone,不過這幾段成功的經驗,都不脫蘋果的核心傳統:軟硬體垂直整合,以及對產品細節的雕琢。這樣的精神雖然創造了許多改變市場規則的成功產品,蘋果至今也還是如日中天,不過,在下一個與蘋果精神基本無關的科技典範中,蘋果卻已開始落居下風,同時也看不出蘋果在這場競爭裡有什麼特別的優勢──而 Mossberg 所指的,正是人工智慧領域。Mossberg 表示,儘管絕大多數的人都仍在透過 App 與一塊精美的觸控板互動,同時蘋果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對手,目前交出的產品也難稱理想,例如 Google 和 Facebook 的語音控制軟體才正在起步,微軟的 chatbot 之前還被調教成種族主義者,但蘋果歷來在處理雲端、人工智慧等軟體服務時,一向都表現得不好──這甚至能追溯到 2008 年,讓 Steve Jobs 大發雷霆的 MobileMe(iCloud 的前身。諷刺的是,iCloud 至今仍問題重重)。 蘋果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三項缺點Mossberg 認為蘋果之所以在人工智慧領域居於劣勢,共有三個原因。首先,即使到今天,蘋果的許多以雲端為基礎打造的服務,例如 Apple Music、iTunes Match、FaceTime、iMessage,地圖,甚至 iCloud 本身,都仍然無法解決同步的問題,並存在許多小 Bug。這其中的一些軟體,蘋果甚至無法做到至少和競爭者一樣好的功能。這對於建基於雲端服務的 Siri──顯然將會是蘋果人工智慧的重心──並不是什麼好消息,因為那代表蘋果並不擅長雲端軟體。第二個原因,是蘋果對於 Siri 關注的太少。Mossberg 認為,自從把 Siri 買下來後,蘋果對於 Siri 就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動作與革新,甚至讓 Siri 之父決定離開蘋果,重新研發自己滿意的語音助理。...
蘋果 2016 年開發者大會(WWDC)即將召開,據 9to5mac 報導,蘋果可能會在下個月推出一款 Siri 音箱。2011 年,蘋果發表語音助手 Siri,搭載在同期發表的 iPhone 4s 上,在語音搜尋領域掀起一陣風潮。2012 年,Google 發表語音助手 Google Now。2014 年 11 月,亞馬遜發表一款外形類似音箱的產品──家庭語音助手 Echo,售價 119 美元,人們可以透過與 Echo 平台合作的協力廠商 App 應用程式,關掉家裡的燈、設置鬧鐘、播放音樂、詢問車裡剩下多少油,或者預定一塊披薩。短短幾年,相比於 Amazon、Google,Siri 做為語音助手的能力逐漸顯得平淡。▲ 內建語音助理的亞馬遜家庭語音助手 Echo。(Source:Techno buffalo)據 CNET 報導,蘋果的 Siri 音箱將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Siri 音箱可以擁有「使用者意識」,配有攝影機,帶有臉部辨識功能,透過檢測人臉,辨識「用戶喜好」,進行智慧匹配,調節到他喜歡的音樂和燈光。此外,蘋果將同時對外開放 Siri 語音助手的 SDK 包,吸引協力廠商開發者參與進來,豐富其功能。Siri 音箱或許也會接入到蘋果的 Homekit,成為智慧家庭設備的一個核心元件。目前智慧語音助手領域,Siri 的早期創始人及其大部分工作人員已離開蘋果公司,開創出自己的人工智慧助手 Viv。今年 5 月,Viv 在紐約亮相,它的整個搜尋過程完全繞開 Google,而直接與 Uber 等協力廠商應用合作,實現語音資訊搜尋請求,完成叫車等日常活動。隨著近年來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領域的進步,語音助手能實現一些更複雜的請求。5 月份的 Google I/O 大會上,Google CEO 桑德爾‧皮柴發表了更加強大的語音助手 Google Assistant,可以實現真正的對話體驗,和你聊各種事情。為了與競爭對手 Amazon 的 Echo 搶佔消費者市場,Google...
照護型機器人看來頗有賣點,但廠商在使用指引上可能得加註警語。英國電訊報 30 日報導,英國薩塞克斯大學認知科學教授 Maggie Boden 警告,人工智慧運算系統永遠無法理解類似「忠誠」、「傷害」等抽象複雜概念。她說,不僅是孤單老人而已,小孩若過度使用可能會影響語言、情感和人際間發展。Boden 認為,理論上人工運算系統有一天可以達到跟人腦一樣的等級,但這樣的系統太過複雜且昂貴。不過,她也提出警告,機器進化目前雖僅危及製造業工作,未來可能會讓法律、醫藥以及會計等行業出現質變。Boden 說這些工作雖不見得會消失,但會更加依賴電腦系統。日本經濟新聞 2015 年 9 月報導,日本療癒機器海豹「Paro」已賣出 3,500 個,銷售遍布逾 30 個國家。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已將 Paro 用來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阿茲海默病患者。Paro 並且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全世界最具療癒機器人」。華碩 30 日在 Computex 2016 展前記者會發表的家庭機器人 Zenbo 定價 599 美元,銷售日期未定。法國新創企業 Blue Frog Robotics 2015 年發表一款類似的機器人「BUDDY」預購價為 699 美元,預計在今年 12 月開始出貨。▲ BUDDY(Source:Blue Frog Robotics)(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華碩)延伸閱讀: 家用機器人前景可期,市場可不是只有 Pepper 這個選擇 Zenbo 現身!施崇棠:「華碩要做一家讓機器人走入千家萬戶的公司」
今天,Google 最新的機器學習計畫創作出了第一首歌曲:一首 90 秒的鋼琴曲。它由訓練神經網路創作。上周,Google 開啟了 Magenta 專案,旨在讓 Google 的機器學習系統創作音樂等藝術。而這首鋼琴曲是此專案的首個傑作。除此之外,Google 還發表部落格文章,表明了在 Magenta 上的野心。從長遠來看,Magenta 的目標是引領機器藝術創作的潮流,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藝術家社群。而從短期來看,Magenta 創作的藝術作品,需要基於已有的藝術作品。團隊負責人表示:「最開始,我們需要基於影片和音訊支援,還需要一個能夠連接藝術家和機器學習模型的平台。我們想在 Magenta 的幫助下,讓藝術創作變得非常簡單。」Magenta 是在 Google TensorFlow 系統的基礎之上建立而成的,現在它處於開源狀態。此專案還計畫在 Github 上出版代碼。負責人說:「這種理念仍處於初級狀態,但我們相信它會迅速發展。」這並不是 Google 第一次測試機器藝術創作系統。Google 開創的 DeepDream 演算法(最初用來視覺化神經網路),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倍受歡迎的圖像工具。在 DeepDream 的幫助下,今年年初 Google 開了一個美術展。除此之外,Google 還開發了藝術家和機器智慧專案,來支持其在機器人學習上進一步的野心。 Google’s art machine just wrote its first song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上回跟大家談論過傳統車廠如何看無人駕駛汽車,這回我們再討論「駕駛者怎樣看待無人駕駛汽車」。不過在我們討論之前,先跟大家說一個很經典的、但不知是否真的發生過的笑話。微軟也能造汽車?有一次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演講中嘲笑汽車業的發展,他指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的發展速度能像電腦一樣的快,現在大家應該能用 25 美元買到一輛一加侖汽油、就能跑 1,000 英里的汽車。不過通用汽車反駁說,如果汽車像微軟的話,我們現在開的汽車會變成: 每次重新規劃道路交通標誌,駕駛人就得要買輛新車。 每次推出新車,你都得重新學習駕駛技術;因為新車的駕駛方法和舊車的完全不同。 發生事故時,車子裡的安全氣囊彈出前,會先問「你確定嗎?」 中控台的所有指示燈,例如:油量、水溫等,現在縮成一個小窗,上面標示為「一般汽車錯誤」。 偶爾汽車會顯示:「這個程式執行作業無效,即將關閉,原因不明或是煞車系統沒有在指定的時間內回應!如有問題請與汽車設計者聯絡。」 你的車子每天會無故崩潰兩次,而每一次你將不得不關閉所有窗戶,然後重新啟動汽車。 當汽車崩潰後,偶爾不能重新啟動,唯一的解決方法是重新安裝引擎。 好吧,微軟粉絲不要不高興,電腦的穩定性問題由來以久,也絕不是微軟一家才有的問題。這個笑話的重點不是微軟的穩定性,而是:這個笑話今天將變成我們可能要面對的真實環境:電腦化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是科技界的其中一個重點專案。 我們都害怕無人駕駛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仍然很不信任電腦取代人類來駕駛。Techcrunch 的編輯 Kristen Hall-Geisler 分析了今年 1 月在美國汽車協會(American Automobile Association,AAA)的統計資料,指美國人仍然很害怕廣義的「無人駕駛汽車」(autonomous car)──這不光只是 Google 式的「駕駛座人類滅絕計畫」,也包括了一般車廠的「高階電腦輔助駕駛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ADAS)。根據作者說法:75% 的受訪者表示害怕乘坐無人駕駛汽車,只有 20% 的受訪者覺得無人駕駛是個很酷的想法。而在電腦輔助駕駛系統方面也沒能得到大部分受訪者的認同:只有 44% 受訪者信任緊急刹車系統(emergency braking systems)、36% 信任自動停車系統(self-parking systems)。不過,受訪者當中僅有 25% 至 30% 的用戶曾試過自動駕駛功能。曾經體驗過的受訪者中,84% 的使用者信任車道保持系統(lane keeping),相比之下,沒有試過自動駕駛功能的受訪者,就只有 50% 信任它。故此作者表示:在調查裡,曾體驗過的駕駛者會更傾向信任電腦輔助駕駛功能:所以只要你信任車道保持系統,不久,你也會信任自動停車系統(parallel parking systems)。儘管這個調查某程度上也酸了駕駛者一把:表示不信任無人駕駛的受訪者裡,有 8 成均對自己的駕駛技術信心十足,而女性則是因為對自動駕駛不夠了解。說的就像是人類本身的過度自信,以及人類的過度無知,導致大家害怕無人駕駛。一切都是人類的錯嗎? 老司機解釋害怕的原因駕駛者的「過度自信」和「過度無知」,可能是其中一個問題,但我們為什麼在做為乘客時,也一樣認為由司機駕駛,比起由電腦駕駛更安心?我們不是過度相信人類的能力,而是單純不信任電腦。目前在華語世界裡,無人駕駛還是一種很新的玩意,很多人都沒有機會接觸。愛范兒做為科技媒體的前線,我們的兩名老司機王飛和張博文,都親身試過特斯拉的無人駕駛汽車功能,但他們都不約而同的表示「十分緊張」。王飛表示,儘管他在習慣無人駕駛系統後,已經開始能放開心情,但他還是不敢在兩邊的車道打開無人駕駛功能。而且,當車子駛進彎道後,他在螢幕上看到車子慢慢接近邊線時,總會有些緊張。而張博文則指出在高速公路這種沒道路情況簡單的情況下,無人駕駛功能絕對是個「神器」,但當他在塞車時候,用起來倍感緊張。他表示:在城市裡,我不敢完全不介入駕駛。特斯拉的辨識能力還是有些問題,雖然感覺很智慧,但這種智慧仍然很死板。如果駕駛者都很守規矩,不會胡亂換道,無人駕駛汽車簡直是神器,我們不用老是刹車油門來回踩,車輛就會自動跟車。但無人駕駛功能卻會自動保持最少一個車距的距離:要知道在北京塞車時,只要車子離前車半個車距,就會有人突然插隊進來。 不是 AlphaGo 在駕駛我們能信任車道保持系統或是自動停車系統,是因為這種功能變需要面對的突發環境不多,電腦應變能力即使不足,也能輕易應付。問題是當我們在市區的環境裡,情況遠為複雜:無人駕駛汽車除了要面對人類的突發狀況,更要應付人類的突發感性需要:包括忌憚、急躁和恐懼。(Source:達志影像)當 AlphaGo 可以透過深度學習,在極度複雜的圍棋比賽上輕取九段大國手的時候(上圖),為什麼我們仍然覺得電腦不能適應人類的駕駛習慣、其應變能力還不及人腦?因為我們開的汽車不是超級電腦,而是一輛我們見慣了的消費級電子產品。目前我們的無人駕駛汽車,不懂得應付我們的感性需求:不會因為太多人不守交通規則,而採用更具侵略性的駕駛手法;也不會因為我們的恐懼,更早的避開一些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車輛。當我們病了,我們會信賴靠醫院裡的高階電子設備來續命;我們遠行,我們也會信任飛機的自動飛行系統。這堆決定我們生死的電子設備,沒有使我們感到十分恐懼。因為我們很清楚:這些專業的電子設備,有充足的保養、有充足的冗餘設計、也有足夠的安全監管。但是,無人駕駛汽車,沒能在感性上讓我們安心。 不信任消費電子的傳統我們經常見到微軟的藍色當機畫面、也經常見到 Google Now...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 AI)、機器人的開發取代人類工作,但醫學的發達卻又讓壽命延長,全球最大資產管理集團貝萊德(BlackRock Inc.)執行長 Larry Fink 警告,這一個世代的人們將面臨年華日漸老去,卻沒錢度過黃金歲月的淒慘命運。barron`s.com 報導,Fink 10 日在給股東的年度信函中表示,雖然許多高成長科技公司的價值最近數月都下滑了,但自動化、創新的速度仍在加快,讓就業機會面臨萎縮壓力,也使產業開始轉型。2016 年「美國總統經濟報告書」(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就預估,自動化有 83% 的機率會取代時薪低於 20 美元的工作。壽命延長也是勞工與政府必須共同探討的議題之一,因為人口中有一大部分已愈來愈無法在年老時自食其力,目前也還找不到能充分掌控其經濟潛力、長壽效益的有效方式。Fink 並提到,當長期利率只剩 2%,而非之前的 5% 之際,一名 35 歲普通人必須累積 3 倍以上的存款,才能創造同樣的退休金收入。根據 Fink 的計算,35 歲的青壯年若想在 65 歲退休時創造每年 48,000 美元的現金流,在 5% 利率的環境中只需投資 178,000 美元,但在利率剩下 2% 之際,投入的金額卻得多達 563,000 美元(約是 5% 的 3.2 倍),才能在退休時擁有同樣現金流。英國金融時報,Fink 並警告,低利率讓儲蓄者無法得到應有報酬、退休金前景堪慮,人們也被迫把原本現在就要花的錢全部存起來。他說,許多人都在討論長期低利率如何推升了資產價格,卻鮮少有人關注低利率(現在已變成負利率)對投資人存款和財務計畫的衝擊。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Inc. 甫於 2 月 24 日公開了第二代人形機器人「Atlas」,根據負責研發的部門波士頓動力(Boston...
一覺醒來世界還是原來的樣子,變壞的人工智慧和終結者並沒有誕生,更別提控制人類……可是就在一夜間,幾乎所有知名的網路科技公司都重新撿起了一項已經「過時很久」的技術:Bot。可別搞錯了,我們說的可不是 Alphabet 旗下波士頓動力製造的、能飛速狂奔還怎麼都踹不倒的機器人,而是由一群看不見、摸不到的聊天機器人組成的大軍。Bot 是什麼?它們會出現在哪裡,誰又在開發它們?它們能做什麼,更重要的是,能幫你做什麼?它們會像很多所謂的科技前沿人士認為的那樣,最終取代你手機裡的 App 嗎?如果你對 Bot 感興趣,你將在本文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Bot 是什麼?我們正在討論的 Bot,全稱應該是 Chatbot——聊天機器人。過去的聊天機器人是電腦工程師們開發的軟體,專門用來跟人聊天。之前在微博微信上刷存在感的微軟小冰就是一個基於人工智慧的聊天機器人,但最早的聊天機器人其實是電腦科學家約瑟夫·維森班在 1966 年編寫的 Eliza。這些聊天機器人的擬人程度各不相同,電腦學界還專門為了評判這些機器人的擬人度設立了一項測試,你一定聽說過他的名字——圖靈測試。但我們討論的 Bot,會做的不只是聊天。它像是一個客服,要在跟你聊天的同時,了解你的意圖,幫你處理你的事項,完成你想讓它幫你完成的工作。準確的來說,我們討論的 Bot,是一個功能強大的聊天機器人助理。Bot 出現在哪裡?Bot 已經出現在我們生活中使用的各種電腦系統、社群服務和聊天軟體裡了。比如微軟 Cortana、蘋果 Siri 和 Google Now,從聊天機器人的角度來看它們都屬於這個範疇;微軟小冰則已經出現在了微博、微信裡;Slack 雖說是個工作用的 IM 軟體,裡面也有很多 Bot,具有各種有意思的功能;微信就更別說了,公眾 / 服務號的自動回復也可以被理解為簡單的聊天機器人,而微信也對服務號的營運者開放了介面,允許他們接入採用協力廠商服務設計聊天機器人,來滿足用戶的更多需求。現在來看 Bot 出現在 IM 軟體裡最多。原因顯而易見:Bot 是幫用戶邊聊天邊把事辦了,而 IM 軟體對於使用者來說就是聊天用的……更何況,如果要說 IM 是行動應用之王,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吧? 誰在開發這些 Bot?更合適的方式,是先把這些 Bot 背後的擁躉分成兩個組別:平台方和服務方。平台方指的是所有那些允許 Bot 在自己的系統、軟體等平台上出現,那些鼓勵開發者在自己平台上開發 Bot 的公司。比如微軟基於 Cortana 的經驗、自然語言理解技術開發了一個 Bot 框架工具。開發者可以開發 Bot 並放到 Skype 上,也可以以 API 形式集成到其他聊天軟體裡;▲ 出現在 Skype...
中國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 20 日與 SAP、埃森哲(Accenture)宣布達成合作,將聯合為企業提供雲端運算服務;同時,阿里雲發布物聯網、專有雲、混合雲、視頻雲四大解決方案,以及儲存、資料庫等數十款雲端運算服務新品。中媒引述業內人士認為,做為下一代資訊技術的核心應用之一,雲端運算市場前景正日趨明朗,阿里此次在雲端運算業務上的大手筆,是目前產業巨頭加速布局雲端產業的縮影,隨著市場需求不斷放量,雲端運算產業市場規模將水漲船高,更多企業也會因其巨大的市場前景而加入。近年來,雲端運算產業發展十分快速,據 Gartner 研究報告顯示,截至 2015 年底,全球雲端運算市場規模已達 1,750 億美元,預計到 2016 年將達 2,030 億美元,到 2019 年有望突破 3,000 億美元大關,達到 3,120 億美元。正因此誘人的市場前景,包括百度、阿里、騰訊(上述三業者合稱為 BAT)、SAP、Google 這樣的國際廠商均已進入此行業,並在近兩年內開始加速布局雲端運算產業。據了解,百度之前已正式成立雲端運算事業部,並在中國山西陽泉等地建立了雲端運算中心,雲端運算業務和人工智慧等業務均為百度未來重點發展的業務方向。近期,百度還與無錫政府展開合作,推出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旅遊等雲端服務,未來還將推出一系列企業級雲端服務,並將在雲端運算業務上進一步加大投入。騰訊也已深耕雲端運算業務多年,據騰訊 2015 年財報顯示,公司雲端計算業務收入年增 100%,目前騰訊已推出涵蓋金融、安全、資料、電商等領域的數十項雲端運算服務。近期,騰訊宣布升級公司雲戰略,除了將在全球建立眾多雲端運算中心外,還將提供針對企業和個人的多項雲服務,涉及醫療、教育、O2O 等多個領域。同時,雲端運算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應用,據 IDC 報告預測,未來 3 年內,大中型企業將加速向雲端運算轉型。Gartner 和 Forrester 近期的報告也指出,雲端運算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企業在日常經營中的標準配備,並被廣泛地運用在資料處理、資訊分析、輔助決策等環節。從阿里雲客戶名單顯示,客戶中已出現包括中石化、中石油、國家電網、海關總署、國家氣象局等大中型企業和機構。Gartner、招商證券等機構研報均指出,大量的市場需求將進一步推動雲端運算產業保持高速增長,未來 5 年雲端運算產業的年複合成長率可望超過 30%,仍是極具前景的創投熱點。(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