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6 5 月, 2024

科技新知 人工智慧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2017 年有哪些會改變人類生活的新趨勢?華爾街日報預測,智慧眼鏡將再成潮流、機器輔助駕駛會日益普及、居家語音助理的用途也會更廣泛。華爾街日報 28 日報導,4 年前 Google 眼鏡悽慘收場之後,如今智慧眼鏡發展更為成熟,精靈寶可夢(Pokémon Go)讓全球民眾見識到擴增實境(AR)的潛力,2017 年微軟可能會推出新版 HoloLens 智慧眼鏡,蘋果和 Magic Leap 或許也有相似新品。亞馬遜居家語音助理裝置「Echo」大熱賣,2017 年類似產品可能會入駐更多家庭,奇異(General Electric,GE)和其他家電廠宣布,洗衣機和洗碗機等將內建亞馬遜的語音助理。Google 的語音助理裝置「Google Home」,也計劃與第三方服務結盟。2017 年機器將協助人類駕駛車輛,本田、現代、BMW 等各大車廠,明年新車款幾乎都配備駕駛輔助系統,避免碰撞或偏離車道。今年自駕車也已經在部分地區試行,Uber 已在匹茲堡進行試驗。另外,行動影音將成為主流,越來越多人用手機收看 Facebook Live、Twitter Live 等,社交媒體網站將提供更多串流影音服務,希望成為民眾口袋裡的電視。臉書也將負起媒體業的職責,把關新聞可信度,可能會改變數百萬人接收到的新聞。(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微軟)
癌症疫苗的目的是刺激身體的天然防禦能力對抗癌症。疫苗的工作是「訓練」免疫系統辨識和攻擊特定腫瘤肽(這是一種對腫瘤的識別標記)。這些肽「標籤」幫助免疫系統找到並攻擊癌細胞。有 3 種類型細胞可以「看到」並應對這些標籤:T 輔助細胞、細胞毒性 T 細胞和 B 細胞,研究人員認為,所有 3 類細胞都被「教育」或耐受,忽視癌細胞的標記。雖然反應慢,但優勢仍在NEC(日本電氣有限公司)是一家日本的公司,主要為商業企業、通訊服務以及政府提供資訊技術(IT)和網路產品。它是地球模擬器的發明者,地球模擬器曾是世界上最快的超級電腦。但近些年來,在 IBM、Google 大刀闊斧布局 AI 領域之際,積累了數十年人工智慧研發經驗的日本科技公司們卻顯得有些低調。不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日本製定了新的經濟增長戰略,他敦促日本公司加大對新技術的投入,並號召大規模採用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在此背景之下,日本科技公司展開了新一輪技術競賽。近幾年來,NEC 加大了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投入力度。為了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物聯網、大數據、安全等領域的發展,NEC 在 2016 年年中特別推出了「NEC the WISE」人工智慧技術群品牌。在可視化、分析、控制引導等垂直應用行業,都有相應的方案。其中,在聲音辨識、圖像、影像辨識、語義解析、機械學習、預測等技術方面,NEC 已經處於業界第一或唯一的成績。NEC 高級副總裁 Katsumi Emura 說:如果我們在同一個戰場和 Google 競爭,我們可能贏不了,但在某些特定領域比如臉部辨識,我們不想輸。建立新公司研發癌症疫苗隨著 IBM、Google 爭相闖入傳統醫療圈,NEC 也按捺不住了。據雷鋒網消息,12 月 26 日,NEC 宣布建立了一家新公司,旨在透過先進的人工智慧(AI)技術促進治療癌症的肽疫苗開發和應用。近些年來,隨著對人類免疫機制的進一步闡明,生命科學也取得巨大的進步,透過免疫途徑治療癌症已經被開發為一種新的治療方法。目前正在研究這種方法治療癌症的肽疫苗的臨床應用方法。這家新公司,名為 CYTLIMIC 有限公司(CYTLIMIC),旨在利用 NEC 的 WISE AI 技術結合機器學習和臨床實驗,創建一種獨一無二的「免疫功能預測技術」,這種技術能夠低成本、短時間內有效地發現潛在的多肽疫苗。2014 年,NEC 與山口大學和高知大學已經開始了合作研究,並與山口大學共同進行了臨床研究,發現了一種能夠有效治療肝癌和食管癌的肽疫苗,並且與約 85% 的日本人口的基因信息匹配。目前,CYTLIMIC 還將發現的肽疫苗製成研究型製劑,透過非臨床和臨床試驗確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並探索與製藥公司實現其商業化,進而推進其做為新的癌症藥物應用。AI 助力腫瘤疫苗研發,需要做這些腫瘤抗原多肽是多肽疫苗的重要組成部分,腫瘤抗原必須在抗原遞呈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內降解為短肽並形成肽 -MHC-TCR 複合物才能為 T 細胞所辨識,激發相應的細胞毒性 T 淋巴細胞(cytotoxic...
眾所矚目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即將在明(2017)年 1 月 5-8 日於拉斯維加斯展開,屆時自駕車、無人機、混合實境 (Mixed Reality,MR)、物聯網(IoT)、機器人、穿戴裝置與智慧能源料成要角,而根據 MarketWatch 統計,虛擬實境(VR)、自駕車、穿戴裝置、人工智慧(AI)、雲端運算與物聯網將是五大主導 CES 和 2017 年的科技主流。MarketWatch 29 日報導,許多較新的科技在 2016 年猶如處於難堪的青春期,但 2017 年有望進入更為純熟的青壯年,新世代的創新將集中在軟體,硬體如今不過是讓人們體驗創新軟體(如混合實境)的工具,而行動和聯網功能也會對日常生活產生實質衝擊。報導稱,2017 年的 CES 將是史上最大虛擬實境(VR)科技展,預計會有超過 70 家企業參與展出,比 2016 年跳增 48%,而擴增實境(AR)的展示場地也會從一年前的 4,500 平方英尺大增近一倍、達到 8,500 平方英尺,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Inc. 等 20 家業者會秀出最新商品。另外,超過 20 萬平方英尺、相當於 20% 的秀場則會貢獻給汽車科技,跟自駕車有關的展示間,這次會多達 10 場,比一年前增加了 42%,屆時 NXP Semiconductor、Nvidia、Mobileye、本田汽車(Honda Motor)與 Delphi 都會大秀自駕科技。據市調機構 Juniper Research 預測,到了 2025 年,全球自駕車將上看 1,450 萬台,一開始會由計程車帶頭,這也是...
美國 2016 年股市昂首闊步,道瓊工業平均指數頻創新高,直衝 2 萬點整數大關,2017 年哪些產業依舊有潛在商機?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顧問團隊副總裁包爾(Grant Bowers)、富蘭克林顧問公司副總裁 Matthew J. Moberg 28 日在官網貼文指出,資訊科技、健康照護仍是需要持續關注的領域,創新和環境的改變,也帶來許多投資機會。舉例而言,消費者運用智慧型裝置相互聯網,完成日常事務,而計程車隨叫隨到、線上機器人顧問、網路購物也對運輸、金融顧問和零售產業造成重大影響。隨著電子商務日益盛行,消費者資訊浪潮則需以人工智慧(AI)科技來加以解讀,這激發支付基礎建設、雲端運算的需求,使資訊科技業的軟體需求倍增。以消費者為導向的企業若不想被時代淘汰,則軟體投資勢在必行。除此之外,半導體產業也可能來到轉折點,估計每輛自駕車需要的晶片,是一般車輛的 3 倍之多。另一方面,健康照護領域短期內雖仍得看美國共和黨廢除歐記健保(Affordable Care Act)的進度,若順利廢除,那麼民眾取得健康照護服務的機會就會減少,對部分業者和醫療器材製造商會有負面影響。然而,川普勝選對製藥廠的未來發展,依舊優於希拉蕊,製藥與生技業者未來發展可能會集中在幾個領域,例如基因測序(gene-sequencing)、C 肝治療、孤兒藥(orphan drug,一般是指治療罕見疾病的藥物)等。(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延伸閱讀: 2017 年 CES 五大主流:VR、自駕車、穿戴裝置、AI、IoT
如果你有朝一日看見無人駕駛汽車在路上奔馳,那麼只能說明一個問題:無人駕駛汽車終於擁有了「靈敏的眼睛」。而這雙「眼睛」不是別的,正是雷射雷達。雷射雷達,做為自動駕駛最重要的感測器之一,撐起了自動駕駛的半壁江山。大公司如 Google、BMW、奔馳、奧迪和沃爾沃,汽車供應商如博世、德爾福、大陸和先鋒;初創企業如 Cruise Automation、NuTonomy 等,都在其自動駕駛系統中使用雷射雷達。據 Lux Research 報告,到 2030 年,雷射雷達將在自動駕駛領域收穫近億美元的商業機會。在中國,北科天繪、速騰聚創、禾賽科技以及傲視智繪等初創公司也推出各自產品。在國際,汽車零組件供應巨頭 ZF Friedrichshafen AG 宣布收購雷射雷達公司 Ibeo 40% 的股權;Quanergy Systems 在 B 輪融資中獲得 9,000 萬美元; Innoviz 在今年 8 月宣布完成 900 萬美元 A 輪融資;英飛凌在今年 10 月收購位於荷蘭的半導體公司 Innoluce 準備開發雷射雷達晶片……在這裡盤點了國際的雷射雷達公司,看看這些公司在雷射雷達領域都有哪些進展。VelodyneVelodyne 成立於 1983 年的加州矽谷,在雷射雷達領域可以算得上是老大哥了。它在 DARPA 的無人駕駛汽車挑戰賽中,憑藉 HDL-64 固態混合雷射雷達感測器成功獲得關注。Velodyne 與車廠以「LiDAR Club」的形式合作,目前已經與 10 家高科技企業和 9 家汽車廠商開展緊密合作,共同推進 19 項自動駕駛汽車計畫。目前公司已經量產銷售的雷射雷達有 3 款:HDL-64E(64 線)、HDL-32E(32 線)、VLP-16(16 線),這...
上班時總有想放空或看一些和工作無關的網站,這時候最怕的就是老闆突然經過座位。如果手眼協調夠好,還來得及按「Alt+Tab」切換螢幕,但總是會有來不及、或是根本沒看到老闆經過的時候,有時甚至因為神色太慌亂反而更顯得可疑。一名日本工程師 Hironsan 深受其擾,決定開發出一款老闆感應神器「Boss Sensor」,運用攝影機的人臉擷取功能加上機器學習,在老闆靠近時讓電腦自動切換螢幕到認真工作模式。打造「Boss Sensor」三步驟首先,必須要能讓攝影機順利擷取出人臉圖像,他使用了 Python 和影像處理函式庫 OpenCV,抓取畫面中的人臉影像。不過他提到,OpenCV 的臉部辨識精準度並不高,未來考慮用機器學習函式庫 Dlib 改善。第二步為讓機器學習能正確辨識出老闆的臉,需要運用到以下三種技術:影像蒐集、影像處理和打造機器學習模型。機器學習模型需要從大量圖像中學習老闆臉部特徵,才能分辨老闆和其他人的臉有什麼不同,因此,他先透過 Google、Facebook 和攝影機影像分割蒐集大量老闆和其他人的照片,並用圖像處理軟體 ImageMagick 裁切圖像,只保留臉部區塊。最後,再將這些圖片放進以 Tensor Flow 為後端的深度學習框架 Keras,其通常被用於打造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讓電腦學習辨識出老闆的臉。一切準備就緒,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切換螢幕,他使用 PyQt 語言編寫該功能,並準備了一張符合工程師認真工作的程式碼編輯畫面。實際Demo的成果: ▲ 老闆正在走過來。(圖片來源:Hironsan GitHub) ▲ 電腦擷取臉部畫面並辨識。(圖片來源:Hironsan GitHub) ▲ 辨識為老闆的臉,成功切換螢幕。(圖片來源:Hironsan GitHub)Hironsan 在 GitHub 上開源這套系統用到的程式碼。至於實用性如何?考量到有多少人能真正在辦公室架一台攝影機,這套系統用來搏君一笑的可能性反而還比較高。不過如果你很有實驗精神,倒是可以試試看!(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去年上半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 Alpha Go 與南韓圍棋高手的頂尖對決,那一連幾場的戰役讓不懂圍棋的人也開始關注了圍棋,更給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打了一個強心針,證實了人工智慧真的能戰勝人類智慧。而在那一戰之後,很多人都在矚目著 Alpha Go 的下一戰跟誰挑戰?幾時開打?而最受到關注之一的話題就是 Alpha Go 是否會與中國圍棋排名第一的柯潔對戰。雖然期間有很多謠言,但是一直到了 2017 年,Alpha Go 至今也都沒有任何出山的打算。不過,或許 Alpha Go 已經不需要出山了,因為現在可能有另一個比它高明的 AI 棋手已經出現了,而且這個新的 AI 棋手,已經把所有它需要打敗的中國對手幾乎全部幹掉了。在 2016 年的 12 月 29 日到 31 日之間,在中國的圍棋對弈網站「弈城網」,突然出現了一個網路名稱為 Master 的棋手。這位棋手在弈城網上挑戰了多位高手級的棋手,其中被他挑戰的有 3 個帳號特別為人所知:XIUZHI、龍膽、劍術,因為這 3 個帳號分別代表了被南韓稱為接班李世乭之後的南韓圍棋第一人朴廷桓、中國的百靈杯冠軍陳耀燁以及中國名人戰冠軍連笑。他們採用的對戰模式為「20 秒 3 次」的超快棋,而與 3 位重量級棋手的對戰結果是 4:0、2:0 和 2:0 的全勝戰績,而且大部分都是輕鬆中盤勝利,只有一場與朴廷桓的比賽比較驚險,Master 以半子勝出。更重要的是,還有網友發現 Master 與帳號為「吻別」的棋手戰過兩次,而這兩次也是以中盤輕鬆獲勝。而很多棋迷均認為「吻別」就是中國圍棋排名第一的柯潔的帳號,因此這也表示了 Master 這個怪物級的帳號,在 3 天之內,把中、韓兩國的第一名都擊敗在手下。雖然沒有人知道這個憑空出現的「Master」是誰,不過一些專家的評論認為,能夠在 3 天之內把這麼多高手連續近乎以「屠殺」式的方式痛宰的人類棋手,恐怕還不存在於這世界上。而且,觀察這些對戰的步驟,Master 一開始下子的手法,看起來有點怪怪的,這也與 Alpha...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也讓很多人開始擔心機器人在未來會取代人類的工作,其實這種擔心並不是杞人憂天,而是實實在在已經發生的事情,除了工業領域中重複性的生產工作已經開始使用機器人之外,在很多產業和領域都開始了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嘗試,其中包括當下火熱的金融產業。日本保險巨頭 Fukoku Mutual Life Insurance 在剛剛到來的 2017 年引入了人工智慧系統,用來協助保險理賠工作,並且由此計劃裁員近 30% 的保險理賠評估部門員工。該保險巨頭計畫引入的人工智慧系統是基於 IBM 日本公司的 Watson AI 系統,據 IBM 方面稱,Watson AI 系統是一種認知技術,可以像人類一樣思考,並且可以分析和理解所有數據,這些數據包括結構化文字、圖像、聲音和影片等。該系統將負責閱讀醫生撰寫的醫療證明和其他文件,以及收集醫療紀錄、住院資訊、手術名稱等保險理賠資金所必須的資訊,除了這些,人工智慧系統還能核對客戶的保險合約,並確定一些特殊保險條款等。不過該系統只能負責簡單的收集、整理、核查類的工作,最終的賠償等決策還需要專門的人員處理。Fukoku Mutual Life Insurance 公司引入的這個人工智慧系統可以在一個財年內核查案利 13.2 萬件,成本約為 2 億日圓,每年維護費用在 1,500 萬日圓左右,看起來十分昂貴但相比人工還是便宜不少,因為這次近 30% 的裁員可以為該公司每年節省 1.4 億日圓。不只是保險產業,目前各行各業使用人工智慧系統和機器人代替人類已經是一個趨勢了,目前已經有很多公司開始嘗試安裝人工智慧系統來輔助公司工作以節約成本,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案例可能會越來越多。(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台灣團隊 Jingle 研發超過一年,打造全球第一顆「智慧棒球」Strike,能夠即時記錄投手每次練習時的球速、轉速、旋轉轉軸、進壘點等,甚至透過手機雲端連線以 3D 方式呈現「投球飛行軌跡」,測試效果讓在日本職棒羅德隊打拚的台灣投手陳冠宇都說讚。目前 Jingle 團隊正在 Kickstarter 展開募資,希望有機會將智慧棒球量產上市。▲ 智慧棒球 Strike 設計比照真實棒球,選用牛皮皮革製造,外型上幾乎沒有差異。(Source:Jingle) 智慧棒球「實心」開發困難,台灣團隊拚量產智慧棒球 Strike 內建陀螺儀,只要輕輕搖一下,利用藍牙連線後將球投出,就會自動記錄數據。像這樣的「球類智慧化」創意看似簡單,其實有一定的開發難度。儘管市面上有美國品牌 Wilson 打造的智慧籃球、Adidas 開發智慧足球等先例,不過台灣新創團隊 Jingle 認為:「智慧棒球的難度絕對比較高。因為棒球是『實心』球類,裡面沒有空氣能夠充當撞擊時的防護,所以如何避免在高速飛行或運轉時破壞裡面的零件就是重要課題,而目前我們已做出能承受最高時速 162 公里的設計了。」▲ 智慧棒球的設計,得考慮當時速 160 公里的球投出時,如何避免內部零組件被破壞。(Source:Jingle)另外一個問題則是「充電」。由於團隊希望讓 Strike 的質感、重量都跟場上棒球相同,因此沒辦法設計成外部充電,只能選擇「無線充電」方式,但卻卡在傳輸距離限制,讓結構設計變得困難,所幸內部機構設計邁向第六代後,已經能進入量產階段。累積數據優先,MIT 智慧棒球盼台灣球團青睞直到目前,Jingle 在台灣還沒有得到任何投資,不過團隊八名成員都喜歡運動、愛看球賽,過去就曾有開發記錄運動員生理機能變化的軟體經驗。而這一次,希望能打造屬於台灣的品牌,因此選擇「國球」做為創業主軸,產品已經得到許多國內外棒球界的注意。▲ JIngle 團隊打造出全球首顆智慧棒球,也找來前美國職棒小聯盟選手 Alfredo Francisco 當顧問。(Source:Jingle)「已經有美國、日本職棒球團、球探、選手等私下跟我們洽談合作機會。」Jingle 團隊強調,接下來會將 App 介面分成消費者版和專業版,因為運動比賽就是碟對碟,若客戶不希望和其他人擁有同樣的資料庫,也可以幫他們客製化記錄介面。至於未來最重要的目標,Jingle 認為是「累積大量投球數據」,讓軟體演算法更完整。因此他們選擇到 Kickstarter 募資,也是看中美國中小型球隊數量龐大,有機會能提供較完整的資料回饋。「當然我們也很希望跟台灣球隊合作。」Jingle 團隊強調,智慧棒球不只是零組件用台灣製造,如果可以讓本土球團看上產品,會讓他們的運動創業夢更加圓滿。(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Jingle 提供)
研華科技宣布,投資南韓醫療顯示器公司 Kostec 60% 股權,未來將結合 Kostec 在南韓、東南亞及北美共同推動全球智慧醫療領域布局。研華董事長劉克振表示,研華雖然已具備智慧醫療領域中行動醫療台車、行動醫療平板,以及醫用電腦的產品研發能力和銷售團隊,但對於手術室和醫療設備專用的專業級醫療顯示器仍不夠熟悉,因此期望此次投資,能借重 Kostec 的經驗及產業技術,進而結合研華現有的全球行銷及業務團隊,布局研華全球智慧醫療市場發展。此外,除了全球醫療顯示器之全面合作,Kostec 也將在南韓市場展開研華數位醫療全系列解決方案的銷售,和研華共同拓展南韓智慧醫療市場。(作者:田裕斌;首圖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