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於 20 日再宣布一個新的雲端機器學習 API──「Cloud Natural Language API」,開發者能分析在自然語言中的情感、語法,以及辨識名詞,是強大的文本分析工具,對於聊天機器人應用、文本分析來說,是很適合的工具。Google 在今年 3 月的雲端平台使用者大會上,發布一套雲端機器學習平台,裡面有含圖像(Cloud Vision API)、聽並轉換為文字(Cloud Speech API)以及翻譯(Cloud Translate API)的 API 技術資源,新開放的自然語言 API(Cloud Natural Language API)則是可以更精準理解語句的結構和意思。Cloud Natural Language API 目前支援 3 種語言,分別是英文、西班牙文和日文,又可以包含三種分析,情感分析、語法分析和名詞辨識。情感分析可以分出一個段落中的情感;語法分析可以判斷斷落哪些是同一個部分,並針對每個句子建構出從屬關係語法剖析樹(dependency parse trees),進而得出文本的結構和意思;名詞辨識則可以辨識出段落中相關的人、事、物、地點、產品等,其中語法分析是最難的一部份,也是目前少見的機器學習工具。接下來 Cloud Natural Language API 應用在各種產品中應該會相當有趣,最直接可以想像的是聊天機器人會變得更加「好溝通」,現在許多服務都推出自己的聊天機器人做為客服用途,一旦聊天機器人能夠更加理解使用者跟它說的話,就能有更好的應答;另外如果用在媒體的新聞分析,或者著作的文本分析也都可以期待。 ▲Google 雲端平台裡提供的機器學習工句。(Source : Google Cloud Platform) 資料來源: Google launches new API to help you parse natural language Introducing Cloud...
IBM 21 日正式宣布將攜手台灣製造業,推動「感知物聯網」的概念,協助台灣製造業轉型,透過橫向的異業連結,將台灣在全球電子供應鏈中舉足輕重的生產角色,轉化為創新發展的角色,迎接電子科技業下一個十年的盛事。IBM 表示,在經濟與科技環境快速改變與發展下,電子產業面臨的挑戰與日俱增, IBM 認為認知物聯網將成為新一波革命的驅動力,期以透過新世代運算技術的認知科技,改變電子產品的製造、研發與消費方式,加速產品與服務創新,提升敏捷彈性與營運效能,更進一步定義全新的未來成長模式。IBM 指出,根據 IDC 的預測,物聯網市場將於 2020 年達 8.9 兆美元;摩根史坦利更預測,物聯網結合海量資料及分析能力,將在未來十年內創造 14.4 兆美元的營收,這表示物聯網正急速改變企業運作和人們與真實世界的互動方式。根據 IBM 調查,到 2020 年每人每分鐘將會產生 1.7MB 資料量。然而,物聯網的龐大資料量,其中將近 90% 的資料卻從未被應用於實際行動中。這些資料產生的速度比過去快上兩倍,資料不僅多且複雜,更具多樣性、時效性及機密性,這些挑戰皆衝擊著傳統的運算系統。 因此,IBM 推出「認知物聯網」概念,其結合 IoT 與 Watson 認知運算技術,透過理解 (Understand) 、推論 (Reason) 、學習 (Learn) 三歷程,累積環境與人際互動經驗而成為會思考的物聯網。消費者僅需簡單使用語音控制,即能將新思維融入物件、系統與程序中,不受傳統規則拘束,各類型的圖片、影片、聲音與機器資料結合社群媒體、氣象與企業資料結合等,能洞察更清晰的情境與相關內容,讓系統與程序能理解意向、整合與分析相關資料,甚至進行預測以達成目標,實現真正智慧化。台灣 IBM 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總經理賈景光表示,認知物聯網將帶來的三大改變,包含:加速運作效率、改變客戶經驗並強化關係、成為顛覆者而不是被顛覆者。例如家電大廠惠而浦,在日韓家電廠商的激烈競爭下決定推出智慧家電,並使用 IBM Watson 平台進行連線,不僅提供特殊狀況警示、預測機器問題與安排維修、提供互動等方式讓使用者擁有全新的家電體驗,提高客戶滿意度。此外,更將智慧家電的相關使用數據傳送到 IBM Watson 平台,透過模式分析每一位使用者的獨特樣貌,惠而浦便能運用這些分析資料,進而改善新產品功能,並創造新的商業模式,結合零售商為使用者提供消耗品與食物自動補貨的貼心服務等,開啟新的轉型契機。另外,IBM在台灣也與工業電腦大廠研華合作,透過研華在其生產的工業電腦中加入智慧型感測裝置,收集其所感測到的資訊,再傳遞回藉 IBM Watson 平台所開發出的運算平台,可以快速且精準的預測其設備的狀況,以及未來的相關妥善率。如此可以協助研華的服務團隊,先前就取得其生產產品的狀況,進行後許客戶服務的執行。同時,也協助研華的客戶,達到降低設備因故障所帶來的生產風險,並且提升設備妥善率,強化生產效益。(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未來,應徵者參加企業面試,面試官可能將不會再是人類,而是由具備人工智慧的電腦或機器人所代替。根據《日本產經新聞》的報導,日本高階人力銀行網站 BizReach 與雅虎 (YAHOO) 、以及美國客戶管理平台公司 salesforce.com 合作,宣布將開發一種人工智慧,透過收集員工的工作數據,完成招募、員工評價以及分配工作職位等任務。所以,在不遠的未來,企業人資部門將由人工智慧取代的情況有可能會實現。報導中指出,這中心開發的技術稱做 HRtech ,即人力資源技術。也就是藉由 IT 技術進行員工的招募、評價和分配。德國軟體供應商 SAP 與美國甲骨文 (Oracle) 率先製作了人力資源管理系統,並在歐美逐步推廣。這是繼金融和 IT 結合的 FinTech ,以及教育與 IT 結合的 Edtech 之後,HRtech 預計將會掀起了新一波的技術潮流。BizReach 等公司決定從 2016 年秋季開始,逐步幫助客戶公司引入考勤系統和員工評價系統。其中,不僅收集了每個員工從面試到現在所有的工作評價,還對員工的工作狀況進行了跟蹤調查,從而建立起龐大的資料庫。人工智慧通過「深度學習」可以從大量的數據之中自己總結特徵並加以分析,最終評判出員工最適合的工作場所和工作崗位。這個項目的收費標準是每月 10 萬日圓(約合新台幣 30,500 元),預計在 2019 年 6 月前將該系統推廣至 2,000 家公司。報導中進一步說明到,美國的沃爾瑪(Wal-Mart)也導入了這種新型的人力資源技術,並已經開始使用。而瑞士信貸也針對公司內想要跳槽的員工使用了該技術,幫助員工分析自己最適合的工作,而且還在此基礎上進行人事調動。結果,約 300 個想要離職的員工放棄跳槽。HRtech 可以減少崗位與個人能力的不匹配現象,創造出更適宜的工作環境。目前,日本人力資源公司 Recruit Career 和英創人才雖然已經開始使用 IT 技術來進行人才招聘,但是人力資源技術還在起步階段。BizReach 總經理南壯一郎指出,此前人事評價大多是上司根據經驗和直覺進行判定的,雖然說是與個人能力和工作業績聯結。但事實上,員工在聚餐和酒席上的表現往往會決定他的評價,這種不透明的評價方式一直難以得到改善。現在,企業的許多部門都在推進數位化改革,但人力資源部門仍在沿用靠感覺和經驗評判員工的舊標準。上司的喜好決定著員工的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打壓員工的積極性,此時人工智慧的優點就顯示了出來。但對於那些按入職年份升職的日本員工來説,無疑是個壞消息。如果這種人工智慧系統在日本得到推廣,極有可能會改變現有的工作方式和職場關係。日本能率協會諮詢公司 HRM 革新中心的負責人村上剛則表示,即便如此,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也不可能因此被淘汰。村上剛進一步指出,人工智慧透過統計過去和現在的大量數據來對員工進行判定,所以在變化較小的企業環境之中的確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但是當一個企業要進行技術創新,或是因突發情況要推出新的人事策略時,還是必須要依靠人的力量。因此,如何給默默奉獻的員工們做出恰當的評價仍然十分困難。人力資源部門中人與人工智慧之間的職責分擔仍舊是今後研究的重要課題。(首圖來源:Flickr/Ethan CC BY 2.0)
據創業投資市場研究公司 CB Insights 的最新報告顯示,2016 年第一季人工智慧新創公司獲得的投資數量創下歷史新高,達到了 140 筆,有超過 200 家人工智慧型新創公司共計獲得了近 15 億美元投資。2016 年第一季人工智慧新創公司 Trifacta、Pathway Genomics、Digital Reasoning Systems 等都完成了募資,據 CB Insights 的報告顯示,2016 年第一季專注於人工智慧技術研發和應用的新創公司共獲得了 140 多筆投資,迄今為止大約有超過 200 家人工智慧新創公司獲得了投資,總投資額接近 15 億美元,毫無疑問人工智慧正在成為最熱門的技術之一。 人工智慧新創公司多是將這一技術應用在醫療、網路服務、金融投資等業務中,比如開發人工智慧機器人承擔服務工作,提升語音辨識、資料分析的準確性和效率等。2011 年時人工智慧新創公司獲得的投資數量是 70 筆,2015 年成長到 400 筆,2016 年有望創下歷史新高,大部分獲得投資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都處於發展初期,只有二十多家公司完成了至少 4 輪募資。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投資中,最活躍的投資方是 Khosla Ventures,在過去 5 年中該公司已經投資了 15 家人工智慧新創公司,其他活躍投資方還包括 Google Ventures、Accel 等。 Investors are backing more AI startups...
根據 《日本產經新聞》 的報導,日本日立 (Hitachi) 製造所於 27 日正式發表,透過裝配在企業內職員身上的名片型感知器,收集到員工在在工作時間內的作息習慣與情緒表現之後,再藉由電腦大數據的分析,透過 AI 人工智慧進行判別,最後發送訊息到職員的智慧型手機中,提供職員在工作中進行彼此交流的各項建議。據稱,這樣的解決方案大大的提升了企業內職員在進行交流時和諧度。報導指出,日立製造所藉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收集等步驟所提出的該項解決方案,可以進一步的提升企業內職員在交流互動時的和諧度,而且進一步增加在工作時的幸福感。報導中進一步表示,該項解決方案最經常給的建議,就是例如;「早上甚麼時間可以和跟上司進行 5 分鐘談話」之類的建議。目前,日立製造所在集團內的營業部門已經進行了 600 位員工的測試,預計 2016 年底之前將會把該項測試計畫實用化。現階段該項解決方案包含了後端的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的判別,以及前端員工配掛的名片型感知器等三大部分。在名片型感知器的部分,它將會收集員工在工作時的作息習慣與肢體語言,藉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分析每個人的情感與身體情況,最後再發送相關的交流建議給相關同仁。不過,相關收集的數據內容,除本人之外,因為隱私權的關係不准任何人調閱。這套日立製造所從 2015 年開始開發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目的在於活化企業內組織,以及增加員工幸福感。目前,已經獲得三菱東京 UFJ 銀行、日本航空等企業的 13 張訂單需求。(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根據 《日本經濟新聞》 報導,索尼 (SONY) 在 6 月 29 日於東京的舉行經營方針説明會中透露,未來將重新布局基於人工智慧 (AI) 的機器人業務。 SONY 社長平井一夫提出此積極的計畫後指出,希望製造出構建心與心的聯絡、成為傾注愛情對象的機器人。SONY 在 5 月對美國知名創業企業 「Cogitai」 進行投資,目的就是為了有效利用該企業的 AI 技術。報導中指出, SONY 於 2016 年 4 月成立了推動機器人商業化的部門。平井一夫對此表示,將尋找新的業務模式,以將硬體和服務組合起來,帶來令人感動的體驗。關於商品化等的時間表,平井一夫則指出,會在適當時機發佈,而且今後也將在製造和物流等廣泛領域中拓展機器人和 AI 業務。SONY 曾經在 1999 年推出寵物型機器人 「AIBO」 ,不過在 2006 年停止生産。2016 年 5 月, SONY 向 Cogitai 進行投資,目的是希望致力於新 AI 技術的共同開發。今後還將廣泛吸收外部的智慧,構建有助於産品開發的研究體制。此外, SONY 提出的中期經營計畫目標將維持不變,即 2017 年(截至 2018 年 3 月)的營業利潤達到 5,000 億日元、淨資産收益率 (ROE)...
聊天機器人近期成為各科技大廠的競爭發展場域,但對這個高中畢業進入大學的少年來說,聊天機器人應該被應用在公共利益上,他開發了一個諮詢停車罰單的聊天機器人,推出不到一年,已經成功幫用戶申訴超過數十萬張罰單。這個免費的聊天機器人稱為 DoNotPay,讓用戶透過聊天訊息方式,詢問警示標示是否夠明顯、停車空間等問題,來確認是否能夠申訴這張罰單。自 2015 年 9 月在倫敦推出後,至今已經申訴 25 萬張罰單;今年 3 月在紐約推出後,成功申訴的罰單也已經累積至 16 萬張。DoNotPay 背後的開發者,是一個剛上大學的新鮮人 Joshua Browder,從自己獲得並申訴許多張停車罰單的經驗,花了 3 個月開發出這個網站,網站上線過後,也快速吸引上千人造訪。 12 歲起自學寫程式自 12 歲開始,Joshua Browder 就透過 YouTube 上的影片學習寫程式,至今,他已經有 6 年經驗開發 iOS Apps,並且已經售出官方 App 初期模板,給英國咖啡連鎖店 Pret A Manger。近期,他投身人權領域,認為只要創造出簡單使用的科技,千百萬人能夠受惠。最近,Joshua Browder 的最新計畫,是建立一個聊天機器人,幫助來自敘利亞等國家的難民,填寫收容所申請表格,這個聊天機器人將能夠理解阿拉伯語,並且產生用英文寫成的申請文件。許多商用公司都想導入聊天機器人 Bot,但是大部分都還找不到應用的價值與方向,Joshua Browder 表示,目前商業的 Bot 品質都很低,但是 Bot 的發展其實相當有潛力,如果能夠鎖定正確的市場,Bot 的存在就能夠對這個社會帶來正面影響。 This Teen’s Lawyer-Bot Is Busting Thousands Of Parking Tickets The DoNotPay bot...
根據英國 《每日郵報》 報導,英國天文物理學大師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日前在接受美國脫口秀主持人賴瑞‧金 (Larry King) 的採訪時表示,目前人工智慧 (AI) 已經開始站穩地位,未來終究會為人類帶來末日。他還表示,機器人的進化速度可能比人類更快,且它們的終極目標將不可預期。報導中表示,Stephen Hawking 在專訪時表現出對人類未來的擔憂。他表示,「我不認為人工智慧的進化必然是良性的。一旦機器人達到能夠自我進化的關鍵階段,我們無法預測它們的目標是否與人類相同。人工智慧可能比人類進化速度更快,我們需要確保人工智慧的設計符合道德倫理規範,保障措施完整」。這不是 Stephen Hawking 第一次警告機器人將會起來反抗。2015 年,Stephen Hawking 也曾經警告,隨著技術不斷發展,並學會自我思考和適應環境,人類的生存前途未卜。2016 年初,Stephen Hawking 也曾表示,成功創造人工智慧可能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不幸的是,也有可能是最後一個。他認為,數位個人助理 Siri 、 Google Now 以及 Cortana 都只是 IT 軍備競賽的預兆,未來數十年競賽將更加激烈。事實上,Stephen Hawking 並非唯一擔心人工智慧的科技界人士,特斯拉和 SpaceX 創始人艾隆‧馬斯克 (Elon Musk)曾經把開發人工智慧比作 「召喚魔鬼」 ,並警告稱人工智慧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傷害可能超過核武器。而雖然 Stephen Hawking 也承認,人工智慧帶來的其他好處顯而易見,可以幫助消除戰爭、疾病以及貧困。但是,他認為人工智慧對人類的威脅是來自兩大部分,那就是自身的貪婪和愚蠢。他指出:「我們的貪婪和愚蠢並未減少。6 年前,我曾警告污染和人口膨脹,自從那以來這些都變得更加嚴重。以當前速度持續下去,到 2100 年,全球人口將達到 110 億。在過去 5 年間,空氣污染也在加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不斷增長。」(首圖來源:Flickr/ Lwp Kommunikáció CC BY 2.0)延伸閱讀: 曾經把人工智慧比喻成惡魔的...
日前,於瑞士達佛斯所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 (WEF) 列出了未來將改變人類生活的 10 大科技技術。其中,包括能在人體內循環的奈米感測器、能為整個城鎮供電的下一代電池,以及能追蹤人類健康狀況的人工智慧 (AI) 等。WEF 認為,這些新興科技技術並非遙不可及,它們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要影響。負責研究並發布這 10 大新興科技技術的 WEF 官員伯納德‧梅耶遜 (Bernard Meyerson) 表示,及時觀察新興技術對我們搶先瞭解科技發展動態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將巨大的改變我們的世界。提前行動能讓我們及時做好準備,迎接這些顛覆性科技的到來,並對它們進行研究和分析。Bernard Meyerson 還指出,對這些新科技,全球要團結起來,達成共識,以便充分利用這些新興科技技術,並從中受益。同時,也能儘量避免新技術所帶來的風險。以下就是 WEF 列出的 2016 年全球 10 大新興科技技術:1、奈米感測器和奈米物聯網 (IoNT)WEF 預計,2020 年將有 300 億台設備接入物聯網 (IoT) 。屆時。物聯網將成為科技領域最令人興奮的一個部分。同時,WEF 在報告中還稱,奈米感測器將被廣泛應用到幾乎所有事物中,如人體和家具中。2、下一代電池WEF 認為,透過使用鈉、鋁和鋅為基本原料的電池,再輔以先進的能源儲存解決方案,這種電池將能讓微型電網 (mini-grids) 更好的為整個村莊或小城鎮提供清潔能源。3、區塊鏈技術 (Blockchain)區塊鏈是數位貨幣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它可以追蹤任何有價值事物的交易,包括股票、債券或其他金融證券。WEF 認為,區塊鏈技術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市場和政府的工作方式。因為僅僅在 2015 年,這項技術就獲得了 10 億美元的投資。4、2D 材料雖然 3D 列印已經受到極大關注,但 WEF 認為,單原子層的材料,例如石墨烯等,將被廣泛應用於空氣淨化器、水篩檢應用、以及可穿戴設備與電池等產品中。5、自動駕駛汽車在 Google 的引領下,自動駕駛汽車吸引了產業界的極大興趣。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自動駕駛汽車將為我們帶來極大方便。WEF 認為,自動駕駛汽車能挽救生命 (安全) 、遏制污染和改善經濟等。6、器官晶片WEF 指出,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 USB 儲存裝置大小的人體器官模型。而這項技術有望給醫學研究和藥品發現帶來革命,因為微型器官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研究生物學行為。7、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鈣鈦礦 (Perovskite) 材料是具有特殊晶體結構的礦物和陶瓷材料,與傳統的矽太陽能電池相比,鈣鈦礦材料電池具有諸多優勢。WEF...
近期,微軟 CEO 納德拉在 Slate 上發表了自己對於人工智慧安全設計的思考。他認為人工智慧和人類在未來可以和諧相處:我們希望創造可以增強人類能力和體驗的人工智慧。最終,人類和機器不應該是敵對的關係。人類的創造性、同情心和洞察力可以和人工智慧的計算能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推動社會進步。納德拉是一個樂觀派,但他的樂觀是建立在理性思考上的。▲ 微軟 CEO 納德拉(Source:達志影像)他認為,要實現這個目標,對有害的副作用的防範至關重要。對此,他提出了 6 條規則,以指導人工智慧的安全設計。人工智慧必須成為人道的輔助納德拉認為,隨著人工智慧越來越自主化,人們的生活應該更加自由。機器應該代替人類去做一些如採礦一類的危險工作,讓我們的生活更安全。人工智慧技術必須透明、公開當機器可以近乎無限制地學習用戶的行為,人類更加應該瞭解人工智慧技術的工作方式。反之,資訊不對等會帶來巨大的危險。人工智慧在促進生產效率的同時,不能有害於人類的尊嚴納德拉在此強調,科技產業不能刻意引導未來價值觀與道德的發展趨勢。當矽谷的大公司都在宣揚「科技改變世界」的信條,人工智慧的設計應該傾聽不同人群的聲音。人工智慧必須保障用戶隱私人工智慧的設定應該尊重個人和群體的隱私保護意願。比如,Facebook 和 Google 都以挖掘個人資料營利,而它們複雜的隱私設定,讓用戶的大部分隱私都暴露給人工智慧。這種模式是納德拉所反對的。人工智慧必須有可更改的演算法這樣可以透過修改人工智慧的設定來規避風險,將意料之外的危害降到最低。人工智慧應反對歧視納德拉反對人工智慧對於邊緣化人群的歧視,這多少也暗合了矽谷自由派的價值觀。在納德拉之前,有不少人表達過類似的憂慮。1942 年,科幻巨擘艾西莫夫出版了短篇小說《Runaround》,並在其中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這套規則被廣泛引用,用來探討在科技進步中如何防止機器人對人類的傷害。 機器人不能傷害人或因不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 除非違背第一定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除非違背第一季第二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艾西莫夫的人工智慧規則看似嚴謹,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其僅有文學上的,而非現實上的價值。比如,這套規則並不能防止人工智慧修改自身的設定以擺脫人類的控制。這種擔憂看似是杞人憂天,而事實上,近年來如比爾‧蓋茲和霍金等都發表過對人工智慧潛在危險的擔心。學術界對此問題的探討起步更早,法國哲學家讓-弗朗索瓦‧利奧塔早在 1988 年出版的著作《非人道》中就提出過,科技的演進有其內在的邏輯,獨立於人類的意願之外。科技永遠只遵循效率優先的原則,而非以人為本。他預言,總有一天人類會失去對科技發展的控制,並被科技奴役。The Verge 評論,跟艾西莫夫的三定律相比,微軟 CEO 的 6 條原則顯然缺少了趣味性,但是其對整個產業的發展來說卻是更有指導意義的。納德拉的擔憂更側重人工智慧潛在的社會影響,而不是反對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人工智慧若想增進人類福祉,掃除潛在危險,或許需要有更多如納德拉這樣的領導者出面,為道德演進指明方向。 New ROBOTICS: The Genesis of Artificial Creativity?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延伸閱讀: 比爾蓋茲:人類應對人工智慧懷敬畏之心 霍金、馬斯克聯署禁用!憂心人工智慧武器淪為殺人工具 史蒂芬‧霍金:人工智慧進化將比人類快 人類生存前途未卜

